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国同构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政治和伦理标准,具有价值整合和弘扬爱国意识的历史意蕴。当前关于青年学生的家国同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和学校教育等领域。实际上,一种文化的产生,有经济、文本、生活三种路线,而且三种路线的有机结合,是文化养成的充分策略。作为一种传统的治世文化,家国同构文化以身—家—国—天下同本为立论依据,经过了近两千年的政治实践才最终形成,其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文化生产的三条路线。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家国同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经济一体化支撑作用尚不充分、文本教育效果不佳、生活交流不畅等方面的挑战。参照文化生产的三条路线,增强青年学生家国意识,推进青年学生家国同构进程,要进一步清除上述障碍,从经济、教育、日常生活等三大领域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文化生产;青年学生;家国同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7 — 0129 — 06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翁,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未来骨干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在迎接国内外日益严峻的各种风险挑战过程中,如何推动青年学生视国如家、爱国如身,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不但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现有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培育家国同构文化,增强家国情怀的研究,主要是从政府的宏观顶层设计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国民教育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举措上。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有情况下从政治角度推进家国情怀构建稍显僵硬,从教育角度推进家国情怀构建则略显功利,从文化生产的视角培育青年学生家国同构情怀,能够发挥物质生产、教育引导、社会生活等对青年学生的渐进影响和浸润渗透作用,可以在青年学生家国同构文化培育中承担起主要角色。
一、文化及文化建构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本来主要反映“以文教化”的思想,表示对人品格的教养。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维视野的拓展,“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维概念。雷蒙·威廉斯早在1958年就认为,“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不断扩展它的意义,直至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成为同义的。”[1]钱穆先生则直截了当的认为,文化是指经过长时期演变酝酿而形成的大众集体公共人生,[2]文化即生活[3]。实际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取得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及其生产方式,而狭义的文化定义,则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及其生产方式。本文所指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化的狭义定义。
关于文化的生产过程,理查德·约翰生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包含了文化的四个要素:生活的文化(社会关系)、生产、文本、阅读。文化的生产从生活的文化(社会关系)出发,表现为两种线路:一是生活的文化(社会关系)影响到生产,再影响到文本表现形式,约翰生将其界定为资本线路;二是生活的文化(社会关系)影响到阅读,再影响到文本表现形式,约翰生将其界定为文化线路。[4]约翰生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模型中各要素之间是单向性的。实际上,上述因素的影响绝非单向的,例如生活与文本的阅读就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因此,约翰生所提文化生产的四要素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生活的文化(社会关系)并非只由通过生产、阅读作用于文化的生产,它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变量,会直接带来文本的出现。因此,在文化生产的四要素中,经济生产、日常生活和文本阅读,是文化生产的三大动力源泉,因此,文化建构基本上遵循了三种路线:经济路线、文本路线、生活路线。(见图1)
文化生产的经济路线体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主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的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5]一个历史阶段的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了该历史阶段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同文化产生的基础性影响因素。儒家思想和世界三大宗教等重大文化现象的出现,直接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并且难以摆脱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人类的这些精神产品也进一步更新完善。中国文学史上元曲、明清小说等具体文学现象的出现,是当时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当代文化新形式的出现(例如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则更是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的产物。
文化的生产状况不仅包括生产的物质手段和劳动组织,而且包括从过去的文化储存或从已经公共化的话语领域吸取的众多既存的文化因素,构建文化生产原材料的不仅有生产要素,还有现存的语言和话语规则。基于这一视角,出现了文化生产的文本路线。文本路线从文化自身具有的特点出发,聚焦于文化产品(文本)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反映了教育体系的作用。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原有文化在社会层面的挖掘、传承和创新。文本路线下的教育有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当前的主要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师徒式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应用范围较小,主要用于专门技术领域)、苏格拉底式教育(启发式教育,现在主要表现为教育的方法、理念),[6]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均以各类教材等文本为主,主要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将历史形成的文化精神转化为时代精神和知识技能。
然而,关于文化的理论如果不注意到阅读行为本身,就不可能是完整的。“语境”在文化的生产过程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语境既包括各种文化特征,也包括直接环境的语境或更大的历史语境或时机,[7]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环境。故而,文化的产生构建,还有一条生活路线,即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具体的人、事、物密切、频繁接触中形成的。如果将文本路线视为以视听资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生产方式的话,生活路线更加注重人们身处其中的日常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群体生活、社会生活等传统习惯、规则、事例等的熏陶。文化生产的生活路线是一种沉浸式文化生成方式,移民社会中主体社会文化对移民原有文化的感化改变,是这种文化生产路线的典型事例。这一路线主张文化即生活。
应该看到,单独运用上述三条路线的任何一条来理解文化的产生,都存在难以自圆其说之处。而将三种路线有机结合起来,是开展文化建构研究的充足策略,也是推动当代青年学生家国同构文化养成的现实路径。
二、历史实践中的家国同构文化
