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饭圈”现象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带来了侵蚀理想信念、引发群体极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消极影响。在阐述青年大学生“饭圈”现象影响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理论系统分析了高校共青团教育引导“饭圈”青年学生的内部优势、工作短板、外部机遇及外部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拓展型策略、转型策略、多样型策略、防御型策略,以期为高校共青团教育引导“饭圈”青年学生贡献对策思路。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SWOT分析;“饭圈”青年;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7 — 0035 — 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1],强调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在网络社交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以追星为核心特征的“饭圈”文化成为影响高校青年学生新的圈层文化机制,也为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育人使命出发,在借助SWOT理论探讨分析高校共青团对“饭圈”青年教育引导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以期破除青年大学生“饭圈”现象的消极影响,提升高校共青团对“饭圈”青年的有效教育引导。
一、青年大学生“饭圈”现象的消极影响与作用机制
近年来,以追星为核心特征的“饭圈”文化逐渐演化为一种亚文化渗入高校,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在“饭圈”文化影响下固然有“饭圈出征”等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集体行动,但更多的是“饭圈”青年受“饭圈”文化裹挟陷入乱象泥沼,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青年大学生“饭圈”现象的消极影响
1.侵蚀理想信念弱化精神生活追求。“饭圈”文化推崇“为爱发电”“娱乐至上”的价值理念,排斥“严肃理性”问题思考,在“不氪金就不配做粉丝”的畸形价值观和“饭圈”话语规训引导下,青年大学生“饭圈”粉丝沉浸在为偶像“打Call”的激情与狂欢中,在刷榜制造流量、控评做数据、应援集资、攀比消费、拉踩引战等“为偶像助力”的行为中逐渐丧失价值理性和对崇高理想信念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动力。
2.禁锢于信息茧房引发群体极化。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判断模糊向价值观塑形转变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干扰。在“饭圈”这一管理层级严密、管理架构清晰、利益错综复杂的网络社群组织中,青年大学生“饭圈”粉丝就如同陷入被同质信息充斥的“圈地自萌”的信息茧房。受“饭圈”文化干扰,青年大学生容易习惯性地戴着“滤镜”看待自己的偶像,从而产生盲目偶像迷恋和偶像守护行为以致引发群体极化[2]。在偶像出现需要应援的情境下,思想尚未成熟的“饭圈”青年极易出现集体无意识的偏激冲动的极化行为,例如与其他偶像粉丝间互撕谩骂、为偶像出道非法集资、冲热搜造话题干扰舆论等。
3.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削弱引领力。在网络自媒体的加持下,“饭圈”文化侵蚀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诱导青年大学生沉浸在以偶像为中心的狂热崇拜和集体狂欢中,满足于庸俗的感官娱乐刺激,热衷于盲目跟风、娱乐至死、流量至上、攀比炫富,以致丧失价值判断力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成为“泛娱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附庸,干扰网络生态,造成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
(二)青年大学生“饭圈”现象的影响作用机制
1.资本与技术耦合异化偶像榜样本质。青年大学生“饭圈”现象的发生机制离不开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和资本逻辑的介入[3],二者在网络场域的“共谋”,推动青年大学生偶像崇拜由趣缘主导的兴趣社群异化为以商业资本利益链条主导的资本牟利工具。青年大学生对偶像的喜欢多源于对偶像品质、形象、能力的崇拜、追崇与模仿,希望从偶像的榜样引导下得到稳定持久的指导价值。然而,平台资本出于利益为收割“饭圈”粉丝注意力经济而不择手段,频频在网络场域博取流量、制造热点,诱导“饭圈”粉丝盲目推崇、氪金无度。作为网络土著一代的青年大学生裹挟在畸形“饭圈”文化中,不自觉地沦为粉丝经济灰色链条的“数字工具”,不仅会消耗时间、侵蚀观念,甚至会诱导产生网络攻击对立、网络隐私侵犯、网络暴力冲突等群体极化行为,与最初偶像榜样正能量引导的良好期盼相去甚远。
2.心理与情感需要助推娱乐满足幻象。青年大学生“饭圈”现象背后无不显示着社会个体需求和社会症候。在社会竞争激烈、内卷化严重、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部分青年大学生选择“躺平”,期望从不同的圈层获得感官娱乐和情感共鸣,以达到情感获得和情绪释放的效果。平台资本的偶像打造便抓住了青年大学生的上述心理,一方面在偶像人设打造上迎合青年大学生情感需求,采取“助力偶像出道”等形式强化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饭圈”组织内部粉丝定期任务分发和达成,来维系和增强共同的情感行动中的粉丝粘性。
3.网络空间错误思潮误导价值观异化。近年来,网络空间泛娱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裹挟在“饭圈”文化中,错误的价值观包装成为支持偶像、“为爱发电”,以虚假的意识形态意图解构主流文化,例如网络平台资本为一些流量偶像明星“量身打造”的革命历史剧中,流量偶像明星浮夸的表演和戏谑的历史改编极易虚化历史真相,进而潜移默化地扭曲青少年的历史观,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形成偶像引导的“强化”效应[4]。在“饭圈”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土壤的长期影响下,高校“饭圈”青年大学生容易逐渐丧失个体主体意识,被误导价值观异化。
二、高校共青团对“饭圈”青年教育引导的SWOT分析
(一)高校共青团教育引导“饭圈”青年的工作优势与不足
1.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管理及实践资源优势(S)。高校共青团是共青团的基层组织、高校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也是党的高校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肩负着教育引领青年、组织团结青年与服务指导青年的职责使命。高校共青团在“饭圈”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作实践中有着独有的组织管理及实践资源优势。
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是高校共青团教育引导“饭圈”青年大学生的组织管理优势。首先,高校共青团在长期的团务工作组织中设置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总支)-基层班团支部”网络化的组织管理架构,是“饭圈”青年思想教育引导的组织保障。高校共青团以“三会两制一课”等制度抓手,在青年大学生团员中系统化、规范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有利于加强对“饭圈”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先进思想教育。其次,高校共青团通过联系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扩大与青年大学生的密切联系,有利于亲近、了解和服务“饭圈”青年大学生,发挥“饭圈”青年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外,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助于提升“饭圈”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引导“饭圈”青年大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之余全面发展。
