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如户庭”:清末黑龙江地区电报创设考论

2024-08-30 00:00:00姜彬
理论观察 2024年7期

摘 要:清末黑龙江地区电报创设的动议始于光绪十一年(1885)。清廷经过对两条备选线路优劣的慎重比较,最终选定了由吉林乌拉出发,经阿勒楚喀至呼兰,再经齐齐哈尔,终至瑷珲的电报铺设线路。在兴建经费方面,则由官方全权负责。天津电报总局负责派员勘测绘图、采购电料、挂线调试;黑龙江地方则负责所需电杆、橿木等的备料和简单安装。虽然清廷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因黑龙江地质状况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工程进度较慢。黑龙江电报线路的贯通时间,当以《清史稿》中光绪十五年的记载为准。该电报线投入使用后,虽然在传递军情、巩固国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因业务稀少、缺乏专项经费等原因,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

关键词:光绪朝;黑龙江;有线电报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7 — 0120 — 04

电报是一种利用电信号来传输文字、图表、照片等的通信方式。按照传输设备的不同,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其中,有线电报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是当时传递信息最便捷的手段,为当时各国所重。而此时的中国,信息传递仍然停留在官办驿递和民办信局的层面上,耗费既高,传递之迟滞亦不待言。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清末电报及其相关机构的整体性研究成果颇丰,①但区域性的,特别是如黑龙江等边疆地区的电报研究仍有待深入。

一、有线电报的传入与兴起

由于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外交流一直陷于困局。道光十七年(1837),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至19世纪60年代,各国电报线已纷纷进抵清朝国境,俄国各线已至恰克图、海兰泡,英国海线已至香港、广州,甚至同治九年(1870),英国在未经清廷许可的情况下,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1]故此时中国电报之设,实已是大势之所趋。作为较早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洋务派中的一些中坚人物纷纷建言自办电报。如同治十三年(1874)五月,沈葆桢为筹办台湾防务,即已要求“设电线以通消息”。清廷虽批示“迅速办理”,[2]但遭到以工科给事中陈彝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激烈反对,屡次上疏“恳请停止”。[3]几番争执之下,清廷最终取消了这条电报线,并将福建境内已建成的60余里电报线路全部拆毁。

然而,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清廷又迫于形势,最终不得不同意自办电报。光绪五年(1879),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便于传递军情,在天津与大沽海口炮台之间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电报线路。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疏言:“欲通军信,又有电报之法。……海国如户庭焉。近来俄罗斯、日本国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4]由此可见,大沽至天津电报线的设立与顺利运行,使得清廷更加认识到电报的便捷之处,且各国电线多已铺至上海,国内设线与之相接成为一时之急务。光绪七年(1881)底,天津至上海的有线电报竣工,并开放收发报业务。[5]此后,清廷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由盛宣怀负责相关事务,全国各省电报线路的铺设也由此陆续展开。

二、黑龙江创设电报的动议与前期准备

黑龙江地处边远,清初尚不通驿递。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因雅克萨之战所需,清廷方才完成吉林乌拉至瑷珲的第一条驿路。此后,驿递作为黑龙江地区的主要通讯方式,一直得到沿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清末东北边防形势的日益严峻,落后的驿递交通已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军事需要。

令人费解的是,据《清史稿》记载,办理东三省练兵大臣穆图善因“吉林、黑龙江偪处俄疆,边防尤要。(光绪)十五年(1889),自吉林省城设线至松花江南岸,历茂兴站、齐齐哈尔、布特哈、墨尔根、兴安岭、黑龙江以达黑河镇。”fFPZpSupIRFpZfjj97HYMA==[6]而《黑龙江志稿》则称“黑龙江省电报,清光绪十三年(1887)始设。”[7]二者所记时间相差两年,因此黑龙江有线电报的准确创设时间尚待下文考证。

