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情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应对

2024-08-29 00:00:00凡思菊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6期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融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发现,融媒体能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情境。同时,文章还发现融媒体情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内容融合性不强、教育场域存在话语困境、育人场域覆盖面不全等挑战。对此,文章提出整合教育资源进行内容融合;主动走近学生,弥合话语鸿沟;推动载体创新,拓展育人场域的融媒体情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融合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融媒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融媒体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一,两者都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其二,两者的实践价值具有同向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高校、教师等,以下简称“教育主体”)对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意识形态进行传播的过程。这与融媒体达到最大化传播效果有着相同的实践目的和价值导向,也正是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才使得融媒体能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情境。

(一)思维融通

在融媒体背景下,融合思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育主体要想打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必须引入融合思维,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的融合发展。反之,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套用到网络教学中必然会“水土不服”。因此,教育主体不仅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数字化,还要深化自身对网络社会化和网民的虚拟现实性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育主体要基于网络社会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网络社会中的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网民形成符合网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网络素质和信息素养。

(二)方法交汇

在融媒体背景下,网络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扩散方法,要想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在网络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教育主体要先解决如何在网络中发声的问题。当前,在网络社会中,网民更想听到的是具有叙事性的中国故事,以及具有韵味的中国声音。因此,教育主体需要借鉴网络传播方法并运用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在网络空间中开辟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空地。

(三)路径共享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媒方式正持续不断地演进,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筑了更加多元化、丰富的教育载体与广阔的教育空间。因此,教育主体应适应传媒渠道的变化,及时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随着“两微一端”的发展逐渐成熟,教育主体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渠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二、融媒体情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内容融合性不强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实现成功入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性并不强,这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具体来说,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有传播途径的兼容性不强。例如,部分高校的教育主体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过程中大多直接转载原文,对自身所推送的教育内容没有做到仔细的筛选和编辑。这种粗犷的方式相当于让学生换一种工具获取内容,没有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传播途径进行融合。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未能契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追求在海量资讯中迅速提炼核心信息。然而,当前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篇幅过长、信息冗余,导致学生难以快速捕捉要点,从而削弱了他们的阅读意愿与兴趣。三是议题设置缺乏吸引力。网络社会信息量巨大,大学生的注意力极易被分散,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议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较难与其他新媒体内容相竞争。

(二)教育实践存在话语困境

在融媒体时代,多元的网络环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和多样的发声渠道,但是这也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陷入话语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泛娱乐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万物可娱”的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正向性背道而驰,不利于教育主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容易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话语困境[1]。二是理论输出的系统性与话语接收碎片化的冲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教育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是当前大学生倾向于碎片化阅读,这导致他们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三是教育话语的稳定性与网络语言流行性的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稳定的话语表达方式,但是网络语言的流行性使得教育主体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含义,这就导致教育主体在网络场域中往往陷入失语困境。

(三)育人场域覆盖面不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担负巩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重任。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网络信息化进程加剧,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2]。教育主体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要适应网络社会的特点,把握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演变趋势,拓展育人场域的覆盖面,抢占意识形态的高地。然而,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场域覆盖面并不全,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群体倾向于关注国际媒体发布的资讯。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生对国际视野的渴求与向往。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国外媒体可能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在网络空间这一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场域中,相关部门增强官方信息的权威性与引导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融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教育主体必须主动适应这种趋势,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场域。

三、融媒体情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教育资源进行内容融合

在融媒体背景下,教育主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先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传播途径、传播受众、传播形式的融合性不强的问题。为了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教育主体应紧密追踪传播渠道的最新发展态势,细致规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切入路径,并顺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获取趋向碎片化的特征,通过精心调整与优化教育内容,确保其在兼容性、适应性、目标针对性与具象表达能力上均实现显著提升,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新颖性与吸引力。

首先,整合采编流程促进内容与形式融合。教育主体整合采编流程,一是要建立统一的采编部门。教育主体需要整合采编队伍、建立统一的融媒体工作中心来统筹信息采编工作,从而提高信息采编的工作效率。二是配备专业化采编队伍。融媒体时代要求采编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如图片编辑能力、视频剪辑能力、动画制作能力等。教育主体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组建专业化信息采编队伍。三是把好采编工作的质量关。教育主体必须在采编的过程中根据信息传播的途径“看碟做菜”,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处理。

其次,找准实践切入口,积极开展微思政。微思政是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现实路径,是融媒体时代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社会深度融合的关键[3]。一是要因事而化,找准微思政话题入口。网络微思政要以具体的“事”为依托,进行议题设置,既可以是国家大事,也可以是身边小事。教育主体以具体事件为依托可以增强教育实践的针对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感受。二是要因时而进,找准实践切入时机。网络微思政因时而进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教育主体需要根据时政变化的需求与时俱进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要因势而新,抓准教育实践的主动权。网络微思政因势而新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教育主体可以根据网络环境以及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及时创新传播渠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最后,提炼干货,适应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教育主体编写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应大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同时其要促进教育内容与现代传媒形式的相互融合。一是进行话题筛选,教育主体应对网络中的内容进行筛选,提炼学生普遍关注且具有正向引导力的话题,把好议题设置的质量关。二是进行内容提炼,教育主体应对内容在体量上进行“纸片化”处理,缩小内容的承载量;在层次上突出核心要点,让学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获取更精炼的信息;在传播形式上追求多元化开发,根据学生在网络社会的分布现状,对信息内容进行多渠道发布。

