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大学生学业情绪而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在厘清新媒体和学业情绪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生活、学习和思想三个维度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有别于现实世界的交际平台和自我展示的舞台,拓展了大学生获取学业信息的渠道和容量,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大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若过度依赖新媒体,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滋生学习惰性,迷失学业目标,从而产生焦虑、气愤、失望、厌烦等消极的学业情绪。大学教学质量与学业情绪呈显著正相关,高校教师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业情绪予以重视。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如下策略:第一,高校教师要提高媒介素养,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化;第二,要依托新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形成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教育教学理念,接触和应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法;第三,要重视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厘清新媒体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思路,采取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这些策略旨在为高校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改进教学策略,营造激发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新媒体教学环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学业情绪;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2-0154-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国家助学贷款对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发展影响 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ECA2020105
新媒体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凭借打破信息传播时空限制的特点,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刻改变了教育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灵活和自主,同时也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学业情绪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情绪,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教育格局造成巨大冲击,拓展了线上教学维度,重塑了高等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格局。然而,新媒体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业情绪,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大学生迷失自我,产生消极的学业情绪。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学业情绪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应主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策略,营造激发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新媒体教学环境。
首先梳理新媒体和大学生学业情绪相关研究,阐释新媒体和学业情绪概念,为探索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奠定基础。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一份电子录像商品开发计划中首次使用“新媒体”一词。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新媒体的定义不能脱离当今传媒的技术基础与时代特征[1]。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即便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讨论新媒体的概念,各国学者仍存在分歧。
有学者从信息处理技术视角定义新媒体,如陶丹(2001)等将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2]。有学者从传播模式视角定义新媒体,如景东(2008)等认为新媒体是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3]。有学者兼顾信息处理技术手段和传播模式定义新媒体,如廖祥忠(2008)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4]。
新媒体模糊了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信息接收者能与传播者进行信息交互;依托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新媒体实现了信息即时发布与实时反馈;借助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终端之间的联网。
本文使用的新媒体概念特指基于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面向大学生交互地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或平台。现阶段,新媒体的外延形式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网络性等特点。
(二)学业情绪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展开大学生学业情绪相关研究。佩克伦(2002)等人首次提出学业情绪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情境(课堂、课外、考试等)中体验与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其将学业情绪分为愉快、放松、希望、自豪、焦虑、失望、羞愧、气愤和厌烦等9种[5]95。
马惠霞(2008)在佩克伦的学业情绪理论基础上增加了兴趣这一学业情绪,并将10种学业情绪分为4个维度:消极高唤醒维度、积极高唤醒维度、消极低唤醒维度、积极低唤醒维度[6]。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习、考试、学业成就及其他方面的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7],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所研究的学业情绪是指本科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包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学习以及考试期间的各种情绪体验等。本文使用马惠霞对学业情绪的概念界定,将兴趣、愉快、希望、自豪和放松等归类为积极的学业情绪,将羞愧、焦虑、气愤、失望、厌烦等归类为消极的学业情绪。
数字通信技术开启了信息传递的新纪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由此使社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8]。新媒体凭借自身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影响大学生学业情绪。大学生学业情绪与教师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学习成绩等显著相关[5]98。
从新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和传播特征来看,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业情绪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三个维度分析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积极学业情绪和消极学业情绪的影响,力图找到提高大学生积极学业情绪、抑制消极学业情绪的路径,为高校教师优化和调整教学策略提出一些可行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而言,新媒体通过对学生高校生活适应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学业情绪。高校生活适应与一般学业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互为因果。
第一,借助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交流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经验,如果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就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也有助于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拥抱大学生活[9]592。
第一,新媒体对积极学业情绪的激发。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交际平台和自我展示舞台,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新媒体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能够满足大学生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进而激发大学生愉快、自豪和放松等积极的学业情绪。
第三,新媒体对消极学业情绪的激发。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征认识不够深刻,容易过度依赖新媒体,引发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10]。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习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互动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时间被进一步压缩,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同时,新媒体的“个人空间”虽然充分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表达需求,但也容易使其滋生排他心理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气愤、失望、厌烦等消极的学业情绪。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近年来,慕课、云课题等在线学习平台以及知识类手机应用逐渐兴起,新媒体已成为0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网络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得益于新的技术支持,网络信息检索也更加方便,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动,内容形式多样。新媒体改变了高校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模式,对大学生学业情绪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第一,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积极学业情绪的激发。新媒体凭借内容生产、发布及传播等优势,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获取学业信息、学习资源的渠道和容量。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能让大学生快速了解专业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深入理解课本知识,拓展专业知识面,提高专业成绩[11],进而激发大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同时,新媒体能够通过开阔大学生的研究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大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第二,新媒体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消极学业情绪的激发。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会不自觉地压缩自己的学习、休息和课余活动时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同时,大学生鉴别新媒体信息真伪的能力有待提高,可能盲目信赖新媒体,滋生学习惰性,如通过新媒体查阅资料完成专业课程作业,不进行相关专业的深度思考,导致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降低。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容易使其迷失学业成就目标,而学业成就目标对大学生学业情绪有重要的影响[12],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学业情绪。
