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师要如何做到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来精心设计作业呢?笔者认为,为了突破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窠臼,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就应该考虑进行一些创新和改革,可从识字写字作业、朗读背诵作业、学科探究实践类作业三种形式进行设计,让作业走进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第一学段 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3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一条里明确指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而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
因此,语文作业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就应该考虑进行一些创新和改革。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多样化设计,符合儿童的天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雾在哪里》为例,对低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进行了探索。
为跳出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传统套路,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可以从识字写字作业、朗读背诵作业、学科探究实践类作业三种形式去设计,以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同时促进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一、识字写字作业重在夯实基础,激发兴趣是关键
对照以往的识字、写字作业,往往离不开这些基本的框架——要求会认的生字读一读、记一记,生字和拼音手拉手相对应;要求会写的生字抄一抄、写一写,再组两个词积累下来;最后把生字放进课文中认一认,见见面,变朋友。这种割裂汉字本身音形义的整体,让学生孤立“记字”的方式,很难让学生了解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以“理解”为基础,学生没法准确识记生字,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一)字理识字,将汉字的音形义内化于心
低年级需要识记书写的生字,通过梳理,都可以让学生形成“字族” 的体系,引导学生根据汉字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进行汉字溯源,采用字理解析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吸收内化。如《雾在哪里》一课 ,课后共有12个生字,“雾、淘、梁”3个生字都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部件进行拓展,组合识记一系列的生字,从而认识这个部件的家族,识记并学会积累运用。因此,课堂的共学作业就可这样设计:
1.雾,读作________,它的部首是_________,雨字头的字一般和天气情况有关,我还能写出雨字头的字,如_______________。
2.梁,读作________,本义是指木料在水上造桥,后引申为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我能给图片中的“梁”连线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亲历了“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运用汉字”的整个过程,生字就不再是一个个生冷的符号,而是带有温度和情感的语言形式。
(二)归类梳理,让汉字家族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需要认识的常用汉字,达到1600个左右。而这些汉字大多是随着课文出现的,虽说字理识字便于将汉字的音形义内化于心,但因为汉字具有较为零散的特点,要全部牢牢记住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很容易遗忘。汉字的结构非常奇妙,往往添加一个偏旁可以成为一个新字,这些具有相同偏旁的汉字往往又属于同一类别,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因此,通过对生字进行归类梳理,并且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让这些单调乏味的汉字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字,建立知识的结构体系,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本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根据偏旁梳理本课新学的汉字,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或者绘画的形式完成。
学生根据汉字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从观察汉字结构出发,对已经学过的汉字进行整理,观察字形,分析字音字义,联系生活实际,进而从“会学”进入到“会用”,这也符合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
(三)创设情境,把汉字学习推向生活运用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汉字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生活。在生字学习后,我们可以根据本课学习的生字,创设相关的场景,把相关情境里的词语串成一个语段,用于概括课文的内容,或者拓展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巩固生字学习。比如,在《雾在哪里》的第二课时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
1.岸,读作____,海边的陆地叫________;江边的陆地叫________;湖边的陆地叫________;江河对面的陆地叫________;江河的两边的陆地叫________。 文中的一个同音字是________,两个字都是前鼻音。
2.雾娃娃要把一qiè( )都藏起来。不jiǔ( ),什么都看不见了。无lùn( )是海àn( )还是房wū( ),甚至是sàn bù( )( )的小黑猫,都被它藏起来了,真是淘气的雾啊。
二、朗读作业旨在培养学生语感,落到实处是重点
语言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破句,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根据课文内容,表达出相应的情感。这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的一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可谓“无朗读,不语文”。但是“双减”过后,电子产品的使用有所控制,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每天要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所以在朗读作业的设计方面,要做到让朗读“作业”变成学生的“作品”难度非常大。如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朗读训练,提升朗读的品质,培养朗读习惯呢?