丰富的青年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中彰显高校共青团教育引导“饭圈”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资源优势。高校共青团在组织青年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服务、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重大活动保障等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实践组织动员与协调资源保障的优势,在包括“饭圈”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中宣传党的思想、推进思想政治引领,例如一些高校共青团通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志愿服务、探访知名校友等多种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包括“饭圈”青年在内的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担当。
2.高校共青团教育引导“饭圈”青年的工作短板(W)。高校共青团在教育引导“饭圈”青年的实践中由于传统思政工作的路径依赖、网络平台建设有待提升等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工作短板。
一是,基层团支部思想引领能力虚化弱化。当前,在高校团支部建设发展实践中,一些基层团支部重事务性工作轻思想引领能力建设现象突出。多数团支委与班委界限模糊,职责定位主要集中在团费收缴、青年大学习督促、主题团日开展政策学习等事务性工作方面,寓教于乐的多样性实践性活动开展不足。此外,团支委缺乏与团支部青年团员的常态化联系,主动思想引领意识和能力不足。基层团支部是团的最基层组织,应然与青年学生团员保持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然而,由于学业压力大、工作意识与技能不足等原因,团支委与青年学生日常联系与思想沟通较少,未能从情感和生活上关心“饭圈”青年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寄托。二是,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服务能力不足。新时代大学生受多元文化影响,思想更加活跃、个性更加突出、兴趣更加广泛,在成长中遇到学习、就业、社交、情感等压力和烦恼时,对教育引导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更为明显。然而,部分高校共青团的服务工作模式还停留在“重教育管理轻服务”的理念,不能更好地把握“饭圈”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三是,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当前,高校二级学院专职团干部多兼顾辅导员等多种职业角色,在日常学生工作中任务分散、精力不足,开展联系、服务青年学生和思想工作浮于表层,不利于针对“饭圈”青年大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开展精准的思政教育。
(二)高校共青团教育引导“饭圈”青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
1.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的外部机遇(O)。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改变青年大学生社会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空间。第一,作为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客体的青年大学生业已成为网络场域的主力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截止2022年12月已高达10.6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亿,互联网普及率更是达75.6%[5]。网络场域成为青年大学生社会行为的重要转向,作为网络土著的青年大学生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化、日常化,并逐渐显现“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网络镜像。第二,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模式的转变也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握好青年“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要“增强互联网思维”“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同时,还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因此,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已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导向的背景下,为高校共青团借助网络平台与新媒体技术增强网络空间引领力提供了外部机遇保障。
2.高校共青团教育引导饭圈青年的挑战(T)。一方面,自媒体时代对高校共青团网络空间引领青年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自媒体的兴起促使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媒体传播方式转为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传播方式,传统高校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弱化。一则,在“饭圈”文化“流量为王”的价值取向影响下,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推送中过度娱乐化、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容易造成思想政治话语思想性、价值性的稀释与解构;二则,在“饭圈”文化影响下的青年大学生网络信息接收的“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由于同一圈层同质信息的叠加接收,容易使得青年大学生个体陷入同质信息的“回音室”中造成认知窄化、思维固化。因此,在网络“饭圈”文化影响下,探讨高校共青团如何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利用网络媒体引领青年意识形态工作成为高校共青团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服务方式变革,冲击了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的传统教育定位,倒逼高校共青团在服务青年的实践中增强调查研究和把握需求的能力,从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协同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共青团对“饭圈”青年教育引导的策略优化路径
(一)SO拓展型策略:发挥育人优势,强化网络场域思想引领力
