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红色剧本杀游戏增强青年群体红色文化认同的优势及游戏化传播过程的运作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红色剧本杀通过游戏化机制将“静态”的文本与“动态”的演绎行为相结合,刺激青年群体主动参与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场景、目标、规则、任务、团队、互动等游戏要素的设置,弥合青年群体缺失的红色记忆;通过沉浸演绎唤起角色认同的形式,激发青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剧本杀;红色文化;情感认同;游戏化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他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1]。为实现红色基因世代相传、红色血脉永葆鲜活,相关主体需要进一步唤起和重构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增强青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然而,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Z世代”并未亲历红色文化的演变进程,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具身体验及共同想象,这导致他们普遍存在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缺失、个体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进而加剧了青年群体难以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认同的现实困境。
以“家国”为主题的红色剧本杀游戏蕴含红色历史与精神内核,且具有趣缘社交的传播特质和能够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游戏化传播情境,满足了青年群体对红色文化个性化、情感化、交互性的现实需要,成为红色文化与青年社交圈层破壁耦合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对红色剧本杀游戏要素及传播机制进行解构,进一步探析红色剧本杀如何通过游戏机制构建起青年群体的红色记忆空间、增强其红色文化情感认同,从而为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提供有效借鉴。
一、红色剧本杀游戏的发展现状
剧本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陪审团游戏“Jury Box”,这是一种以剧本情节发展为线索,由参与者扮演剧中人物并通过推理、演绎、解密推动故事剧情发展的沉浸式、体验式游戏。在1939年至1945年间,安东尼·欧内斯特·普拉特基于陪审团游戏创造出了推理侦探类游戏《谋杀之谜》,因此剧本杀游戏在国内兴起之前,主要被称为“谋杀之谜”“谋杀游戏”等。剧本杀游戏的核心是角色演绎,玩家可以在剧本设置的游戏规则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与其他玩家展开互动交流,同时为了保证剧本的顺利运行,游戏中常设一名主持人。红色剧本杀是基于剧本杀的游戏框架,结合中国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衍生出来的一种剧本杀游戏类型,通常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青年群体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红色历史知识、接受红色主题教育。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红色剧本杀发行数量大幅增长,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发挥实景优势,推出原创沉浸式红色主题剧本杀《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横店影视城发挥演员集群优势,陆续推出《黎明前的暗战》《旭日东升》等红色主题剧本杀。由此,红色剧本杀成为面向青年群体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海南依托海口市白沙门公园渡海英雄纪念碑,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首个红色剧本杀基地,这为国内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和传播提供了新样板及新思路[2]。
二、红色剧本杀增强青年群体红色文化认同的优势
(一)游戏模式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
红色剧本杀游戏化的传播方式赋予了红色文化更加创新独特的形态,也满足了青年群体自主选择、自我展示、社会沟通的心理需求。当前,针对青年群体的红色文化传播多通过灌输性较强的思政课堂、红色主题比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展开,这难以激发在大众传播和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注重自我表达及个性化情感诉求的青年一代对红色文化高层次的动机需要,致使红色文化传播流于表面。基于红色文化故事原型创作的红色剧本杀,通过剧情设置、角色代入、自我表达及团队合作的游戏设定增强了玩家本位,为玩家主动参与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驱动TW+HPrHV1vV5UPCuhxIPrQ==力。游戏化传播模式使玩家角色定位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与红色文化展开跨时空的对话和碰撞,拉近了他们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与红色人物产生自发的、非强制性的情感共鸣。
(二)角色演绎拉近红色文化故事距离
青年群体大多脱离了红色故事发生场域,因此红色经典作品和人物形象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需要克服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距离感,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增强青年群体的认同感。例如,在红色剧本杀《兵临城下2:你好,新天津》中,玩家通过角色演绎沉浸式体验了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地下党致力于解放天津而作出不懈努力和牺牲的红色历史故事[2],玩家在英雄角色的演绎中与英雄角色的灵魂融为一体,与所演绎的角色同思考、共命运,从而唤醒自身的家国荣誉感,完成对红色文化的吸收和内化。
(三)沉浸互动搭建红色记忆生产场域
情绪评价理论指出,个体信念、环境事件与情境等因素会影响情绪的产生,产生的情绪又会进一步驱动个体行为。由于青年群体距离红色年代较为遥远,身体的缺场带来红色记忆的缺失,导致他们难以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共鸣。而基于红色文化创作的红色剧本杀将“静态”的红色文本与“动态”的演绎行为相结合,使枯燥无趣的象征符号转化为日常娱乐活动,重塑了红色记忆的呈现形态和青年群体的在场形式。红色剧本杀巧妙融合渲染氛围的环境装饰与贴合角色的服饰道具,辅以玩家与玩家、玩家与游戏主持人、以及玩家与非玩家角色之间的丰富互动,专为青年群体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红色记忆体验场域,让他们在互动游戏中重温红色经典,逐步唤醒他们的红色文化集体记忆,进而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三、红色剧本杀游戏化传播过程的运作逻辑
(一)游戏规则: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运作过程
