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24-08-29 00:00:00包磊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6期

[摘要]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步入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深水区,其发展目标是什么?其应如何科学布局以实现良性发展?对此,文章在理论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尝试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走向深度融合,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框架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全媒体

2014年是县级融媒体中心进入深度融合改革深水区的关键年,这一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至今,媒体融合已走过了十年。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以来,目前全国已建成运行2585家县级融媒体中心[1],县级融媒体中心集体迈入深度融合新阶段,全媒体传播体系进一步完善。不同于以机构重组、平台建设、“互联网+”为特征的初代融合,“深度融合”更考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后劲。

一、理论研究梳理

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发展如何实现?近年来党和国家发布的三个文件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指明了方向。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同年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当前发展阶段,《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3)》指出,“区县级融媒体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舆论引导、平台建设、服务功能拓展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本完成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2]。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深度融合路径,学界和业界也有进一步讨论,学者胡正荣、蒋东旭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任务更加基础,也更加复杂,其要做到服务群众、就必须先连接群众。学者金燕博、丁柏铨认为,以“引导+服务”为核心的“软融合”才是能使县级融媒体中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融合”。学者唐绪军认为,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核心是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更新迭代。学者黄楚新、李一凡认为,县级融媒体应在纵向上打造上下贯通的技术应用平台和立体传播矩阵,横向上搭建多元联动的区域协作联盟,实现各级媒体的传播协同、服务协同、产业协同。学者李立、李京丽认为,县级融媒体建设应该更加追求特色打造,推动主流媒体与网络空间的广域连接。在业者中,黄明新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应从平台建设、用户连接和服务开发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发挥自身基层社会治理作用。李孝忠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积极探索以需求定位内容、以内容驱动流量、以流量赋能服务的运营方式。

在这些研究中,提质增效、体制改革、地方特色、区域协作、广域连接等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建言高频词汇。不论是政策导向还是专家学者建议,其核心都是希望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够守正创新、建强用好,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高质量融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夯实主流舆论新格局中的基层力量。

二、目标任务与路径探索

什么是深度融合?在硬件融合的基础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应致力于实现软件的融合,重在内容的深耕与资源的盘活;致力于为受众提供高品质、高适配、高频次的新型媒介产品与服务;致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品牌号召力、群众影响力的新型区域媒介平台。具体路径探索如下。

(一)体制深融,激活融媒生产新效能

尽管体制机制改革属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融合初代的任务,但对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讲,体制机制改革依旧缓慢,这主要受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限制。“‘公益一类’指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3]。这就意味着县级融媒体中心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的定位从体制机制上限制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活力及生产效能,造成县级融媒体中心无法完成自身“造血”。这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道路上最大的阻碍。相比之下,中央、省、市级媒体由于多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允许创办下属传媒公司,能够引入市场“活水”,实现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为此,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始努力争取获得地方政策支持,向中央、省、市级媒体看齐,探索成立传媒公司,进一步改善生存环境,开拓发展空间,效果显著。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公司化运营能够更好地调配资源,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激活发展潜能,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架构、评价体系、管理模式、绩效考核等,以适应媒介发展新形势。例如,建宁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传媒公司后,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与相关部门展开项目化、产业化合作,打造视频拍摄、赛事活动、教育培训等产业链条,在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外,体制深融也表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以新媒体传播为中心不断优化组织架构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按照自身融媒平台特性不断优化生产团队,重新布局人力资源,进一步激活融媒生产新效能。例如,深圳市龙岗区融媒集团就根据自身定位,按照经营线重组各部门,以项目为引导,深入挖掘“融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产品深融,打造新媒体特色品牌栏目

新媒体新技术深刻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受众已不满足于大众化的内容生产以及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垂直内容、精分领域、深度挖掘、地方特色、优质生产力”成为发展新风口。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尽快转文风、转作风,进行融媒体产品的创新升级,进一步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媒体品牌栏目。第一,内容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增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坚守“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遵循用户至上的新媒体思维,掌握“人间烟火”的流量密码,注重“轻量化”表达及故事化生产;追求“报道视角下沉,报道语态亲民,报道表述有趣,报道价值实用,报道互动良好”的播出效果;以优质本土化原创内容进行产品革新,赋能融媒体建设。内容赋能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率先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启电视时代新篇章。人文情怀、平民化视角、让老百姓成为主角,是那个时代媒介产品的革新。如何通过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运用老百姓喜爱的形式,讲述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加强与老百姓之间的交流互动,打造新型区域传播媒介,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道路上县级融媒体中心亟须解决的新问题。第二,融媒工作室。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打造新媒体特色品牌栏目,而工作室制度是很好的探索与实践,其中,荣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品牌栏目一等奖的《麻辣财经》就是很好的范例。《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是《人民日报》首批创立的融媒体工作室,工作室五位主创来自不同报道领域,按照自身兴趣与意愿组队,实现了术业专攻、高效配合。《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应用新媒体思维重新制订选题、深耕内容,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校园贷“黑手”乱伸,“正规军”干嘛去了?》《保险“开门红”促销,消费者小心被误导!》《约车不是“约会”乘客,个人信息岂能泄露?》等都是出自该新媒体栏目的精品。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讲,通过“跨界联通”“以赛促进”等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融媒工作室,推出特色融媒品牌栏目,也是实现深度融合、提升媒介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举措。例如,泰宁县融媒体中心以提升报送上级主流媒体平台稿件的数量与质量为目标,组建各类工作室,发布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融媒产品;尤溪县融媒体中心通过“以赛促进”的方式创建工作室,积极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大赛,在比拼中历练队伍,打造精品,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

