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幸福为目标,以传承城市文脉为内核,以创造生态宜居、开放共享空间为重点,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备选项,是赋予人民现代化品质生活的必然之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创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探索。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人文城市建设的领导,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城市历史文化根脉的传承创新,促进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共生,打造开放包容的世界城市人文空间,全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图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人民;城市文脉;城市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7 — 0124 — 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18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印证并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性与优越性,也为现代人类城市文明形态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现实样本与实践场域。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建设的新型城市类型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人文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内涵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城市建设,生动阐释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蕴含丰富的内涵特征,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拥有独特的中华民族人文风格。
(一)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的是全体中国人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只解决少数人的现代化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3]367。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明确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以人为核心,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要满足人在文化、精神、生态等多方面的需求,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中国14亿人口的整体现代化。
(二)增进民生福祉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中国14亿人口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1]27。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方向,推动城市的发展为了人民、城市的发展依靠人民、城市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从而实现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目标,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深化与现实延伸。
(三)厚植文化根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仅创造了物质上的共同富裕,也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出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3]501-505。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注重厚植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多元的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充分提升全体人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在城市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高品质生态宜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171。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强调城市的人文精神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建构,将“两山”理念融入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使城市的人文性与自然性的价值功能达到一致,协同推进经济建设、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实现城市的规划科学化、景观人性化、环境生态化、生活艺术化,全面塑造城市的高品质现代化形态,让城市成为全体人民“诗意栖居”之地。
(五)追求和平与发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具体国情,通过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来实现自身现代化,并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与其他国家开展文明交流互鉴,达到求同存异、共生共长,而非以武力、霸凌的手段压制、征服其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4]“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5]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自身建设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打造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的话语权。
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重要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备选项,是赋予人民现代化品质生活的必然之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创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探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备选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快城市发展步伐,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兴城镇化建设,不断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步同化、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6]。其中,人文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旨在从源头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通过涵育现代化的城市文明,促进人民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从精神价值层面破解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难题,从而实现对“城市病”的有效根治,不断增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对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赋予人民现代化品质生活的必然之举
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幸福为主要内涵,以传承历史文化根脉为核心内涵,以生态宜居、开放共享等为重要内涵,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推动城市“从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逐渐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阶段”,逐步“摆脱资本对城市空间的宰制,实现城市空间分配的公平正义”[7],在新时代打造成为高品质现代化的人民城市,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不仅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完善城市的整体功能,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以文塑城、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通过传承发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城市自然生态资源,涵养向上向善的城市人文精神,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现代化生活的相融互通、良性循环,为全体人民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质量、有情怀的生活方式,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的指导地位,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作为城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城市建设中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为城市建设注入强大的人文力量,在精神价值层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立足人民主体地位,积极响应“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0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能最大程度汇集民智、满足民需、凝聚民心,把党的坚强领导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要素,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价值,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充满民族自信、凸显中国特色、具备科学理性的现代化城市发展路径,以此为基础深入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从而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四)开创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探索
放眼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涉及到全世界最庞大的人口,成为人类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历史壮举。其中,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构,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8],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从人类城市文明的未来发展进程上,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行性路径,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城市共同发展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了积极的和平力量。同时,中国以人文城市为重要窗口和平台,以“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合作为基础,能够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其他各国人民文明交流、文明对话、文明互鉴、文明共存,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动力。此外,中国通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也能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和合”文化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互利共赢。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建设的现实路径
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使命,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开创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
(一)始终坚持党对人文城市建设的领导
建设人文城市,首要在党,关键在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人文城市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9]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人文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引领。健全建强党在人文城市建设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彰显党组织在人文城市建设中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牢牢掌握党对人文城市建设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为人文城市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提供政治保证。二是强化统筹系统推进。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文城市建设工作总格局,紧紧围绕人文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并开展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以系统观念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高效协同推进人文城市建设。三是提升党员干部能力。建立长效的理论学习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所学所思所悟融入到人文城市建设的工作实践全过程,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员干部队伍,着力培养他们在人文城市建设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专业能力,并用好用活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在推进人文城市建设中奋力担当善于作为。
