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的内涵变迁、演变逻辑与现实隐忧分析

2024-08-28 00:00张依琳于淼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2期

摘要:随着智能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数字技术的迭代进步,新闻业务的运作方式正经历由新闻策划向新闻策展转型。文章深入分析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内涵变迁及所呈现的新表征,如生产流程的改变、编辑角色身份的转换、个性化兼互动性的增强以及多媒体的跨平台融合等。探究并厘清从“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的演变逻辑,指出新闻策展作为对新闻策划整体生产传播流程的再造更新,是在技术革新、社会多元化、人才结构调整、行业竞争以及文化交流背景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现实隐忧,包括新闻价值的失衡、侵权问题与用户面临的隐私威胁等。总的来说,新闻策划和新闻策展虽然作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新闻工作方法,但都从传播实际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做好新闻、提升新闻的传播力。从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的变迁,侧面反映了新闻传播领域从传统媒体时代向数字化时代的转变,强调了个性化和交互性等新的传播特点与受众需求,也体现了新闻传播行业不断适应媒介环境更迭和创新业务实践的发展趋势。文章阐释智能媒介生态下新闻生产传播机制的辩证演化规律,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新的视角,也为传媒行业未来的责任把握和道德自我规范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闻策划;新闻策展;新闻生产;数字技术;智能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2-0001-04

“新闻策划”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新闻界为应对媒体竞争、推动新闻创新而提出的专业概念,用以促进大众传播力提升,被业界广泛采用并认可[1]。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闻生产模式的变迁,“新闻策展”成为新闻界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进一步面对媒介市场化竞争等一系列挑战,成为学术研究的新方向[2]。从关联性来看,二者均是新闻业针对外部媒介环境变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更新[3]。从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其中有怎样的演变逻辑,在演进过程中又存在哪些现实隐忧,成为当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的内涵变迁

(一)生产流程的改变与角色任务的转移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策划通常指媒体机构编辑、制作、组织新闻内容,在新闻报道前所进行的工作,包括确定报道选题、明确采访对象、安排报道流程等。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的策划和执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前期内容的准备、编排和组织。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业务的实践进一步走向基层。在应对话语权转移带来的新闻权威消解危机下,编辑工作的重点也从单纯的报道策划转变为更注重信息的收集、筛选、整合与呈现,强调如何将海量信息转化为有意义、有吸引力的内容,实现了由传统媒体时代“把关人”向智媒时代“策展人”身份的调适与角色转变[4]。这一转变的过程就是“新闻策展”概念萌生的最初表现,其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探索的基本要求。

新闻策展的关键是基于“策划+展示”,即不仅需要传统策划思路的指导,也需要展示技能的训练,这就预示着新闻从业者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熟悉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与受众群体,掌握数据分析工具,能够从大量分散的信息中找出潜在的联系和趋势,通过自身审美力下的视觉元素、互动设计,提升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性[5]。同时,这为策展人提供了展示专业能力和自我创意的机会,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互动性的增强与个性化的定制

传统的新闻策划以策为主,重点关注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且秉持“内容为王”的观念,包括对象的确定、流程的拟定、选题的择定等。其选题策划往往是编辑、记者根据采访的题材和经验来掌控,这种单向传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筛选效率低下、标准模糊、出错率高[6]。

数字技术的引入,打破了新闻策划时期传统媒体一元话语的建构框架,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权被极大赋能,使新闻传播视域下的策展人从新闻专业者逐渐转向非职业新闻人[7]。“新闻策划”的观念由“内容为王”进一步向“用户中心”转变。因此,策展模式下的新闻鼓励受众积极参与反馈与交流,通过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接纳来自不同用户视角的作品,让受众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一部分[8]。

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策展,借助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浏览行为、媒介使用习惯等绘制清晰的画像,为不同受众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新闻服务。例如,腾讯新闻早在2015年就推出可在短时间内自动写稿的机器人Dreamwriter,其原理是通过算法瞬时收集、分析数据并形成文本,再将新闻策展页面经由算法推送到有需要的人面前,最终实现传播价值。这不仅让用户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能够更快地捕捉到自己所需的内容,也使传统的新闻发布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三)跨平台与多媒体融合传播成为常态

新闻策划往往受到目标受众、内容特点、媒体定位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其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及发布平台较为单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功赋能新闻传播的多平台切换和跨地域性、超时间性,在此背景下,新闻呈现的内容需要更加集中,以导向更加精准的传播占领用户的“新闻高地”。

由于可以在不同的设备和平台之间无缝切换,满足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求,因而新闻策展所展示的内容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其媒介形式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社群信息及互动图表等,并通过超链接方式与原始新闻来源联动、同步更新,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和沉浸感[9]。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带来的用户多重性选择,策展出的新闻内容必须适配多种形式的平台。这不仅实现了格式上的转换,还实现了内容策划上的多元。例如,同一新闻故事,在社交网络上可能以短视频、可视化图表、虚拟影像等形式出现,而在数字报刊上则以长篇文章呈现。

