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36
古诗词不只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更是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的融合体。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演变,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美学价值,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古诗词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
一、提升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意义
1.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的培养。通过对诗词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和人文思想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传承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其独特的韵律、意象、比喻等语言特色,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精准而生动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古诗词中的意象和寓意,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判断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3.培育人文素养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生活哲学、人生观点和道德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促进情感教育与情绪调节
古诗词常常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这些情感的表达对学生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体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与古诗词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能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这对于学生的情感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古诗词还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情绪调节的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中找到慰藉和平衡。
5.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还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根源。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价值。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审美特点
1.简约含蓄的语言美
古诗词中的语言通常简洁而富有内涵,这种简约含蓄的语言特点不仅体现在词汇的精炼上,还体现在整体表达方式的节制和内敛。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使得整首诗歌在简洁的文字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这种语言的简约性不是简单的省略,而是在有限的文字中体现出表达效果,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深度。
2.朦胧多义的意象美
古诗词常常利用意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这些意象往往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这种朦胧性使得诗词中的意象具有多层面的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朦胧多义的意象使得诗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成为传递复杂情感和深层次思想的有效载体。
3.丰富深远的意境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往往是对自然景象、人物情感、哲学思考的综合反映,意境的创造不仅依赖于具体的意象和语言,更依赖于诗人深邃的内心体验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这种意境美不是表面的描绘,而是通过内在情感的抒发和精神境界的展现,使得诗词具有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情感共鸣。
4.匀称和谐的音乐美
古诗词在音乐美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韵律和节奏的和谐与匀称上。通过对字音、句式、对仗的精心构造,诗词创造出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音乐美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匀称和谐的音乐美使得古诗词在被朗读或吟诵时,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增强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5.对仗工整的结构美
对仗作为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不仅仅是词语之间的简单对应,更是思想内容、情感表达与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工整的对仗使得每句诗词在形式上达到一种平衡和谐,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对称,不仅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也使得其内容更加深刻和富有层次。在教材中,这种对仗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古诗词的形式美,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典文学的独特表达方式,从而深化学生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石,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诗词中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句式,还能够领会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这种积累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学以致用的策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日常对话,都能够体现出古诗词学习的成效。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这首词,体会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在这样的诵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词语的音韵美,还能够对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有更深的体会。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诗句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如探讨“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中所反映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英雄情怀。通过这种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诗词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场景中,比如创作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主题相似的短文或诗歌,或者在讨论中使用类似的表达方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解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借助想象联想和推理,发展思维
古诗词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学生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来解读诗词的深层含义。这种思维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解读,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运用推理和分析的技巧来理解诗词背后的情感和思想。这一教学策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天净沙·秋思》这一课为例,教师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如何借助想象、联想和推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景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构建这些景象背后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建出一种凄凉悲苦的秋日景致,以及这些景物如何反映出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联想和推理来解析诗的深层含义。例如,引导学生探讨为何马致远选择使用这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秋思”,而没有直接使用“秋”字。学生可以去推理这种艺术选择背后的意图和效果,以及这些景物如何联合起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生活的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探讨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诵”“画”“演”多维度融合,创设审美情境
通过“诵读”“绘画”和“表演”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审美情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和欣赏古诗词的美。诵读不仅是对古诗词音韵的体验,也是对诗意的深入感受,绘画和表演则可以让学生将诗词中的情景和情感具象化,更直观地理解和表达诗词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古诗词的美,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和创造美。以《桃花源记》这一课为例,诵读是感受课文内涵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全文,让学生在声音的节奏变化中体会散文的韵律美和情感深度。
接下来,在绘画环节可以让学生将《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转化为视觉图像。例如,学生可以尝试绘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场景,通过画笔展现学生心中的桃源仙境,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最后,表演环节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创造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桃花源记》的故事改编成短剧,并进行表演。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渔人、桃源居民等角色,通过表演来体现渔人发现、探索和离开桃源的过程,以及桃源居民对外界的好奇和排斥。这种表演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体验和创造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沉浸感受古人,拓展理解文化
古诗词教学在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拓展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理解。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不同的文化。
以《礼记》二则中的《大道之行也》为例,在引入课题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道之行也》原文,特别是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的经典句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的感知。之后深入解析文本,指导学生探讨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特征,让学生理解这种理想社会的具体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社会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异同,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此外,还可以进行一次主题讨论,让学生探讨“大道之行也”中的社会理想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体现或改进。学生可以围绕诸如公平正义、社会关怀等主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看法。
5.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体验情感共鸣,培养价值观念
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的价值观念,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人性、体验情感和思考价值的机会。通过对古诗词中情感的深入体验和分析,学生可以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这种体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理解和处理情感的能力。同时,古诗词中的价值观念,如对正义的追求、对美德的崇尚等,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些价值观念的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以《黄鹤楼》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特别是诸如“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样的句子,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之后深入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例如探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景物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以及这些景物如何传达出诗人的乡愁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和情感如何反映出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此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例如,让学生尝试写一首以《黄鹤楼》为灵感的现代诗,表达自己对家乡、过去或未来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诗,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在思维、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得到显著提升。古诗词作为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核心素养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莲花《语文核心素养下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6期。
[2] 高敏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1期。
[3] 毛超《核心素养导向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