(三)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影响
新媒体通过影响大学生思维进而激发大学生不同的学业情绪。
第一,新媒体环境在大学生思想认知层面对积极学业情绪的激发。依托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新媒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其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在满足大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的同时,新媒体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兴趣、希望、放松等积极的学业情绪。此外,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转移、倾诉和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能帮助大学生宣泄学习生活中消极的学业情绪。
第二,新媒体环境在大学生思想认知层面对消极学业情绪的激发。新媒体依托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为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但纷繁复杂且质量参差不齐的新媒体信息往往让大学生不知所措,难以甄别和处理,导致大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让大学生产生焦虑、气愤、失望、厌烦等消极学业情绪。
综上,高校应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激发,帮助大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及时优化调整新媒体环境下教师的授课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制定和教学准备等,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愉快、自豪、放松等积极的学业情绪,进而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积极的学业情绪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显著正相关,消极学业情绪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显著负相关[9]592[13],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反馈、互动学习等教学模式与学业情绪显著相关[5]101。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情绪,采取相应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从而增强其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适应性。
新媒体环境下,本文认为高校教师应从教师媒介素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改进现有教学策略,主动适应新媒体教学的客观要求,激发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极的学业情绪,帮助其实现高效学习目标。
(一)培养媒介素养,适应新媒体教学环境
新媒体能为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课堂形式难免让大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这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1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能够快速传播海量信息,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高校教师应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信息分析、鉴别、筛选、评价等能力,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化。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并将新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营造符合大学生学习习惯的新媒体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积极学业情绪。
(二)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反思与经验积累
步入大学的00后已经适应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生活。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激起学生的消极学业情绪。
随着新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尊重教学对象需求的教学理念将被淘汰,高校教师应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学业情绪动态,教学理念要紧随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而转变,依托新媒体提供的教育资源、教育技术等,确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还应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尝试和接触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从容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三)厘清教学思路,尝试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
课程难度、新颖性、实用性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熟悉程度等因素均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多种学业情绪[15]。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适应新媒体与传统教学融合发展的趋势,重视大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厘清新媒体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思路,可从课程设计与制作、教学准备等层面着手,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教师可运用MOOC、雨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知识点选取、课程制作过程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升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避免采用以说教与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逐渐向线上教学无界化发展。此外,“元宇宙”主导“下一代互联网”的新传播模式,将进一步加深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便捷地交流互动,与此同时,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网络性等特点的新媒体传播也会扰乱大学生教育环境,给当代高校大学生教育带来困难。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让大学生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新媒体已融入高等教育教学,与大学生学业情绪产生了密切联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和消极学业情绪造成了较大影响。
高校应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优化调整新媒体环境下教师的授课模式。高校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营造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新媒体教学环境,努力消解大学生的消极学业情绪。
参考文献:
[1] 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2] 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
[3] 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7-59.
[4] 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21-125.
[5] 莱因哈德·佩克伦,托马斯·戈茨,沃尔弗拉姆·蒂茨.学生自主学习和成就中的学术情绪:一个定性和定量研究项目[J].教育心理学家,2002(2):91-106.
[6] 马惠霞.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594-596.
[7] 约尔格·迈恩哈特,莱因哈德·佩克伦.情绪事件的注意资源分配:一项ERP研究[J].认知与情感,2003(3):477-500.
[8] 王天夫.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21(12):73-88,200-201.
[9] 苏世将,马惠霞.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591-593.
[10] 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16.
[11] 赵淑媛,蔡太生,陈志坚.大学生学业情绪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398-400.
[12] 余强,范翔宇,范起东.大学生学业情绪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1-115.
[13] 李洁,宋尚桂.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与学习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9):1429-1431.
[14] 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9.
[15] 马惠霞,张泽民.大学生学业情绪成套问卷编制的理论构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34-36.
作者简介 安杰,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文见明,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张鑫,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软件。 郑丽霞,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纪效珲,助理研究员,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