笔者主要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来达到把“作业”变成“作品”的目的。对于布置朗读的预习作业来说,以往的常规做法通常是这样的:“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的朗读作业,目标指向性不强,学生朗读时抓不到重点,朗读质量提升难度大。因此,笔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常常会在导学单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想办法读好难读的句子。学生要有意识地关注课文中比较难读的句子,并想办法读好。
以《雾在哪里》一课为例,笔者罗列出本课比较难读的句子,一是没有标点的长句子“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二是生字特别多的句子“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学生尝试自己思考并读好,并且联系前面所学的朗读长句子的方法,试着把难读的句子读好。这样,教师就不用机械地教授朗读技巧和方法,而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朗读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实践后的发现和成果,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会大大增强。
其次,笔者也通过构建“金话筒奖”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笔者常常在课后的朗读作业中,引导孩子变换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想象读、表演读、汇报读。读的好的地方大家进行学习,没有朗读好的地方,大家进行讨论修正。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促进了朗读作品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把“作业”变成“作品”。这也是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学业质量的描述中提到的要求:愿意为他人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愿意和同学交流朗读体验,能简单评价他人的朗读。
除此之外,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可以采用图画辅助朗读的方式。图画是低年级孩子理解文字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孩子们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视觉信息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图画正是视觉信息的重要载体。图画能够直观地展示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人物和动作,帮助孩子们形成具体的形象认知。生动的图画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文字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图画中的线索和提示,自行想象和创造更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让孩子边看图边朗读,也可以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绘制图画,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想象,然后结合图画进行朗读。
三、通过探究实践作业做到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素养
生活是最大的教育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针对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是分学科进行的,各科教师都耕耘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学生则是孤立地完成各学科的学业任务。实际上,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会涉及各个学科、各方面知识。学生无法勾连各个学科的知识,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大大削弱了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基于这样的考虑,探究实践性的作业设计,必须以语文学科某一模块,某一知识为出发点,勾连其他学科,建立起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网络,教师要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在综合运用多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一)为课文配图,增加课文的外延
现行部编教材,故事性、艺术性都很强,课文学习后,文中一个个生动的形象,美好的画面往往会印在孩子的脑海中。这个时候,可以设计为课文配图的作业,让学生画一画故事,画一画美景,画一画文中的动植物……再把自己画的内容讲述给他人听,这样他们必定会兴趣盎然。小默同学在学习了《雾在哪里》后,创作了雾娃娃旅行记的连环画,展示了雾娃娃来到不同的地方,说了什么话,藏了哪些景物的过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个故事。有的同学在学习完古诗后,对古诗进行配图,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文学形象,了解里面的美丽景色。有的同学则在配图中培养了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再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笔者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后练习题“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的任务要求。将学习任务定为“为古诗配画”,教学后安排这样的课后拓展作业:
写一写,画一画:
请你在右边的扇面上为这首诗配上一幅
漂亮的插图,并把诗句工整地写在这幅图上面。
总之,儿童向来不缺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从中获取乐趣和满足。我们应该在课堂和课后尊重和鼓励孩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必然可以给课文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二)学科融合,提高实践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主动参与、拓宽思维、勤于动手。因此,在课后作业中也可以设计各种学科融合作业。比如,教学完《雾在哪里》,笔者便设计一个课外拓展的实践作业:1.和家人一起查找有关雾的知识,了解雾产生的原因。2.(选做)雾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危害?请感兴趣的同学们和家人一起进行《雾的危害》小调查。而对于拼音,汉字的巩固学习,也可以试着做成拼音贴画、汉字贴画,让学生和父母或者同学一起进行剪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下便是孩子对所学的拼音和汉字进行贴画,创作出的作品:
总之,低年级学生处在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结合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以提效减负为教学目标,助力“双减”落地。语文教师应当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保障作业质量,充分发挥作业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能,确保学生高效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做到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参考文献:
[1] 蔡春龙《教材论视角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的溯源与确立》,《福建教育》2023年第36期。
[2] 李宵岚《“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非书面作业设计研究》,《语文世界》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