家国同构,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治世文化,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家国情怀,是历代仁人志士毕生追求并甘愿献出自己一切的价值追求。在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实践远远早于家国同构思想的出现。受到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影响,中华民族较早的进入了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背景下,中华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经历了从家庭到部落、到城邑、到国家、到天下的演进过程。而起始于禹夏(或启夏)的“化家为国”,开启了“家天下”实践,是中国古代家国同构政治实践的标志性事件。在上古三代中,夏朝姒姓、商朝子姓、周朝姬姓,虽然姓各不同,但都以姓族治天下,拥有类似的宗法统治机构,[8]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家国同构思想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出现,为家国同构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带来重大契机。家国同构思想开始出现,初步形成了“移孝作忠”的逻辑思维,将在家“尽孝”与为国“尽忠”视为内在统一,共同视为社会伦理的标准。儒家将在家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与在社会上遵守法令、帮助他人,视为君子的德性,倡导“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将社会个体在家爱亲人的道德要求扩大至在社会爱众人,进而扩而大至爱国家,这种将民众的友爱行为由近及远的推演逻辑,奠定了儒家“家国同构”政治伦理理想的基础。[9]
汉代是家国同构思想的成熟期,西汉初期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为家国同构文化在社会层面上的流行奠定了基础。儒家的集大成者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在其编著的《春秋繁露》中,他提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为“三纲”。他同时提出仁、义、礼、智、信的观点,是为“五常”。“三纲无常”伦理思想构成了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使君权、父权、夫权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进一步夯实了家国一体意识,[9]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圭臬。家国同构思想的巩固和“化家为国”内在紧张性的消除,受益于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科举制在社会层面上固化了儒家学说指导地位的同时,打通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上下流动,削弱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危险。到了宋朝,最高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封制彻底瓦解,中央皇权的强化与贵族门阀的弱化使得宋朝真正实现了家国同构的局面。[10]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等行为视为美德进行褒扬,留下了大量歌颂忠义之士、良臣孝子的精美文献和精忠报国、兴邦安民、入孝出弟的历史故事,忠臣良将孝子的典型事迹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
家国同构文化的立论依据,在于身家国同本。“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此四者,异位而同本。”[11]家国同本思想将个人的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社会价值实现了统一,成为传统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历代仁人志士穷其一生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他们心系天下,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一脉相承的社会连续体,个人、家庭、国家、天下休戚与共、利益相向,社会个体通过提升自我修养水平,力求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1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治世路径和治世文化的集中体现。
家国同构塑造的家国情怀,其外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个人至国家的道德情感。这是自下而上的道德要求,通过移孝作忠机制,将社会个体在家尽孝的情感转化为为国尽忠,体现为传统读书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抱负。这既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对社会个体社会责任要求的体现。二是自国家至个人的政治责任。这是自上而下的道德要求,为政者要爱民如子,治国如家,在治国理政中修仁德而行礼乐教化。[13]如果背离这一要求,其执政基础将会被削弱,执政的合法性将会受到质疑。通过长期的家国同构产生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强大的软实力,增强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韧性,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自立自强的精神脊梁。除去家国同构中不合时宜的腐旧思想,充分发挥家国同构文化在形成社会凝聚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克服以“家国异构”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个人主义膨胀、利益取向滥觞、人际关系焦虑紧张等弊病,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是培育家国同构文化的关键对象。文化建构的三条路径,为构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文化建构视角下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建构路径
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独特的政治治理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家国同构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一是来自思想领域。国门开放,中西文化交流,西方的民权、自由等思想对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带来了挑战。二是来自经济领域。经济现代化造成了民众逐利行为泛滥,责任与利益失序,索取与奉献天平失衡。三是来自社会生活领域。原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原有生活秩序被打破。人们逐渐从熟悉的乡村社会进入到相对陌生的社区,“拟制宗法,扩族为国”的血缘与地缘关系被打破,家国情怀构建中的“身—家—国—天下”逻辑被破坏,新的公共生活秩序正在建构中。根据文化生产的三条路线,构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样需要从教育、经济、社会生活入手,充分挖掘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优秀文化、先进成果,推动新时代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见图2)
(一)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宣传好优秀经典文化
教育是培育家国同构文化的主渠道,其涉及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两方面内容。就教育内容而言:加强家国同构教育,一要改革完善通识教育体系,适当增加中国传统优秀典籍和经典故事的学习内容,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认识国家、理性认识世界。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支持下,应该继续做好教材完善改革工作,以高质量的教材作为爱国教育的基础,引领青年学生正确的认识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4]二要加强青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党中共高度重视立法工作,重视青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保障青年学生的法治教育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三要挖掘本土爱国教育资源。中国数千年的古代文明发展史、百余年的近代救亡图存抗争史和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并留下了大量历史足迹,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这些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梳理总结,以历史为纽带,让人们在追忆历史中找寻自己的文化脉络,感受传统文化独特的凝聚力,能够推动各地青年学生的交融与合作,能够引起青年学生的思想和文化共鸣。
就教育形式而言:加强青年学生的家国同构教育,要加强教育的横向交流。支持、鼓励各类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师资力量,在教育界开展多元化竞争,推动教育行业自我改革、提升。开展青年学生的双向访学交流,推进不同地区学校在教育领域开展“姊妹学校”建设,促进青年学生正面认识和了解祖国历史与发展。开展研学之旅,搭建青年学生交流平台。支持各地建设能够展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先进科学技术等特色的研学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多元研学旅行(游学)项目。