(一)黑龙江创设电报的动议

黑龙江电报之设动议于光绪十一年(1885)。是年十二月初二日,穆图善因“东三省地方太广,……边防倘有缓急,文报稽迟”,要求铺设有线电报。清廷认为,“陆路电线已通至奉天”,“东三省陆路电线,自应一律添设,以期便捷”,并将黑龙江电线的铺设事宜,交由李鸿章会同吉林将军希元、黑龙江将军文绪、护理黑龙江将军都统禄彭妥筹办理。接到清廷的谕令后,李鸿章等人经过初步规划,认为电报线“须由吉林续设至三姓、齐齐哈尔省城、黑龙江城。”又令盛宣怀拣派熟悉电器工程的官员,带同所聘请的外国技师一同前往勘测线路,准备开工。[8]

(二)电报经费来源及线路选择

清廷既已决定兴建黑龙江电报,经费预算及铺设线路的选择问题自然便提到日程上来。

首先,有线电报的铺设,涉及勘测设计,定购设备,砍伐树立电杆等前期准备工作,而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黑龙江地广人稀,财力匮乏,自然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官督商办之法,也因业务稀少,无利可图,而乏人问津。权衡之下,清廷只得命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督责天津电报总局总办盛宣怀,全部使用官帑铺设线路,“筹款派员,经理其事。悉依内省定章,凡用工费十万有奇”。[9]

其次,黑龙江电报线路的选择涉及兼顾军民两用,以及是否沿用原有驿站线路的问题。齐齐哈尔副都统禄彭就曾上疏,称“如由驿路专通军报,……黑龙江须由吉林经伯都讷至齐齐哈尔省城再至爱珲约两千余里,共二千八百余里。如由吉林经阿勒楚喀(今名阿城,哈尔滨市辖区)抵呼兰(今哈尔滨市辖区),径从草地至爱珲(今黑河),再从呼兰分通齐齐哈尔省城,从夹巴兰站(具体地点未详,图上为推测)分通三姓(今依兰),共约二千五百余里,比驿路约少三百里,经费既可节省,且可兼通商报。惟呼兰至齐齐哈尔省城及爱珲,向未设站,无人照料。未知此二路从孰为优。”清廷接报后,经过一番利益权衡,认为“若由呼兰草地径达爱珲,一千二百余里茅草地,并未设站,无人照料。详加核夺,惟有由阿勒楚喀抵呼兰,径从草道(地)至齐齐哈尔城,设至爱珲,似较由呼兰草地绕至爱珲之路为优也。”[10]

由此可知,最终的施工方案是将前两种方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由今吉林出发,经阿城抵呼兰,再至齐齐哈尔,最终设至瑷珲的电报铺设线路。由于齐齐哈尔至瑷珲电线所经沿途原本就设有驿站,因此,这种选择便于就地组织施工以及建成后的看管维护,利好颇多。

三、黑龙江有线电报的贯通与运行

(一)线路勘测与所需物料的筹备

1.线路的勘测与物料预估

电报铺设经费及线路大致选定后,具体的勘测绘图便成为急需解决的要务。清廷亦认为“设立电线,向以勘路绘图为先。查自吉林至齐齐哈尔省城千余里,自齐齐哈尔城以达黑龙江城八站,应分绘线图两幅,其间里数是否相符,河道、山路如何造法,木料如何运转,何处应设分局,何处应设巡房。”[11]为此,天津电报总局特别委派三品衔湖南后补知府周冕为吉、江等省电线勘路委员。前往黑龙江查明山路、水路以及运道、巡房的情况,并详细绘成图册,以便核算经费、购备线料。

周冕受命后,即于光绪十二年(1886)四月中旬“由吉林勘起,仍遵照北洋大臣札行,循伯都讷、齐齐哈尔省城至黑龙江等处,按站详勘。”[12]期间克服了气候多变、地势险峻泥泞、虫蚁猛兽等种种困难,耗时两个多月方才勘至齐齐哈尔,却因嫩江暴涨,道路不通,被迫于“七月初三日,由省(齐齐哈尔)起程,绕道前往墨尔根、黑龙江、直达黑河屯勘查。”至同年八月十六日,周冕奏称沿途勘测与物料预估工作已全部完成,启程回津。[13]