(二)主动走近学生,弥合话语鸿沟

在融媒体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弥合话语场域的鸿沟,积极主动走进网络社会并下沉到网络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中。

第一,弥合话语鸿沟需要教育主体主动融入网络文化营造的话语场域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学生存在话语鸿沟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文化的差异性。教育主体往往会对大学生产生刻板印象,而大学生也会刻板地认为教育主体所传达的内容过于保守和落后,正是这种观念阻碍了两者间的话语沟通。因此,教育主体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打破这种僵局,亲身体验大学生的文化圈层,进而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例如,针对当前一些大学生喜欢观看的好莱坞电影,除了单纯地批判,教育主体更应该亲自观看体验,并留意屏幕上的弹幕,进而了解这些电影吸引大学生的真正原因。这是打破隔阂,建立沟通桥梁的有效渠道。

第二,弥合话语鸿沟需要教育主体深入网络自组织发挥组织引导力。高校中以群、团、社、网站、论坛等网络形式存在的自组织,凭借高度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便利性被许多大学生所青睐,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有影响力的网络社群。当前部分教育主体始终固守原来的话语阵地,而网络环境中的话语阵地却始终在不断扩展和动态变化中,这就导致教育主体和学生双方之间形成话语鸿沟。为了弥合这种话语鸿沟,教育主体应该因时而变,通过网络自组织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其一,以平等身份进入自组织。教育主体要隐匿身份进入自组织的组织体系中。其二,寻找话语切口。要想深入网络自组织,教育主体必须主动寻找话语鸿沟存在的割裂点,探寻建立联系的共同话题。第三,引领自组织发挥组织力。自组织中的等级差异和行政约束力极小,因此教育主体依靠第三方行政力量进行管理往往会破坏自组织的稳定结构。基于此,作为自组织成员,教育主体可以通过扩大个体的影响力实现对自组织的引领。

第三,弥合话语鸿沟需要教育主体促进互动交流、构建平等对话机制。话语鸿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主体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同时,传统的互动往往以教育主体为主导,缺乏平等的对话机制。因此,要想弥合话语鸿沟,教育主体需要通过互动交流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机制。一是增强议题设置的发散性。要想增强议题设置的发散性,教育主体就需要让学生对议题能够有话可说,进而让学生的思维有拓展和延伸的方向,这样才能形成对话的基础。二是增强互动交流的平等性。平等的互动交流能够创造有益的互动环境,这要求教育主体转变思维,从诉说者变为倾听者,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三是主动营造互动沟通的场域。与传统的课堂互动不同,网络社会中的互动场域并不固定、不集中,往往分散在庞大的网络系统中,这要求教育主体必须主动寻找对话机会,构建网络互动交流的实践场域。

(三)推动载体创新,拓展育人场域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场域覆盖面不全,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一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未能适应融媒体背景下学生信息获取方式的新变化,已有的教育载体在传媒渠道日益丰富的融媒体时代逐渐失去竞争力。而大学生活跃的新的网络载体中又缺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就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活跃的网络场域中缺席,进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经历探索式的爆发后已展现出多样化的繁荣景象。在此背景下,教育主体亟须深入思考如何顺应融媒体时代传媒渠道深度融合的潮流,对现有平台进行战略性的整合与优化,以提升各教育载体间的协同效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互补。一是教育主体要构建一个一体化、多形态、多落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以强化教育合力与效果。二是教育主体要增强各平台间的交互性。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各具特色,各平台在增强集成性的同时应该保持原有的作用,并通过互联网强大的链接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互通。教育主体通过整合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能够连接各平台间的断点,构建网络协同育人大格局。

其次,教育主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该寻找网络社会大学生的聚集地,主动开辟育人场域。当前,教育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载体体系,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官方网站等。然而,随着融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载体也在不断涌现,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以短视频为例,当前短视频应用的使用时长不断增加,特别受青年学生的喜爱。教育主体应适应大学生媒体使用的新变化,以短视频为载体,将教育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在短视频平台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开拓网络育人场域,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引入大数据技术并深度挖掘网络载体运营数据的应用价值是教育主体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一个突破方向。教育主体通过分析载体运营数据能够把握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走向,进而适时调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此外,教育主体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事物发展的方向进行科学的研判,在数据的分析和对比中对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筛选,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议题设置提供参考,进一步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从而实现精准施教。

[参考文献]

[1]崔欣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与出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91-94.

[2]刘建成,范珍明,贾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0(04):25-30.

[3]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03):33-34.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融媒体情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BYKY74)。

[作者简介]凡思菊(1994—),女,河南信阳人,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