由此可见,不同平台的特性和用户群体都被深度考虑并融入策展过程中。这种策展式新闻不仅能满足用户差异化的需求,也能促进受众与新闻内容之间的双向沟通和深度交互,增强用户体验与媒体的用户黏性。

在内涵演变过程中,新闻策展紧密结合当下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媒体技术的进步以及受众需求的变迁。新闻机构在践行策展功能时,不能只是简单收集和分发信息,还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以创造独特的叙事和沉浸式体验吸引用户。

二、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的演变逻辑

(一)用户需求呼唤“碎”知识的拼接与“整”内容的解读

当前,“内卷效应”的刺激给人们带来诸多生活压力,人们更倾向于较为开放平等的网络空间[10]。网络用户对新闻内容的需求明显从单向静态的接受转变为动态主动的互动,求知欲与表达欲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因此他们对媒体机构所策划与呈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维度的同质化报道,而是期望通过更具知识性的内容,对事件产生全方位的认知,并找机会参与其中。这种复合维度的需求变化,侧面推动了媒体组织对新闻策展模式的探索与采纳。

同时,信息爆炸时代推动了用户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的信息虽然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能提供即刻阅读的精神享受,但只是浅尝辄止,缺少传统新闻策划时期对内容的全面展开与深度解读。因此,人们呼唤媒体机构在对碎片化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同时,重视诠释信息本身的意义,帮助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深化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新闻策展便被推向了媒体实践更新的风口。

(二)数字技术驱动“专”人才的培养与“全”行业的博弈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内容的生产、编辑和分发手段,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朝策展方向转型的良好契机。通过技术主导下的关键词检索、舆论监测、社会热点事件追踪等,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帮助策展人选择合适的选题;运用算法推荐技术,捕捉与分析受众行为偏好和社交媒体浏览数据,进一步提升策展模式的实施效率和投放的精准性[11]。

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行业人才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专业策展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新闻策展人不仅要具备传统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向受众提供崭新视角的新闻内容。

例如,在生产交互式新闻时,新闻编辑要同时具备用户数据收集与跨媒介整合能力;在生产沉浸式新闻时,新闻编辑要接受全景视频拍摄与非线性叙事的多重训练。这种多技能的人才结构可以侧面提升新闻策展的质量与深度,也能进一步巩固策展模式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传媒人才的优化调整势必加剧行业内部市场的竞争。媒体机构要想抢占市场份额、争夺广告主,必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保持自身韧性。如今,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消息源和内容的竞争,还是表达方式、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的竞争。在有效整合各方媒体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策展模式正是为了适应这种竞争趋势,通过独特的展示方式,打造差异化的优质新闻产品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留住平台用户,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三)媒体之责延伸“软”实力的传播与“硬”权利的保护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社会公器之责。新闻策展作为一种深度报道方式,能够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揭示事件真相,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这种社会责任的推动也是新闻策展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碰撞大大推动了新闻策展模式的演变和创新。在媒体的组织和引导下,新闻策展能够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考虑国别差异、兼顾全球视野,于多元语境下构筑更加宽广的信息交流平台。

新闻策展通过对不同地区间跨文化内容的收集与整合,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国际视角,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为全球的跨文化传播和多元观点输出提供了新的窗口。不仅如此,当前大众的版权意识逐渐增强,新闻策展模式在遵守版权法规的前提下,必须确保内容多样且合法合规。这不仅体现了媒体行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也展现了求真求实的新闻职业道德。正是这种规范化的内容生产和高标准的职业要求,保证了新闻策展在快速发展中的质量控制与合法合规。

三、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的现实隐忧

(一)技术偏见带来新闻价值坐标的游移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智能技术在推动新闻策展的实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技术本身的局限和隐蔽性的偏见,也可能对新闻内容的呈现造成负面影响。新闻策展的分发环节主要依靠算法,然而多平台推崇的算法机制倾向于将用户保留在信息同温层(echo chamber),减少了受众接触多元观点和全面资讯的机会,致使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移[12],不再秉承均衡报道和信息全面性的基本原则,从而导致新闻失衡。

其次,新闻策展的过程可能存在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的问题。策展所引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底层运作逻辑是设计者已经设计好的程序,由于设计者对程序未来的生成内容有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性,因此算法在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势必存在欺骗性和不透明性[13]。这使得用户被技术有意无意地过滤或操控,进一步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和多样性[14]。况且鉴于算法的复杂性,用户往往无法准确了解新闻推荐的具体原因和运行依据,进而对算法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对新闻选择的过程失去控制感。