2.所需物料的筹备

由于铺设电报线路所需材料有所不同,负责主导黑龙江铺设事宜的天津电报总局和黑龙江地方政府之间还采取了分工包干的办法,即由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电报总局官员,前往黑龙江“履勘程途,购备陆线。”黑龙江将军则需督促下属各台站,“预先筹备电杆,至春融即安电线,以通边报而备缓急。”[14]

针对所需木料的数量、质量、尺寸等问题,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总办电报事宜的盛宣怀在奏疏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惟思设立电线,以木料为大宗。……应于勘定线路,或按十里,或按二、三十里,挨段分屯,俟设线委员工到取用,勿令停工候木、致糜经费。……自吉林至齐齐哈尔城、黑龙江城,总俟木料齐备,饬知职局,即可俟勘路事竣,接续开办。”[15]黑龙江将军衙门也对电报的铺设十分重视,要求“各城副都统、总管等,务期查照前咨文内所载丈、尺,迅急严催该砍办木植委员等,赶紧备齐、运工,限于四月内一律妥齐,陆续运工,勿误要需,以俟勘路委员径至各该处,务须派员会同照料。”[16]

(二)线路贯通与运行状况

1.各分段电杆的设置与经费结算

黑龙江境内有线电报主要是沿吉林乌拉至瑷珲的原有驿站线路铺设的,因此,工程所需电杆等材料的制造、运输、安装便由沿途各驿站负责。而此时该段驿站在黑龙江境内共有二十站,分由两名站官管辖。其管理范围以宁年站为界,宁年以北为北路,站官驻墨尔根(今嫩江);卜奎(今齐齐哈尔)以南为南路,站官原设于卜奎。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衙门由墨尔根(今嫩江)迁至卜奎,南路站官转而迁至茂兴。这两名站官的正式名称是“管理墨尔根等处站官”和管理“茂兴等处站官”,并都有固定的办事地点。[17]如此一来,这些筹备物料和辅助施工的任务自然便落到了两位站官,及其所辖的二十处驿站的头上。

由于电报线路的铺设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此,首先完成任务的是驻扎在茂兴的南路站官都尔苏。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十五日,其奏称“督同各站领催挖培电杆,开工完竣。……自茂兴图什吐江沿起,至省北宁年站与拉哈站中间分界之地止,共有十站(茂兴站、吴兰喏尔站、古鲁站、他尔哈站、多耐站、温托河站、特穆得黑站、卜魁站、塔哈尔站、宁年站),前后共设电杆四千七百一十三根、橿杆三百八十一根。”[18]北路的挖培工作进展较慢,直至南路完工十三个月后方才结束。据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二十六日,负责该项事宜的站官喜德奏称,“墨尔根等十站(拉哈站、薄尔多站、喀迷你喀站、一喇喀站、墨尔根站、科落儿站、喀儿塔儿奚站、库木尔站、额雨儿站、黑龙江站)遵札各将各站界已竖电竿一律挖培完竣。”[19]

如上文所述,黑龙江电报之设,动议于光绪十一年(1885),次年四月中旬开始实地勘测。光绪十四年年底完成电杆挖培。此时,尚待挂设电线、调试通信等后续工程结束后,方能全线贯通。由此推论,《清史稿》中光绪十五年完工的记载当为合理,而《黑龙江志稿》中光绪十三年的记载,则应是电报线路铺抵省会齐齐哈尔时间的误记。

2.省内电报分管机构的设置

光绪十三年(1887)闰四月,黑龙江有线电报铺设“已抵齐齐哈尔”。[20]此时,齐齐哈尔至瑷珲段虽仍未铺设,但为提前筹备,以免届时措手不及以及延误全线收发报的开通,清廷进行了省内各分管机构的筹建和负责人选的指派。具体措施是:“自吉林至黑河屯,约一千八百余里,应分设三局:一在伯都讷,一在齐齐哈尔,一在黑河屯。查有候选通判纪堪第,堪以派委伯都讷子局;候选知县刘兆栋,堪以派委专办齐齐哈尔分局;候选盐大使成允平,堪以派委专办黑河屯子局。除由职局先行札委,及刊发分局、子局钤记,按照章程办理。”[21]但在后来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清廷“因伯都纳报事较简,裁去委员,改派司事驻局照料,名曰子店,以资节省。”[22]

