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分析

2024-08-29 00:00:00田朝霞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6期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以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知识产权转化率相对偏低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全面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规范;建设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梯队;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机构等措施,以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水平。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属于一种创业活动,它主要基于技术、产品、品牌、服务、商业模式实现多点创新。当前,创新创业理念已被全面引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体系中,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如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设,基本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了高职院校培养多元化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会涉足各种技术行业以及知识技能领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普及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并正面面对其中的知识产权问题[1]。

一、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概述

高职院校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中应严格依据多项政策指导,紧密围绕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确保研究紧贴实际,有效展现科技成果价值。中国想要成为科技大国必须重视相关知识产权内容,确保诸多知识产权战略都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发展内涵[2]。从某种程度来讲,高职院校需要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来分析知识产权保护进程,确保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实施到位,满足企业先行发展要求[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基于相关知识产权内容来建立分析机制,确保管理体系建设有效优化[2]。

二、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但是其中四成左右的高职院校由中职院校升级而成,其专业学术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科技科研工作积累经验较为不足,师生也缺乏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4]。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完善针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相关政策性文件,对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的分析与执行不到位,使得某些政策性文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出台更多管理规范来弥补政策性文件的不足,逐步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避免过分依赖知识产权优化数据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统计工作实施到位。此外,高职院校要通过数据分析评价过程来建立相应的发展机制,思考发展体系运行存在的缺陷[5]。

(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针对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科研成果产出较少的现状,高职院校需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并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同时,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意识不足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因为它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关键[6]。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科技处并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且现有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严重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问题,并通过优化发展机制来改进工作环节。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保证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有效建立,思考知识产权成果的统计内容,以及完善相关奖励机制,同时审视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7]。实际上,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欠缺一定的专业素养与技术能力,难以有效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具体表现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对新技术的学习、理解及实践应用不充分,同时团队成员间缺乏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从而造成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不协调。

(三)知识产权转化率相对偏低

目前,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转化率相对偏低,即便国家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并实施了专利补贴政策,但是高职院校在控制知识产权数量增长速度及提升转化率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根据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2年的调查结果,我国的知识产权与专利转化率相对偏低,仅有不到40.0%[8]。同时,高职院校在将职称评定与专利成果挂钩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其对某些知识产权与专利的保护只是纸上谈兵。同时,这些知识产权与专利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全脱节,不能做到有效转化[9]。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转xG0g2bWK3F2UuvUgEQZVpJqOBOysO0jtfRq66tp1uqw=化成果的全面整合面临挑战,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效率问题显著[10]。例如,某些高职院校的学校资产转化评估流程通常需要2—3个月,降低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转化效率[11]。

三、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全面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规范

第一,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贯彻标准,建立系统性的长期工作制度。高职院校要基于发展机制深入探索问题,构建管理工作小组,协同发挥管理效能[12]。第二,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深入分析并诊断管理现状问题,明确调研重点。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结合规章制度探讨制度实施难点,明确管理体系建设要求,为高职院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3]。第三,高职院校需要依据发展要求制订管理文件,深入分析诊断调研结果,并提出问题。同时,高职院校在分析调研结果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学分管理机制的有效建立,并设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14]。第四,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多维度问题深入剖析,以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并通过管理体系的优化来提升制度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开展定期检查以审视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15]。第五,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发展要求来构建多方认证的发展机制,并结合认证内容来明确管理体系内部的审核标准。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密切关注审核验证机制下知识管理策略的动态变化,并据此制订和调整相应的战略发展体系。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运用科学规范化管理手段来优化发展路径,确保各项建设内容能够有效融合,激发院校创新活力。

(二)建设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梯队

高职院校必须整合人才资源,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来组建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团队,推动知识产权管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多元化进程[16]。例如,高职院校要考虑增加对校内科研管理岗位工作人员以及二级学院科研知识产权师的培训,通过相关培训来提升知识产权师、科研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拓宽知识产权的管理路径,组建校内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团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业技术岗位,持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职称评定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进而激励教职工参加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师等专业考试,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17]。具体来说,对人才团队的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搭建职业化成长平台。高职院校应当以育才用才为核心,畅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培养、评价和成长的职业化通道,明确信息利用、窗口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载体,整合知识产权教学培训案例等资源,搭建能够让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实现职业化成长的平台,进而更好地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水平。

第二,打造生态化发展环境。高职院校需要以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大活动为依托,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宣传、学术交流、业务知识普及教育。这种以社会公众、校园学生为关键受众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和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的职业认同和社会尊崇,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进而吸引更多专业化人才加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队伍。

(三)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机构

高职院校应聚焦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移机制,并以此为出发点,细致剖析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关键问题。这样的布局旨在激活保护机制与技术内容的潜力,使知识产权成为高职院校在合作与投资中的有力筹码,进而推动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转让,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18]。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需要与社会科研团队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进科技园、校地共建研究院等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科技园、研究院等自有孵化载体的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从而提高自有孵化载体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遴选校内技术成熟度较高的科研成果进入科技园、研究院等自有孵化载体,并与有经验、有资源的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设置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机构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高职院校需要做好机构顶层设计,尝试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形成共建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发展目标,并结合科学组织机构来分析相关工作目标与任务,以建成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

第二,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基础研究,保证技术转移机构能够与社会科研团队、产业界共同搭建合作平台,确保双方建立相对紧密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应积极引领科研团队紧密围绕产业实际需求及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来确立清晰明确的研究导向。同时,高职院校要在基础研究中寻找89mUNPIJSv5AJGdJXAAC2w==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切入点,通过精准对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以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共赢发展。

四、总结

笔者认为,在当前创新创业的热潮中,高职院校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设应给予更为深远的考量,不仅要积极构建并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还要致力于探索与新型高职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教育体系的革新提供宝贵的实践参考。同时,高职院校必须加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充分激发师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活力与创造力,有效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进而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创造利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吴亚平.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2(11):74-77.

[2]胡彬,李波.基于知识产权制度推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对策建议[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2(09):120-121.

[3]侯园园,薛明.高职高专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20(02):2-5.

[4]陈丽艳,岳芸竹.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专利发展现状与推进路径:基于近五年全国7所工艺美术院校数据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44):152-155.

[5]胡玉龙,张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困境与对策[J].知识窗,2022(02):172-174.

[6]王宁,孟庆方,肖艳淑,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职院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J].俏丽·教师,2022(06):145-147.

[7]许海燕,虞沧.基于知识产权角度的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管理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5):32-35.

[8]胡玉龙,罗桂城.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丝路视野,2021(28):59-60.

[9]张晶,李秀明,魏林慧.高职院校中医药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4):248-249.

[10]高靖,黄美荣.河南省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J].河南农业,2022(12):21-22.

[11]张又文.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化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02):150-151.

[12]吴丰盛.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教育模式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9(01):72-75.

[13]颜钰婷,王北一,陈亦南,等.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实践思考: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科技,2022(08):4-9.

[14]张智新.提升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几点思考[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02):22-24.

[15]虞文武,杨波.江苏高水平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分析及关键举措思考[J].高教学刊,2021(21):133-137.

[16]周春煦,陆呈虹,林伟,等.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培养路径研究:以X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84-87.

[17]姜军,张海森.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4):82-86.

[18]张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0):9-11.

[作者简介]田朝霞(1976—),女,重庆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