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未来中坚力量的重要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渗透、侵蚀、分化活动的重要场地。高校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利用智媒时代的技术红利,化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潜在风险,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智媒时代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微空间的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平等化、传播手段智能化、传播内容亲民化等新特征。这为高校在微空间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提供了新思路,也使高校在微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方面面临一些新的现实难题,包括主体开放性削弱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性、内容海量化降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技术劣势阻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畅通性。因此,文章认为,需要通过提高教育者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智能化技术水平,培育正能量“网红”,为高校在网络微空间引导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主体支持;通过创新话语体系、创新利用智媒体、主动设置议题等手段创作优质内容,真正抓住青年大学生的眼球;通过搭建全员参与协同育人大格局、强化智能技术支撑作用、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在微空间引导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能力。
关键词:智媒时代;微空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2-0168-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智媒时代微空间高校主流 意识形态引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NTDJYB03
2021年,《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深度融合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和技术优势,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将微博、抖音、豆瓣等微空间作为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建构群体关系的重要渠道。由微博、抖音等构成的微空间,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拓展空间,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新兴平台和不可忽视的空间[2]。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未来中坚力量的重要阵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渗透、侵蚀、分化活动的重要场地[3],大学生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对象。高校意识形态斗争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面对新兴的网络育人环境和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创新利用智媒时代的技术红利,化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潜在风险,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用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成长。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微空间的传播特征,深入探讨智媒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导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筑微空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创新路径,有效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取得新的成效与进展。
大数据、算法等智能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网络空间信息流动形式,还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微空间的传播发生变革,涉及传播主体、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等。目前,微空间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建构群体关系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在微空间传播的时代特征。
(一)传播主体平等化
相比传统的纸媒、电视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微空间的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主体多元化、平等化的趋势。各类社会组织、团体机构和个体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的传播路径使官方话语更易受到认同,主体单一化、过程可控性强。而在智媒时代,网络平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兴场域和主要场域,吸纳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网民参与到传播符号的共同创作中,传播符号成为多元传播主体互动的桥梁[4],社会多元主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深度参与者、互动者、传播者。而且,随着算法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通过深层次学习甚至可以实现内容自动化生成、信息智能分发等。如今,在网络空间发声的不仅是真实的个体,甚至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
(二)传播手段智能化
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推动下,主流意识形态在微空间的传播手段智能化、传播对象精准化。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从交互走向融合,通过模拟视觉、触觉等感官,大众获得沉浸式在场感。这种立体交互式的传播带给受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使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例如,人民日报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以智媒形式赋能内容生产,结合5G、AI、AR、VR等技术生产融媒策划。搭建“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互动平台,推出《两会“热”镜头》融媒体系列报道,打造《当甲骨文穿越到2024年的中国》微视频作品,设计海报《两会·智媒报告》系列作品,人民网推出AI数字主持人“联播”政府工作报告……时政报道加持科技元素和技术手段,党报的声音迅速传入寻常百姓家。
(三)传播内容亲民化
智能技术与媒介话语的融合,逐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网络流行话语深度融合。多元化的网络发声主体使原本抽象化、高高在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变得更加通俗亲民,信息表达个性十足[5]。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紧跟时代,深度结合网络流行热梗、流行语,更容易引发信息接收者的情感共振。特别是00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些官方账号的“操盘手”之后,传播内容更加接地气,紧跟网络潮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称赞。例如,中国军号、中国船舶、中国军工、中国航天科工等官方抖音号一改往日严肃的风格。中国军工的“给你一电炮”,中国船舶的“爬山坡”,中国航天科工的“向云端”,有趣又不失威严,更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这不仅实现了对我国硬实力的创新宣传,也增强了年轻人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网络空间信息传播模式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样态的变革。智能技术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也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在话语权威性、话语影响力、话语畅通度方面面临一些新的现实性问题,这些问题对高校防范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提出了现实性的挑战。
(一)主体开放性削弱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性
智媒时代为高校在微空间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提供了更广阔的话语平台,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也实现了更加自由平等的对话,但高校的主导性地位和话语权威性逐渐削弱。互联网信息传播多元主体参与,多样化、多变性的价值导向层层叠加。
一方面,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掌控者。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信息的输出者,他们对教育话语有极强的选择权。大学生往往是话语的被动接收者,扮演着“失语者”的角色。智媒时代,网络空间提供了人人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话语由单向行为转变为对话式双向行为。而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特征提高了传播内容的把关难度,这会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信息体量上难以与其他非主流话语资源抗衡,因而处于弱势,难以得到大量关注[6]。
另一方面,教育者的话语权威性逐渐削弱。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时代信息,学习专业知识等,知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对互联网技术掌握和应用不到位等,在信息获取方面落后于大学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交互时代,部分高校教育者不再具有信息优势。长此以往,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被撼动,在话语过程中的权威性被削弱,和大学生之间将出现话语断层,这不利于教育者进行话语引导。
(二)内容海量化降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与网络空间丰富多样的话语内容和呈现方式相比,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显得单一乏味,话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下降,正面舆论空间遭到进一步压缩,主流话语权被非主流话语所挤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受到干扰。一方面,碎片化信息会降低大学生的专注度。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的APP越来越多,获取各类资源也越来越容易,言简意赅的碎片化信息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而对于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单调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大学生难以保持长久的专注和思考,注意力容易被其他内容分散,出现“注意力失焦”现象。另一方面,海量化内容分散大学生注意力。网络空间的话语丰富多元,具有新奇有趣、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特点,它们或具有趣味性,或具有生活化气息,对大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信息海量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浅层信息,乐于基于第三者的解读评价社会问题,失去理性判断社会问题的能力。这冲击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体系消解、宏大叙事削弱等难题[7]。