3.电报完工后的运行状况

早在黑龙江电报创设之初,因为地广人稀,业务不足,清廷难以招募到足够的商股,最终将黑龙江电报“俱官为之”。[23]电报全线贯通后,前已预见的收支难以相抵的情况并无好转。如光绪十七年(1891)九月,李鸿章在奏疏中就称黑龙江电报“用度支绌,常年局费尤宜通盘筹划,以维经久。”并详细算了一笔经济账,以证明其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窘境:“支各局自开办之日起,截至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底止,经费银二万六千五百六十四两零八厘。实在:无存。”[24]

除收支难以相抵外,完工数年的电报线路也多有老化损坏,“自设线到今,遇有损坏,就工程余料修换,并未另支修费。数年之后,余料用竣,势不能(不)另请款兴修,以照慎重而图久远。”[25]可见,黑龙江有线电报创设后,由于业务稀少,收入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电报线路最基本的维修经费也无从措出,如何保证它的正常运行急需妥善谋划。

综上,电报传入我国后,历经坎坷终被认可,进而迅速兴起。黑龙江电报之设虽略晚于关内,但工程进度迅捷。全线贯通后在传递军情、巩固国防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因业务稀少、缺乏专项经费等原因,收支不抵、赤字不断,甚至到了无力维修的窘境。此种境况始终未能改善,延至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黑龙江受战火波及,电报线路大面积损毁,各项业务就此陷于停顿。

〔参 考 文 献〕

[1]夏维奇.历史的另面: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以西人在华架建电报之纠缠为考察中心[J].学术研究,2011(07).

[2]清穆宗实录[M].卷366,同治十三年五月壬寅:842.

[3]清德宗实录[M].卷17,光绪元年九月乙未:278.

[4]刘锦藻,撰.皇朝续文献通考[M].续修四库全书本,卷372,邮传考十三,电政,第820册:580.

[5]刘海波,郭丽.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M]. 北京:同心出版社,2014:49.

[6][23]赵尔巽.清史稿[M].卷151,志第126,交通三,电报,北京:中华书局,第2册,1998:4464,4466.

[7][9]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中)[M].卷42,交通志,路政,电政(电报、无线电、电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760.

[8][10][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钦差大臣李鸿章为接展吉、黑电线事咨黑龙江将军文(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二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01,211,201.

[11][12][15][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将军衙门为严催迅办木植以备架设电线事咨黑、墨、呼副都统衙门文(光绪十二年三月初四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43,241,242-243,243-244.

[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暂护将军印务禄,为咨报勘路委员周冕勘毕线路、已由省启程回津等事咨吉林将军衙门、直隶总督文,(光绪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65-266.

[17]许铭.略论清代黑龙江驿站的机构设置[J].黑河学院学报,2010(04).

[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管理茂兴路记、图记事务都尔苏,为十站电杆竣工、按项查明工价事呈将军衙门文(附节选工价数目)(光绪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39.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管理墨尔根等站站官喜德,为将十站已竖正、樯电杆数目及照价造册事呈将军衙门文(附节选工价数目)(光绪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86.

[20][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合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八年——十五年)[M].直隶总督李,为伯都讷、齐齐哈尔、黑河屯三处应设电报子、分局事饬委候选通判纪堪第前往办理来文(光绪十三年八月十六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27.

[22][24][25]黑龙江历史档案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三(光绪十六年——二十六年)[M].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将江省创设电线工程经费收支清册会衔奏、咨核销事咨(光绪十七年九月初五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108,109,109.

〔责任编辑:包 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