(二)继续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以国内一体化的市场经济带动家国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现代化打破了原有农耕社会的相对封闭、稳定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人员的流动,全国范围内人员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为加强民族共同体奠定了经济基础。然而,尽管当前国内的经贸往来较为频繁,但远未达到经贸一体化的程度。当前的经济往来主要集中在投资和货物贸易领域,表现为松散型的产业合作。全国在产业深度融合和劳动力流动、经济政策协调、服务合作、供应链打造等生产要素的流通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面临着从商品贸易市场一体化,到建设大湾区共同市场,再到完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压力。[15]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阻碍了全国范围内一体化市场的建立,城乡之间、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团结、思想认同起到了割裂作用。虽然扶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思考如何改变导致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更加重要。将“先富带后富”的战略设想付诸实践,并调动“后富”地区的发展潜力,增强“后富”地区的自身造血能力,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思考点。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
(三)大力泓扬优秀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6]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国社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饮食、语言、体育赛事、民俗艺术等事项,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处处包含着文化的气息,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渗透在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浸润着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民族文化认同实践中凸显这些具体民族文化的作用,可以丰富文化认同的实施载体,提升文化认同的效果,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以血缘关系为主要标志的宗族在家国同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人、家庭、宗族在社会组织角度上构成了递进关系,宗族在以个人为中心的小集体和以国家为中心的大集体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转站作用。基于宗族关系而产生的宗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特定的仪式、特殊的器物、连贯的代际传承等,唤起具有血缘、姻缘关系民众的归属感,并对相关人群产生道德约束力。宗亲文化主要包括家庙宗祠文化、谱牒文化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骨肉情和乡土情。通过开展谱牒文化交流、宗祠文化交流、历史名人的研究与交流、祭祖等形式,推广宗亲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地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助于增加青年学生对“根”的认识、对民族的认同。
在当前政治治理体系中,要为家留出适当位置。家庭是社会个体生命和社会生活的起点,是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养成的第一阵地,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家是连接“身”与“国”的重要中间环节,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家之不齐,“身”“家”将脱离治理的轨道。要让家庭承担起诸如教育、养老、救助等生产生活所需的社会功能,要将家庭对个人的教育融入到国家教育体系中,尊重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保持家庭自律与国家治理的同质化,保证家庭成员的个人私德与社会公德的有机衔接,使个人的家庭伦理和爱国情怀高度一致。[17]
(四)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机遇,在青年学生家国同构中掌握舆论宣传话语权
信息社会的青年一代,熟练掌握并大量运用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典型的群体特征,网络早已成为青年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时代培育青年学生家国意识,帮助青年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国观念,网络通讯技术和网络新媒体平台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是可资利用的重要学习阵地。因此,在新时代青年学生网络生活“聚集地”,要主动抢占议题设置权和议程设置权,整合网络媒体平台的功能作用,要创造性地推进网络媒体发声体制,[18]响亮的发出主流社会思想的声音,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让青年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与价值。同时要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为监管,大力整顿规范网络媒体秩序。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网络社会思潮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社会环境,筑牢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网络阵地。
四、结语
家国同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治世思想,是社会个体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的系统表达,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家国同构文化所强调的“修己安人”“心系天下”的政治思想和“推己及人”的社群观念,形成了个体—社会—国家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伦理秩序,成为重要的文化支撑,应该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推动了家国同构文化的革新和发展,也为从经济、教育和生活等方面推进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家国同构提供了新机遇。新时代家国同构的型塑和演进,能够强化青年学生“心系天下”的历史记忆,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 考 文 献〕
[1]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纽约:美国双日出版公司,1978:256.
[2]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
[3]钱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55.
[4]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152.
[6]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21:7-8.
[7]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0.
[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76.
[9]徐雪野.“家国异构”与“家国同构”—中西家国观的追溯与重构[J].理论月刊,2020(05):150.
[10]沈毅.“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J].社会学研究,2008(06):161.
[11]陆玖.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706.
[12]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
[13]刘余莉,聂菲璘.家国情怀的精神境界与历史文化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21(05):153-156.
[14]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382号建议的答复[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atbswbgs/202009/t20200921_489384,html.(2020-9-7).
[15]符正平.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推进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4-15.
[16]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7]王利明.家国同构是一种治理模式[N].北京日报,2017-03-06.
[18]李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机理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4):66-68.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