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粮食安全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4-08-30 00:00:00闫奕澎孟凡东陈亚奇
理论观察 2024年7期

摘 要: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强调粮食安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建党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在马克思粮食安全观的科学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立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实际问题,从农业、技术、制度、生态以及粮食节约等多方面入手,艰苦探索中国粮食安全之路,形成了毛泽东粮食安全观。这不仅指导了当时中国粮食工作的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还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粮食安全;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F09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7 — 0073 — 06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将粮食安全视为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泱泱大国,吃饭为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毛泽东始终心系人民,关心人民,高度重视人民的吃饭问题。毛泽东强调,吃饭是世界的头等大事,只有填饱肚子,才能谈其他事情。建党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为巩固新生政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出台了一系列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方针政策,切实指导了中国粮食工作的实践,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探析毛泽东粮食安全观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有助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开展粮食安全工作,摆脱粮食安全困境,抓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建设农业强国。

一、毛泽东粮食安全观的理论渊源

毛泽东粮食安全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毛泽东粮食安全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粮食安全理论,传承和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粮食文化,并且将历史实践与科学的理论相结合,是中国人民农耕智慧的结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粮食安全重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有诸多关于粮食生产与安全的论述,并将粮食安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阐释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1]。他认为,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拥有基本的生存条件,才可以进行其他活动。而粮食生产是物质生产的首要部分,只有确保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才能维系人类的生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853年,粮食短缺问题在欧洲爆发。由于粮食短缺造成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涨,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对此,马克思在《政治动态——欧洲缺粮》中强调:先进的民族同落后的民族一样,都必须先保证自己食物的供给,再去照顾其他事情[2]。显然,他认为粮食安全是保证人类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文明的进步与粮食的生产紧密联系。为应对粮食危机,欧洲在十九世纪后期采用了粮食进口的方式以缓解粮食短缺的危机。恩格斯指出,如果国家的粮食大量依靠进口,那么会极大地威胁国家安全。对此,1890年恩格斯在《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全面阐述了欧洲大量依靠进口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导致欧洲政权动荡。并在此之后,在奥匈帝国和德国对战法国和俄国的战争中,由于战争切断了粮食的陆地运输线,而海上运输线却被英国所掌控,严重影响了战争的局势。可见,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粮食安全问题逐渐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问题。列宁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不仅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粮食安全理论,还立足于俄国粮食生产实际,科学地分析粮食安全问题。十月革命后,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危机。一方面,由于革命的影响,导致粮食的减产和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为消灭新生政权,对俄国的经济进行严格封锁,严禁俄国粮食的进出口。对此,1918年,列宁在《论饥荒》一文中指出“在许多工业省份,粮食问题也同样尖锐,饥荒也同样无情地威胁着工人和所有贫苦农民”[3]。他认为,粮食安全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并且粮食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俄国新生政权的巩固。1921年,列宁在《关于俄共策略的报告提纲》中指出,在俄国这样的工人国家,要先保证充足的粮食储备,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具备恢复和发展工业的条件,进而建立正常的财政制度[4]。他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指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主张以农业的发展促进工业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粮食安全理论

农业兴则国家兴。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以农为基、以粮为本,尤其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国家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民的生存发展。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历朝历代都以发展农业为经济重心,保障国家粮仓充实,保证百姓的生活,从而维护政权的统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粮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粮食安全思想。

古人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将粮食安全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一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早在西周时期,卿士虢文公就提出“王事惟农是务”的观点。战国时,商鞅强调“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5],韩非子指出:“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6]。汉代时,晁错提出“贵五谷而贱金玉”“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7]。南北朝时,贾思勰提出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8]“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9]。以农为本是古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古人深刻认识到国家粮食安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将粮食安全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二是粮食安全是巩固统治和民心稳定的基石。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就写道:“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0]。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11]、“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12]、“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13]。“不生粟之国亡”,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是节约粮食。《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4]。康熙在《庭训格言》中教导后代子孙:“夫天地之生成,农民之力作,风雷雨露之长养,耕耘收获之勤劳,五谷之熟,岂易易耶?……奈何世之人惟知贵金玉而不知重五谷,或狼籍于场圃,或委弃于道路,甚至有污秽于粪土者。轻亵如此,岂所以敬天乎?夫歉岁谷少,固当珍重,而稔岁谷多,尤当爱惜”[15]。古人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国家治国理政的极端重要性,鼓励发展农业,促进粮食增收,保障百姓生活,并且强调要珍惜粮食,切勿浪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毛泽东粮食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五谷,民之命也。毛泽东立足于当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从我国的农情和粮情出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和中国古代重民生的粮食思想,团结带领党和人民艰苦探索粮食安全之路,形成了毛泽东粮食安全观。这不仅指导了我国粮食安全工作的实践,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