1.加强实践育人,引导“饭圈”青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针对“饭圈”青年的教育引导,高校共青团应提升认识,加强在实践育人中对青年大学生的榜样教育,引导“饭圈”青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第一,深入挖掘青年大学生身边的榜样教育资源,增强朋辈引导的作用。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管理优势,推动青年学生榜样走进“饭圈”青年,通过谈心谈话、小组研讨、实践组队等多种方式倾听“饭圈”青年的成长诉求和帮扶需求,引导高校“饭圈”青年立志担责,树立正确的榜样观、偶像观。第二,多渠道开展丰富的“饭圈”青年思想引领实践活动。依托高校共青团实践资源优势,以提升理想信念、强化政治锤炼为目标,拓展党建带团建、主题团日、专题报告、素质能力拓展、劳动教育等教育活动形式,拓宽“饭圈”青年教育的实践载体和内容形式,引导“饭圈”青年在实践中感知社会发展、国家需求,增强“饭圈”青年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2.创新网络思政模式,强化思想引领。面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高校共青团在教育引导“饭圈”青年时应强化思维转变、工具革新和模式创新。第一,强化大数据管理和数据画像在高校共青团思政引领中的作用发挥。当前,各高校根据团中央“智慧团建”系统, 在基层团务、团员信息管理和团组织关系转接等方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然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教育引导中大数据资源的运用有待提升。高校共青团可以探索借助数据画像,挖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上潜在规律。对于“饭圈”青年学生可以形成专属的数据画像,实现分析、预警和预测功能,例如通过建立数据画像对“饭圈”青年的消费规律进行分析预测,甄别“饭圈”青年的消费类型,对非理性消费进行识别和精准思政教育引导干预。第二,强化新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提升网络场域高校共青团感召青年、凝聚青年的能力。借助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利用短视频微团课、公众号微信推送等方式围绕重大主题、重要时间节点制作更多适合青年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具有体验感和正能量的精品文化产品和网络宣传作品[6],提升对青年的吸引力,筑牢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阵地。
(二)WO转型策略:持续推进改革,增强青年学生服务力
1.创新高校基层团组织管理,提升基层团组织运行活力。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的基础单元,也是高校共青团联系青年学生的有力抓手。面对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中的思想引领能力虚化弱化的困境,需创新组织管理,提升运行活力。依托团校培训扩大对学生骨干培训范围,增强青年学生骨干思想引领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加大对学生骨干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规范的教育培训,引导学生骨干破除重团务工作轻思想引领的错误认识,强化联系“饭圈”青年、关心“饭圈”青年的职责意识;另一方面,丰富学生培训内容,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对学生骨干工作开展所需的谈心谈话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研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进行实操培训,提升班团骨干业务能力。
2.强化青年学生需求研判,提升精准服务供给能力。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服务中应加强对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不同阶段的“痛点”与“需求点”的研判,以此提升精准服务供给能力。要增强需求研判中调查研究的作用,加大针对“饭圈”青年等不同学生群体的服务需求调查。通过团支委联系青年学生、团干部联系青年学生开展多途径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洞悉包括“饭圈”青年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依据青年成长规律和青年阶段的学习生活切身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方式,优化服务供给。
(三)ST多样型策略: 完善保障机制,激发协同育人合力
“饭圈”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作,需要包括高校共青团、学生工作部门及辅导员等多方主体协同施策,发挥育人合力。第一,要构建高校共青团内部与外部的协同联动机制。一是,形成高校共青团内部系统的育人共识,针对“饭圈”青年教育引导要做好机关与二级学院团委的协同联动、定期会议研判;二是,强化与学工、教务、后勤等多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第二,要科学构建和用实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饭圈”青年的协同教育引导。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在青年教育引导中应与思政教学部门做好联动协同,通过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充分研讨符合“饭圈”青年等广大青年学生特点的思政课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对“饭圈”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主责方,高校共青团应加强制度设计和资源整合,通过深度挖掘和积极联动校友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等方式扩大第二课堂的整合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并通过动态评价的反馈机制设计,增强第二课堂育人效果的反馈和精进。
(四)WT防御型策略:优化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互联网思维
第一,要基于胜任力角度提升高校共青团干部素质能力,优化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高校共青团干部的服务意识、应变能力、表达能力、抗压能力等Yfry7eox81RtkS5uS6AJmA==职位胜任能力的培养。高校团干部应主动关注、深度思考“饭圈”青年等不同亚文化体系下青年学生的成长诉求,主动沟通和加强引导。此外,还应增强“饭圈”青年教育引导工作中的共情能力和亲和力。因势利导,引导“饭圈”青年理性看待追星,在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中积极参与、扩大兴趣面和社交圈,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正能量。第二,增强高校共青团干部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意识。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干部要主动掌握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思政工作思路模式,提升网络宣传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增强理论素养,将党的道路、党的制度、党的文化讲得有道理、说得有底气,在网络中面对“饭圈”青年的不当言论、不正之风应勇于亮剑、敢于发声,引导“饭圈”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主动担当。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朱小娟.“饭圈”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02):102-106.
[3]付安玲,秦少卿.网络“泛娱乐化”视域下青年英雄文化教育的遮蔽与解蔽[J].思想教育研究,2023(04):72-77.
[4]代枫.算法推荐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甘肃教育研究,2023(01):4-7.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02):39.
[6]李桂花,梁金风.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路径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92-97.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