(三)技术劣势阻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畅通性
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为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开辟了新渠道。但是,技术壁垒也让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面临全新的挑战。一方面,受网络、硬件设施等制约,高校在网络微空间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参差不齐。各高校受所处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水平、负责人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在微空间话语建设投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技术裹挟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内容多样、传播高效等特征,高校网络设备陈旧,加上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相对滞后,其对突发性事件诱发的网络舆情的处理和管控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出现。另一方面,“信息茧房”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性。娱乐化内容迎合大学生追求快感的心理,导致庄重严肃的主流话语难以进入大学生的视野。精准化推荐机制在窄化大学生信息视野的同时,也窄化了他们的知识面。另外,越来越多的传播途径局限于社交媒体固有圈层之间,导致“信息孤岛”产生,群体之间的认知偏差扩大。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官方途径很难通过足够的圈层影响力去感染身处“孤岛”的人群[8]。算法推荐高度仿真的“拟态环境”“千人千面”的偏好原则容易带来价值理性消融、价值偏见滋生的共识难题[9]。
面对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出现的时代特征和需要应对的现实难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现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工作体系。基于此,高校必须立足时代特征,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从搭建主体队伍、优化内容品质、强化技术支撑等方面创新完善相关工作体制机制,形成系统化布局,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一)搭建主体队伍,为高校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夯基”
只有培养出胜任网络话语建设任务的人才队伍,才能为高校在网络微空间引导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充分的支持。
一是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养。高校教育者要根据符合时代背景的教学计划开展思政教育,在日常课程和内容设计中融入时事热点和动态信息,从而引起学生兴趣,突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开展实时的信息交互传播。二是提升教育者的智能化技术水平。高校教育者要加强对智媒时代微空间话语运作和传播规律的学习,深化对智能技术的运用,不断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掌握媒体传播规律[10],守牢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阵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平台等,发挥智媒时代信息传播的优势,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可接受度,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彰显个人魅力。三是培育青年骨干力量。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不只需要教师,还要选用优秀青年学生作为宣传的生力军。相比教师,优秀青年学生更了解同龄人的表达方式,在话语创作中以青年学生视角进行话语表达更吸引人。同时,可以打造受大学生喜爱的、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网红”。同龄人中的“意见领袖”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发挥榜样的正向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能逐步提升主流价值观的声量,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理念。
(二)优化内容品质,为高校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造势”
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目标对象的注意。生硬地表达政治内容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只有将其巧妙地隐藏在流行话语中才可能被青年学生接受。一是使用创新话语体系。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生活相联系,突出语言的幽默性、流行性、时代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11],运用微话语、微故事、微视频,进行有温度、接地气的人性化传播,也就是以柔软的姿态、温和的语气传播最鲜活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12]。二是创新利用智媒体。注重“用户体验”,尊重大学生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深度合作、资源整合,建立标准化、一体化的宣传教育信息共享智库体系。运用三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元化技术手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维体验,提升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使大学生在多种话语样态中找到自己共情的内容,增强认同感,实现主体性和主导性的有机统一。三是主动设置议题。在意识形态一元指导下,高校要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诉求,更新供需内容系统[13]。自觉运用议程设置功能,主动设置、引导主流意识形态议题,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仔细研判网络舆情,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三)强化技术支撑,为高校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护航”
牢牢把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必须加强智能技术对网络治理的支撑作用,发挥技术优势。
一是要牢固确立党委统一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工作格局。构建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体系,完善责任层层传导机制,凝聚起党政共同抓、校院联动抓的强大意识形态教育合力。坚持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壮大主流舆论阵地[14],强化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优化学校的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15],形成全员合力、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二是要搭建思政教育数据库。高校职能部门和院系众多,各二级单位掌握的各类数据只保存在本单位内部,如学工处、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数据没有实现共享,利用率不高。搭建数据库有助于快速精准地共享数据,全面把握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况。
三是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高校要利用技术优势全方位分析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点,基于海量数据找到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演变规律,并且宏观掌握高校舆论发展态势,针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信息匹配,真正做到智能推荐、科学供给,及时纠正思想偏差,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危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引导。
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智能技术使高校在互联网微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应对,及时调整策略。首先,要搭建主体队伍,为高校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夯基”;其次,要优化内容品质,为高校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造势”;最后,要强化技术支撑,为高校微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护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牢牢把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1).
[2] 张宝君,孙志林.智媒时代高校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与创优[J].思想理论教育,2021(2):85-90.
[3] 刘澜.网络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76-78.
[4] 王海威,王艳.新时代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18-122.
[5] 吴雷鸣.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究[J].传媒,2021(14):84-87.
[6] 孔蕊蕊,薛忠义.智媒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风险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9):78-81.
[7] 王婧,张开.媒介素养教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析与对策[J].江苏高教,2021(1):97-101.
[8] 李红坦,谭思玲.“信息茧房”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传媒,2023(7):71-73.
[9] 张林.算法推荐时代凝聚价值共识的现实难题与策略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21(1):86-92.
[10] 詹志华,黎林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8-59.
[11] 梁琳.智媒时代媒介生态环境变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传媒,2023(12):88-90.
[12] 张明平,潘利敏.自媒体背景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困境与创新[J].江苏高教,2020(11):96-99.
[13] 盖逸馨,张力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138-143.
[14] 赵靖,贺苗,杨冰郁.网络舆情生态视角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37(11):17-25.
[15] 潘红涛.关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5):34-37.
作者简介 宋宁宁,研究方向:高校宣传与话语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