第一,唤醒阶段:场景目标激发心流体验。红色剧本杀将红色文化传播从传统文字叙事模式转变为多元素融合叙事模式,通过场景要素的使用为玩家搭建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并通过嵌入革命遗址、五星红旗、红军制服等红色元素,将玩家带入红色故事情境中。同时,红色剧本杀要求玩家身着符合游戏角色设定的物装,在服饰、道具上进一步还原故事原型。这种具身参与的游戏化传播能够为玩家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唤醒玩家既有的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游戏能够最轻而易举地激发心流体验”[3]。心流体验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自身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某些事物中所带来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游戏化活动中,目标要素是带来心流体验的前提。为获得玩家更多的注意力,使其完全沉浸在红色文化故事中,红色剧本杀在游戏中为玩家设置了各项目标任务,小到需要玩家做出当下的个人选择,大到完成救国救民的目标,红色剧本杀通过这些目标元素的设置使玩家获得强烈的心流体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对玩家的红色文化教育。
第二,共鸣阶段:规则任务激发持续参与。在游戏传播过程中,规则要素的巧妙运用为玩家自主参与活动设定了清晰的行为指南,激励玩家持续深入探索游戏中的未知领域。红色剧本杀时长多为2—4小时,由4—8个玩家和一名常设主持人组局,每个玩家仅能通过自己所拿到的角色剧本来判断故事走向,以此来推动玩家主动了解故事角色所处的背景、角色的性格、形象、情感等,增强玩家对角色的认同感。此外,团队协作的游戏模式也能赋予玩家一种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体验。在家国大义面前,玩家的每一次个人选择都会影响故事的结局,这种探索式的游戏体验能够持续激发玩家的游戏热情,也能让玩家更深刻地体会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地完成对红色文化的内化。红色剧本杀精心设计了任务要素,旨在激发玩家主动深入角色内心,实现与角色的情感共鸣。玩家通过细腻的想象与生动的演绎,使自己沉浸于剧本角色的情感世界中,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革命先辈的卓越事迹与激励人心的家国情怀,从而与红色文化之间产生一种深刻而真挚的情感共鸣。
第三,认同阶段:团队互动生成情感连接。“剧本杀所打造的叙事空间能够起到精神链接的作用,基于游戏的社交属性和情感属性来拓展游戏体验的认知深度,从而实现情感提升的效果”[4]。红色剧本杀在游戏中构建了玩家和玩家、玩家和主持人之间的交流空间,玩家主要通过交换和传递信息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而在情境互动和团队合作中加深彼此的感情。此外,红色剧本杀还在游戏中构建起家国共同体,以“实现救国救民的伟大梦想”的共同目标来增强玩家之间的情感连接。玩家置身于红色故事场景中,重返红色年代,随着线性叙事的情节推动深度参与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事迹,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建构属于他们的红色记忆空间,进一步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二)反馈系统:促进青年红色文化情感认同的目标实现
第一,移情:沉浸演绎实现情感转移。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指出,角色扮演有助于人们突破封闭的自我视角,走出自我封闭的孤岛,体会他人的情感与思想,并在其中释放被压抑的情感与天性[5]。红色剧本杀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舞台,让玩家在演绎剧本时无须刻意引导,便能在角色与自我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成为玩家情绪波动的催化剂,加深了其情感的沉浸体验。例如,红色剧本杀《兵临城下》设置了让玩家签署抗争决死书的任务,让玩家在舍小家为大家还是顾小家舍大家之间做出抉择,看似是对角色的考验,实则是对玩家进行提问,进而使得玩家在沉浸式的演绎中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家国信念。
第二,共情:身份转塑唤起角色认同。通过角色扮演的沉浸体验,红色剧本杀不仅成功弥补了玩家与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的断层,还以多样化的方式增强了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Maccoby和Wilson最早为角色认同下定义,将角色认同看作是参与者将自身想象为电影中的角色,并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角色的遭遇[6]。红色剧本杀为玩家和红色历史提供了一个隔空对话的场域空间,玩家通过角色的演绎能够感受不同时空维度下角色的生命历程,能够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与个人选择,进而从微观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红色文化,以角色认同的形式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及身体实践。
四、结语
红色剧本杀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鲜活、有效、创新的载体。游戏范式中包含的参与、沉浸、反馈是盈余社会传播所必需的三大有效要素[7]。红色剧本杀通过参与式、沉浸式、互动式的传播形式激发青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心流体验,通过场景、规则、任务等要素的设置弥合青年群体的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缺口,以角色认同的形式增强青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从而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需要注意的是,红色剧本杀创作者不应过分迎合玩家的爱好和兴趣,要基于历史真相还原红色记忆,推出更多更好讲述红色历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的优秀剧本。此外,为更好地发挥红色剧本杀传播红色文化的优势,高校也要打破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场域藩篱,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游戏传播实践有机结合,充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增强传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露,卓志聪,陈淑仪.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主体演化模型分析:基于CAS理论的视角[J].高教论坛,2022(07):32-37.
[2]王妍晴.剧本杀游戏:建构青年红色记忆的省思与诊治[J].青少年学刊,2023(01):30-36.
[3]契克森米哈.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4]胡玉宁.剧本杀:青年浸入游戏叙事的认知图式及其文化嵌入[J].中国青年研究,2022(09):18-26.
[5]朱怡璇.沉浸体验与共情效应:推理类综艺的审美心理机制探察[J].中国电视,2022(03):48-54.
[6]MACCOBY EW.Identification and observational learning from films[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57(17):76-87.
[7]喻国明,杨颖兮.参与、沉浸、反馈:盈余时代有效传播三要素:关于游戏范式作为未来传播主流范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出版,2018(08):16-22.
[基金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23XWH127)阶段性成果;河南工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142018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瑞娜(1981—),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朱孟迪(1999—),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