(三)渠道深融,扩大数字信息联盟

第一,创新渠道。数字经济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只有利用好数字技术,才能顺应变化、适应潮流,保障媒介的更新迭代。全息影像、元宇宙、AI等技术都是渠道创新的方向,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深度融合之路也必然要依托这些新技术的赋能。第二,跨界合作。“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强调四级融媒体中心相互串联、互帮互助的融媒体架构”[2]。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做到信息交流的立体畅通。纵向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处于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最末端,在民生报道、本土文化挖掘方面更具优势,便于与中央、省、市级媒体形成战略联盟,增强良性互动与交流。横向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加大与本地各单位、团体的合作,打造具有本土区域特色的信息联盟。通过横纵立体化协同作战,提升信息流通速度、流通力度,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够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能。当前,笔者所在的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也在跨界合作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通过与辖区各学校、图书馆、纪念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图书馆负责稿件撰写及审核、学校负责学生选拔与朗诵指导、融媒体中心负责拍摄制作、纪念馆负责影像文史资料的提供与授权,各单位优势互补,联合立项,联合制作,联合宣发,同时完成优质融媒作品的向上输送,进一步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影响力。第三,数据整合。随着媒介产品数字化发展,对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打造具有区域特性的“数字档案馆”及“数字信息联盟”成为可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数据库既有利于数字信息的共享与媒介产品的再创作,也有利于数字乡村、智慧城市的建设。

(四)服务深融,构筑新型媒介社群

数字时代的服务深融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还是思维、理念、模式的转型升级。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立足本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激活服务端,嵌入基层社会发展,不断拓展“融媒+”服务范围,构筑新型媒介社群关系,是其须解决的问题。第一,本土IP与政务服务深融。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通过应用工作室制度,融汇主流话语与地方文化,积极培育并打造一批具有视听竞争力的地方主持人、记者、编导IP。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本土IP与政务服务的深融,能够进一步增强本地用户黏性。第二,“融媒+政务资源重组”。县级融媒体中心应以“融媒+”为核心,以百姓关切为方向,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新型融媒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信息服务效能。例如,安吉县融媒体中心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通联合作,积极打造智慧办公掌上行平台,融资讯、服务 、监督为一体,切实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区域信息服务。第三,话题引领与政务服务相结合。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如何利用新媒体便捷的互动功能制造话题、引领话题,在提升自身传播力同时也能做好基层社会服务,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值得深挖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的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也对此进行了实践。从2020年起,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推手,开展“我有金点子·集美更美好”为民办实事活动,突出新闻传播、舆论监督、社会治理三大功能,贯穿金点子“征集、筛选、办理、督办、反馈、提升”全过程,接入“i厦门集美金点子云”,通过一屏指挥、一键转办、一网跟踪,为相关部门快速分办提供技术支持。此项活动关乎民生,话题热度高,反响热烈,入围厦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优秀案例评选(第二批)。作为基层建设“最后一公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加强服务深融、构筑新型媒介社群方面还有很多蓝海空间有待探索。

三、结语

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进入深度融合改革深水区,呈现从量变到质变再到高质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在此关键点,县级融媒体中心立足本土进行新阶段的战略布局与积极实践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紧跟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不断更新观念,加快体制革新、产品革新、渠道革新、服务革新方面的深耕深融,努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主流媒体,高质量融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研究院.2022-2023区县融媒体发展观察报告[EB/OL].(2023-10-16)[2023-05-16].http://yjy.people.com.cn/n1/2023/1014/c244560-40095276.html.

[2]胡正荣,黄楚新,严三九.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4·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1-03-23)[2023-05-1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121699.

htm?eqid=fb7c126600062bad00000005648daefc&wd=&eqid=972e91660011edbc0000000665767dc9.

[作者简介]包磊(1984—),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市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中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