(一)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毛泽东充分肯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并强调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的发展。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最大”[16]。可见,毛泽东极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吃饭问题),并将解决吃饭问题作为后来粮食安全治理工作的基本准则。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农民是无产阶级的主力军,为了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为了团结农民与工人建立无产阶级同盟,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同时也为了在战争中保证百姓的生活,保障红军食物的供给,毛泽东强调中国必须进行经济建设,稳固农业的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948年,毛泽东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的草案中写道:“人们为着要生活?就要生产生活资料例如粮食、衣服、房屋、燃料、器具等”[17]。毛泽东将粮食作为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需生活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抓住粮食安全这根绳不松懈。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将农民个体经济逐渐向社会集体经济转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保障耕地面积,1953年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粮食的增收。1959年,毛泽东在党内的通信中写道:“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18]。在这封信中,毛泽东向六级干部商量农业问题,在需要特别注意的六件事中,句句不离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他强调虽然农业的经验不足,但是要调动生产积极性,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切实解决吃饭问题。1959年7月5日,毛泽东在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调整意见》的报告上写了一大段以粮食问题为题的批语[19]。显然,毛泽东已经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不仅关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更关乎国家的政治建设与国计民生。他指出,全党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抓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抓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需求。

(二)坚持科技兴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毛泽东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率,实现粮食增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旧是人口多、技术落后的农业大国。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农民摆脱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劳动力的束缚,减轻农民的生产负担,毛泽东主张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和农业化学化的农业发展目标。1959年4月,毛泽东在给六级干部所写的党内通信中强调,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机械化。运用大机器生产粮食,不仅能极大地提高粮食生产力,而且能减轻农民的粮食生产负担。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的生产劳动力缺失,因此,毛泽东认为要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以及水利年久失修,导致水旱灾害严重,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毛泽东强调,农业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命脉所在。合作社要多搞小型水利,也就是要多搞挖井、开塘、排水和筑坝等保持水利的工程,国家要修缮大型水利工程,治理河流,防洪抗旱,并逐步推进农业的水利化和电气化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发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水利建设政策,团结带领党和人民大兴水利,为新中国农业的恢复以及初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改革体制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毛泽东强调,农业合作化不仅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增收的制度保障,还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建设遭遇困境,为了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秩序,毛泽东主张在农村实施农业生产合作化。毛泽东指出,如果社会主义不去占领农村阵地,那么农村阵地就会被资本主义所占领。并且,要及时地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让个体农业融入集体农业,走集体农业发展之路。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农业的基本出路,更是农民的基本出路,要实现农业互助合作到农业大合作的根本转变。他将这一转变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成立社会主义萌芽互助组;二是由互助组转变为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三是由半社会主义转变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这一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体现毛泽东对农业发展方向的科学判断。毛泽东认为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更是保障粮食的产量与质量的需要。他强调,个体农业的生产能力有限,粮食增收能力有限,必须发展农业互助化、合作化,最终实现粮食、瓜果、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多产、高产。毛泽东强调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得好与坏,关键取决于粮食增收的情况。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指出,所有的合作化,都要以粮食是否实现增收及增收的程度作为检验自身健全的标准。因此,毛泽东认为应先实现农业合作化再实现农业机械化。毛泽东指出,如果在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不能如期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实现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生产到大机械化的大规模经营的根本转变),那么就难以解决增长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大需求,同落后的、低效率的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甚至难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毛泽东认为,帮助农民摆脱劳动负担和贫困生活的唯一办法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将分散的个体农业通过合作社的方式集中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进而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毛泽东高度重视我国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农业生态建设。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结论中指出:“农村全部的经济规划包括副业,手工业……还有绿化荒山和村庄”[20], “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21]。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对于农业的发展极其重要。生态、农业、粮食三者紧密联系,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和稳定,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土地肥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力的提高。毛泽东还强调,在实现农业发展的科学化的同时,要注重粮食增产的可持续发展。1959年4月,毛泽东指出:“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22]。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在化肥产业的支撑下,我国农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毛泽东很快意识到,虽然使用肥料能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增收,但是长期使用单一的肥料会导致土地硬化,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毛泽东指出,农业的生产如果只依靠化学肥料,即无机肥料,不仅不能实现粮食增产的目的,而且会破坏农业生态系统。换言之,如果农业生产只依靠有机化肥,也不能维持粮食稳定增收,难以实现粮食的多产、高产。因此,为了促进粮食增产的可持续发展,毛泽东主张要合理使用肥料,将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结合使用。这不仅能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能改善土地肥力,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

(五)坚持节约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毛泽东特别强调要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他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特别强调了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中国革命时期,敌人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严格的经济封锁,尤其是中共苏区及陕甘宁边区等地理位置偏远、物资极度匮乏的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倡导节约之风,并带头节约粮食,起到了强大的引领作用。1943年,在劳模竞赛中毛泽东将劳模掉落的饭粒捡起来吃掉,他强调,群众生产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绝不能浪费。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23]。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以及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实际情况,五亿人民的吃饭问题仍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谈到接待外宾的问题上指出,农民需要付出非常多的血汗和艰辛才能种出粮食,讲形式、重排场浪费的不仅是时间和金钱,而且浪费了农民的血汗和国家的财富,浪费是要不得的。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国在未来几十年富起来的重要方针。毛泽东强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每人每天都浪费一粒米,那每年六亿人民浪费的粮食加起来就可以救助一方灾民。如果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厉行粮食节约,那我们的国家会越发富强。可见,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节约粮食,事关国家繁荣进步的大局。

