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组诗教学是指将具有共同点的诗歌统整起来,由此组织组块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意境,也能顺利形成良好的诗歌鉴赏、阅读探究、意境分析能力。其中,叶嘉莹先生所提出的“兴发感动”理念则主张保持诗歌的魅力与精神价值,使得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去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师可以在组诗教学实践中落实“兴发感动”理念。本文从三个主方向,即通过情境启发、吟诵活动促使学生展开活泼丰富的联想,通过文化知识整合、组诗比较活动引导学生剖析诗歌的情感思想,通过多元探究与实时评价探究诗歌的意境形象,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组诗教学活动中落实“兴发感动”理念,以便逐步优化学生的诗歌鉴赏与理解能力,使其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兴发感动”理念 小学语文 组诗教学 策略探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20
客观来讲,学生在阅读诗歌作品时常常会陷入认知瓶颈,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学常识、知识储备而无法理解诗歌作品的意境、主旨,另一方面则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不能真正地被打动,也无法从中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品格美。“兴发感动”理念认为,兴发感动的最直接作用便是要让人真正地理解、接受诗歌中所蕴含的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人格意识,其中的“兴”是指诗人诗兴大发所产生的情感,教师也应通过主题情境去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发”则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等,而“感动”则代表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所产生的个人情感、个性化感悟等。在小学语文组诗教学中落实“兴发感动”理念将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诗歌朗诵、鉴赏、交流等多种能力,使其顺利地实现深度阅读,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此实现以诗立人。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尝试将具有共性的诗歌资源整合起来,构建组诗教学模式,并由此落实“兴发感动”理念,使得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组诗作品的主题意境、主旨内涵等,鼓励学生自主鉴赏、品读诗歌作品,由此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一、唤醒诗感,展开活泼自然的联想
“兴发感动”理念主张在诗歌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契合、精神共鸣,所以要引导学生展开活泼自然的联想,初步优化学生的诗歌理解。在此方面,教师则可通过以下方式唤醒诗感:
1.创设诗歌情境,优化诵读氛围
组诗教学倡导通过多篇诗歌作品去引导学生发现其共性,而有效的主题情境将使其从整体角度把握诗歌作品的主题思想,初步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落实“兴发感动”理念。为此,教师可自主创设诗歌情境,优化组诗教学氛围,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中包括《出塞》《凉州词》与《夏日绝句》三首古诗,而这三首古诗都展现了诗人对于守护边疆和平的爱国情感,也展现了征战沙场的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形象。根据这三首古诗,笔者便利用信息技术整理了关于将军征战沙场的短视频合集,利用生动直观、视听结合的短视频资源去创设诗歌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音乐、具体画面的启发下感受当时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诗歌,便能初步体会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并由此分析三首古诗的共性,继而产生想要报效祖国的情感。
2.组织吟诵活动,感悟诗歌意境
“兴发感动”理念主张引导学生吟诵诗歌,使得学生在吟诵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主旨等,由此感受诗歌的音声韵美、韵律之美。在组诗教学实践中,当学生被诗人的品格、志向、理想所感动时,教师此时可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通过叶嘉莹先生提倡的吟诵方法,感受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情感以及诗人内心世界。
以《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组诗教学为例,笔者便设计了诗歌吟诵活动。在吟诵活动中,学生可以代入自己的情感、展开丰富的联想,按照平仄技巧进行吟唱,表达诗人在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感、伟大抱负等。在吟唱中品读、体悟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品格美。
在唤醒诗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在组诗学习活动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能初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其中,情境教学、吟唱都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作品的情感,也能够顺利地提升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
二、剖析诗情,感悟诗歌的真心真情
“兴发感动”理念主张保留诗歌本身的魅力与价值,使得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在诗词中的真实情感、所要表达的内心想法等,教师也要在组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诗情,使其顺利地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并由此实现有效学习。
1.补充文化知识,了解诗歌的深层底蕴
学生的成长经历有限,他们在阅读诗歌时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经历匮乏而难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等,也因此无法顺利地掌握诗歌的深层底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则可在组诗教学实践中补充文化背景知识,使其能自主分析诗歌的延伸意义。
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组诗教学实践中,笔者便围绕《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与《墨梅》三首古诗整理了具体的文学常识资料,展现了诗人是在何种境遇下创作古诗的,也整理了多位文学讲评人对于三首古诗的点评。利用这些文学常识资料,学生便可顺利地掌握三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也能初步猜想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初步感悟诗情,由此优化学生的诗歌理解状态。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兴趣、阅读需求进一步整理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经历等。
2.展开组诗比较,分析诗歌之间的异同点
在组诗教学实践中,比较法十分关键,将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多首诗歌的异同点,在对比、综合活动中进一步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中心思想。为此,教师可在组诗教学活动中设计比较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组诗作品的异同点,使其能产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依然以《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与《墨梅》组诗教学为例,笔者便设计了古诗比较活动,即学生可以比较三首古诗的诗句结构、押韵特点,也可比较三首古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在这一比较活动中,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体验,也能够进一步分析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表达情感、创设意境的。这就有利于促使学生探究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也能真切地明白每一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能够真正地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与《墨梅》三首古诗补充了诗人的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可引导学生主动从诗人的视角去品读三首古诗,顺利理解诗人的情感、思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使用比较法对比了三首诗歌的不同情感、诗句结构及其韵律特点,也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诗人表达情感、抒发个人志向的表达方式,能够顺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诗歌鉴赏与品评经验,使其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思想美,同时也能体悟三位诗人的高尚品格。由此,便可在组诗教学实践中落实“兴发感动”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探究诗意,理解诗歌的意境形象