(二)版权危机触发原创与真实的隐藏

多样的策展内容聚合和重新包装,虽然在传播效率上拥有显著优势,却也伴随着版权纷争。在搭建新闻策展平台时,很多内容基于第三方来源整合而成,如果使用这些内容并未获得合适的授权,甚至新闻机构重组和分发的信息超出了公平使用的边界,就可能侵犯原创内容生产者的版权。尽管多数国家的版权法规定了转载中的版权归属和使用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滥用、抄袭和侵权等现象仍屡见不鲜[15]。非法使用内容和对版权的不尊重不仅会损害原作者的利益,造成法律争端,损害新闻机构的声誉,更可能削弱新闻业对优质原创内容的投资和积极性,进而对整个行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构成威胁。

再者,新闻策展在追求效率和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会在不经意间牺牲新闻深度和质量。在快速迭代的新闻产品中,策展人受到的时间压力会致使其削弱对新闻内容深度把关的能力,甚至会损害新闻真实,进而降低新闻报道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而过度强调用户体验有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使新闻无法有效地履行其对社会的监督和批评职能。

(三)数据泄露深陷隐私窥探的泥沼

在策展过程中,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基本操作,但也对用户个人的隐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实现高度定制化的新闻展示,平台需要收集用户的阅读历史、社交互动、位置信息等敏感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了笼罩在新闻机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新媒体时代,策展新闻生产依赖一定的数据前馈,需要迅速掌握新闻线索,调整新闻生产策略,但这不可避免地面临源数据泄露的问题,从而陷入非法收集、过度挖掘、过度分析用户数据的危险中。如果用户的数据被未经允许的第三方获取或被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则可能严重侵害用户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引发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不信任[16]。

除此之外,资金不足带来的财务压力同样是探讨新闻策展时无法回避的话题。当前,许多策展活动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内容获取、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方面。如果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新闻策展就可能因预算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这种进步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正视伦理风险,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策展的演进与完善,以确保新闻策展能够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

四、结语

在探讨智能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创新及内在逻辑的演变过程中,新闻策展无疑描述了这种变化,并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的诠释。在此意义上,可以将新闻策展视为新闻策划在新的媒介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新变。相较于传统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展主要在信息的组织、呈现与传达上下功夫,而非仅停留在信息的生产层面。运用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牢牢把握住数字化环境下读者分散的注意力,通过策略性地整合关键信息,提升新闻产品的吸引力和社会价值。诚然,新闻策展虽然开启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向智能媒体模式转变的大门,却也伴随着多重现实问题和挑战。它要求新闻行业在追求改革创新的同时,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新闻策展在智能媒体时代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变革,新闻的策展功能将进一步强化,这是新闻界适应数字化浪潮和竞争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任成海,尹洪东.新闻策划:报纸新的生长点[J].新闻知识,1996(3):12-13.

[2] 仇筠茜.新闻策展:“微媒体”环境下突发新闻报道及伦理分析:以美国马拉松爆炸案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3,35(9):123-130.

[3] 董天策,刘创,周润哲,等.从“新闻策划”到“新闻策展”的学理进路:基于文献计量与文本细读的理论分析[J].新闻界,2024,3(19):1-13.

[4] 王斌,顾天成.智媒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角色转型[J].新闻与写作,2019(4):29-36.

[5] 戴宇辰,苏宇.从把关人到策展者:智媒时代新闻编辑角色转型的内在逻辑[J].中国编辑,2023(Z1):42-47.

[6] 王晖琳.智媒语境下媒体的新闻策展[J].新媒体研究,2020,6(4):125-126,133.

[7] 官璐,师文,李泓,等.非职业化、公共性流失与平台化:新闻传播学视阈下“策展”语义动态的计算分析[J].新闻大学,2023(3):28-44,120-121.

[8] 黄和节.新闻策展人:新媒体新闻生产的新路径[J].新闻传播,2016(17):41-42,44.

[9] 刘冰.新闻策展:从内容整合展示到智能算法应用[J].中国出版,2019(22):45-48.

[10] 喻国明.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J].新闻界,2020(5):13-18,43.

[11] 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新闻界,2012(16):3-8.

[12] 常江.价值重建:新闻业的结构转型与数字新闻生产理论建构[J].编辑之友,2019(3):88-94.

[13] 仇筠茜,陈昌凤.基于人工智能与算法新闻透明度的“黑箱”打开方式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5):84-88,159.

[14] 陈昌凤,师文.智能算法运用于新闻策展的技术逻辑与伦理风险[J].新闻界,2019(1):20-26.

[15] 卢海君,张雨潇.试论大数据时代的版权保护:以《今日头条》版权纠纷案为例[J].中国出版,2015(3):23-26.

[16] 陈昌凤,虞鑫.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4(6):44-46.

作者简介 张依琳,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于 淼,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 新 闻学、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