(二)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文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根基在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必然要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10]。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必须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相关建设中,全心全意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现代化城市生活。一是聚焦人民高品质现代化生活需求。把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人文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以人民需求满不满足、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人文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通过兜牢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夯实高品质现代化生活空间的民生基础,使人民在人文城市建设中得到最充分的人文关怀。二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参与城市治理。积极调动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融入到人文城市治理全过程,激活人文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同时立足人民主体地位,在推进人文城市建设过程中关注人民的心理情感需求,通过应用自下而上的治理思维,凝聚民心、汇聚民力,充分激发人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实现人文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切实增强人民在人文城市建设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着力培育提升全体人民文明素养。注重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文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提高全体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遵循中华人文法则,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1],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将人文城市打造成为全体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和谐社会氛围,持续提升人民精神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三)注重城市历史文化根脉的传承创新
传承和发展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关键核心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1]37。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12]。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更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民打造优美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文化服务、优裕的文化活动。一是深入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城市的文明成果,承载着人民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城市独特的脉络记忆,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不断做好挖掘整理文物、保护修缮古建筑等工作,并进行分类和归档,推动古建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相结合,使城市发展与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契机,促进传统文脉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彰显人文城市的独特魅力。二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美国城市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提到:“古往今来多少城市又莫不是起于人类的社会需求,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些需求的类型及其表达方式。”[13]人与城市的互动形成了文化,人、城市与文化三者又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通过提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人民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空间、文化活动等,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从而形成人、城市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三是加快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文旅深度融合是延续城市文脉、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创新产业模式和平台建设,通过扶持文旅龙头企业,重点培育设计、影视、艺术等“文旅+”产业,把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建设文旅相融、文经互促;同时,聚焦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应用,以AR/VR、元宇宙等技术整合开发城市文旅资源,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旅消费模式与人文城市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四)促进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共生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就在于构筑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并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461-462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通过构筑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让人文环境更好融入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中,形成人、文化、自然与城市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一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提升对城市固废、生产生活污水的现代化处理能力,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打造低碳城市,“让城市低碳化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发挥率先引领与示范作用”[14];同时将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具有城市人文精神的生态文化空间,构筑兼具自然生态与人文风情的城市地标。二是深入推进绿美空间建设。结合生态精确化保护、精细化修复和精准化治理,不断完善城市绿地、森林、水体等自然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实现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生态与城市人文生态相融共生,同时合理规划城市中的串珠公园、口袋公园和休闲步道等生态场所,形成多点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人地和谐的生态文化空间,营造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特色城市景观。三是加强生态文化理念宣传。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文生态科普,培养全体人民的生态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另外,在人文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城市文明理念,激发人民良好的生态觉悟与环境保护意识,使建设人文生态城市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逐步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五)打造开放包容的世界城市人文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建设,有其自身内在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追求,即通过打造人民幸福、文脉深厚、生态宜居的高品质现代化的新型城市,融入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积极开创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3]515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应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魅力凸显、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人文空间。一是搭建平台促进中外城市间人文交流。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充分植入具有中华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的元素,打造出与世界拥有对话张力的特色人文空间,在此基础上以中华民族传统或国际上的节庆为契机,通过举办大型博览会、展销会、学术论坛等形式,加强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城市开展人文对话,推动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在增进中外城市间的了解与沟通的同时,也向世界彰显中华文明的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二是借助新媒体讲好中国城市发展故事。通过综合运用网络直播、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全方位、深层次宣传中国城市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所蕴含的重要思想、理念、方法等,并以此为切入点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内涵和本质要求,为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提供新方向和新选择。三是汇聚世界力量共建现代化人文城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学习借鉴国际先进人文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创新运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加快发展;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吸收并整合世界各领域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文城市,不断提升中国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和中国城市的世界形象,为人类创造出更多卓越的人文发展成果,加快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设,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入践行和创新探索,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与丰富的精神底蕴,不仅直接关系全体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和人类城市的发展趋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通过创新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城市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人文空间等,必将持续提升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品质生活,并以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创造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刘士林.人文城市的理论发生、现实建构与未来形态[J].中国名城,2022(01):10.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87.
[6]“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EB/OL].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2207/t20220728_1332050_ext.html,2024-04-06.
[7]祖春明.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和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路径[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06):46.
[8]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N].人民日报,2022-08-24(09).
[9]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10]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13(01).
[11]黄健.中国特色人文城市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启示——以杭州塑造城市人文精神为例[J].国家治理,2023(03):52.
[12]张毅,袁新文,张贺,王珏.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2-03-20(01).
[13][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14]高国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方向[J].城市问题,2023(01):14.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