“兴发感动”理念注重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的自主感悟、诗歌联想与审美创造等阅读探究行为,认为诗歌教学应该回归本真,不必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情感等。对此,教师应精心优化组诗备课、教学、探究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活动,使得学生在组诗学习中自主探究剖析诗歌的意境形象、延伸内涵等。
1.以预习单预习,探究诗歌含义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促进课堂生成,而在组诗教学实践中,学生也应该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去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因此,教师可制作预习单,使得学生的课前预习行为变得更规范、有逻辑,由此提高课前预习效率。
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教学实践中,笔者编写了预习单,在预习单中,设计了《示儿》《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相关的文学常识等资料,指导学生在课前初步感知两首诗,由此去初步猜想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体会等。同时,在预习时,学生还可以在教材中写下阅读批注或者疑惑之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在平台分享自己在预习时所感受到的诗感、疑惑之处等。这样教师就可以依据学情,设计组诗教学指导活动。
2.以学习单探究,理解诗歌意境
“兴发感动”理念倡导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吟诵诗歌等活动中自发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对此,教师可在组诗教学实践中编写具体的学习单,明确标注组诗探究任务、具体内容等,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自主迁移已有认知经验,使其顺利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
依然以《示儿》《题临安邸》组诗教学为例,笔者便在课前设置了课堂学习单。在学习单中,设计了具体的探究流程,按照初读古诗、品读古诗、鉴赏古诗、吟诵古诗等顺序逐步提出了具体要求,也穿插具体问题串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据此,学生便可自主学习两首古诗,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填写学习单中各个问题的答案,进而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与同伴一同探究两首古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每一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古诗的结构等,既要全面整理诗歌的主题意境,也要在小组内自主品读、鉴赏诗歌,与同组成员一同分享阅读感悟,探究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这样一来,便可有效优化学生的古诗鉴赏与理解分析能力,也能使其在丰富的小组共读活动中不断地发散思维、展开联想,真正促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3.注重即时点评,归纳阅读策略
在小学语文组诗教学中,形成性的即时评价活动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激励、引导作用,使其能够在组诗学习活动中明白自己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否能够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等,也能够自我监控组诗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及其效益等等。为此,教师R0HhQA8pS5V7Q0xi+NYB3VuUCLv/pBFV2GElw/H/4cs=应在组诗教学实践中设计即时点评活动,鼓励学生自评互评,也要及时反馈教师评价结论,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规划下一轮组诗学习计划、策略等,实现有意义学习。
在《示儿》《题临安邸》组诗教学实践中,笔者不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了结果性评价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习题提示下总结《示儿》《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的共性;还设计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三个板块。在“学生自评”板块,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学习评语,总结自己在组诗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认知特点等,既要肯定自己在组诗学习活动中所取得的学习进步,也要反思不足与问题。在“小组评价”活动中,各个学习小组则可评价本小组的分工情况,在探究《示儿》《题临安邸》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时所产生的合作行为及其效益等。这样一来,学生可及时总结组诗探究经验,也能够由此树立阅读自信。接着,笔者便会在研学单中进行星级评价,也可以通过提建议的方式指出学生在组诗探究活动中的不足与问题。由此,则可真正地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下一轮组诗探究活动的学习计划。
4.课后研学拓展,感受传统文化
由于组诗教学实践主张将多首古诗整合起来进行集体探究,所以学生也需要通过必要的复习、总结活动去概括诗歌的阅读技巧,使其能进一步总结出诗歌的共同特点。为此,教师则可设计研学单,据此引导学生复习组诗阅读技巧、归纳组诗共同特征与中心思想。
依然以《示儿》《题临安邸》组诗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研学单。在研学单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具体的研学内容:
第一,整理其他相似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组诗品读与分析活动中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同类型的诗歌探究活动之中。
第二,探究诗人的精神品质,学习、吟诵诗人的其他作品。
第三,利用课余时间走访诗人故居,学习诗人的生平经历、传承优秀的家乡文化。
利用研学单,学生也可全面回顾自己在探究《示儿》《题临安邸》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时所使用的阅读技巧,以及对于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应用情况,同时也能够在同主题诗歌阅读、诗人个人资料整理以及故居走访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品质等,进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示儿》《题临安邸》组诗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预习单、学习单与研学单全面整合了课内外教学活动,也通过形成性组诗教学评价反馈了教学效益,由此渗透了“兴发感动”理念,将真正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便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组诗教学中落实“兴发感动”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本身的魅力,既可优化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品格意识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则可设计组诗教学活动,在组诗导入阶段创设有效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吟诵诗歌作品,组织学生对比诗歌作品的异同点,利用预习单、学习单、研学单等去引导学生参与到组诗探究活动中,结合过程性的评价活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总结组诗探究策略,全面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内涵等,由此落实“兴发感动”理念,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佳颖《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2] 王凤芳《联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第29期。
[3] 张海宏《古诗词组诗教学课例》,《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年第11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兴发感动”理念下的小学诗教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ZX23—771;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组诗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福建教育学院资助),项目编号:JSZJ2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