三、毛泽东粮食安全观的当代价值

随着实践的发展,毛泽东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思想所揭示的粮食安全发展规律以及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粮食发展之路的科学性越发凸显。这对新时代我国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需要、从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目标出发,在探索国家粮食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毛泽东粮食安全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而且结合中国国情和粮食安全问题的实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的基本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的基本立场,也就是说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毛泽东认为填饱人民的肚子,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世界第一大事,人民只有吃饱饭,才能积极投身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解决人民的粮食安全问题,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保障了农民的生活。二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的基本方法。毛泽东粮食安全观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粮食实际相结合,并贯穿于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科学指导思想。全面客观地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是辩证唯物论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引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苦探索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绝不能照搬别国的政策,必须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客观实际,走中国自己的粮食安全之路。毛泽东在分析中国的粮食问题时,正确地将我国与别国的国情区别开来,科学审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

(二)稳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建党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农业发展和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立足于当时国家粮食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供不应求的实际情况,带领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农村生产合作化。并从农业、技术、制度、生态和节约等多方面入手,促进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大幅度提升,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建党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卓越功绩。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粮食安全之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让中国百姓“吃得饱”“吃得好”。毛泽东作为第一代中共主要领导人,以发展的眼光,围绕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毛泽东粮食安全观。这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粮食安全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执政基础。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毛泽东始终心系人民,关心人民疾苦。毛泽东指出农业的发展关乎人民生活的改善,粮食安全则直接关乎人民的生存。他认为,农业发展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就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的生活。否则就会对人民的生活造成影响。毛泽东在总结苏联、东欧等国家货币不稳定问题时指出,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保障市场货物供给充足,进而维护人民的生活。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农业的不断进步,才能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需要强调的是,在“三农问题”上,毛泽东指出,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不仅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且要把医疗的重心放在农村,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毛泽东对人民的重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科学地指导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重大胜利。进入新时代,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仍然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毛泽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好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推进粮食安全工作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

勤俭节约,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毛泽东节约粮食的思想是毛泽东粮食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以农业兴国。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人民养成了反对浪费,节约为荣的传统美德。毛泽东强调,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大矛盾就是我国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国,还是经济落后的穷国,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全面地厉行节约,厉行节约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大方针。毛泽东节约粮食的思想,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中国革命时期,由于敌人对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上的严格限制,导致共产党人的物资极其缺乏。红军长征时期,粮食十分短缺,共产党人以野菜、野果、树皮等为食。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主动要求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他一生生活简朴、粗茶淡饭,始终坚持不浪费一粒米的原则。毛泽东粮食安全观不仅弘扬了以俭养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弘扬了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红色革命文化。

(五)为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毛泽东粮食安全观明确指出要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化农业。民以食为天,解决吃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解决贫困问题。进入近代的中国,有80%的人口处于贫困和饥饿状态,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和战争,那么吃饭问题更是难以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粮食总产量仅有1.13亿吨,远远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贫困人口的大多数。他指出要解决国家的贫困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对此,毛泽东紧抓农村的粮食生产,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方针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有很大部分的农民不认识字,这极大地阻碍了粮食生产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粮食需求的不断扩大,毛泽东强调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956年1月,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党和人民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24]。1957年3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5]。他指出要将粮食生产与教育和科技相联系,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促进国家财富的增加,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总而言之,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基于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艰苦探索农业发展的路径,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到贫困的根源。这为当前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建党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取得卓越的功绩。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由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当前,我国粮食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粮食安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米袋子”“菜篮子”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他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国人的饭碗要紧紧端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毛泽东粮食安全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粮食安全观,稳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还从农业、技术、制度、生态、节约等方面,为我国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粮食安全观,坚持用毛泽东粮食观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我国粮食安全工作,这对抓牢粮食安全主动权,端牢中国饭碗,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7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354.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334.

[4]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7.

[5]商君书[M].王霞,导读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20:23.

[6]韩非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29.

[7](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3.

[8](西汉)刘安,等,撰.淮南子[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159.

[9](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言)[M].李立雄,蔡梦麒,点校.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1.

[10] (西汉)司马迁.史记[M].甘宏伟,江俊伟,译注.武汉:崇文书局,2009:564.

[11]吴文涛,张善良: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69.

[12]墨子[M].吕昂译,注.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14.

[13]墨子[M].吕昂译,注.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151.

[14](清)朱用纯.朱子家训[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2.

[15](清)康熙.庭训格言全鉴[M].王翠菊,范英梅,评注.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7.

[16]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省新华书店, 1990:292.

[1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99.

[1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49.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 1949-1976: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1.

[20]毛泽东著.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475.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59.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10.

[2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1:1316.

[24]新华月报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36.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 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0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