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4-08-28 00:00俞晴晴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2期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成为泛娱乐化现象盛行的重要载体。在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人们重视事物的娱乐价值,将追求流量暴利视为目标。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赋能和利益至上的多重影响下,网络泛娱乐化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在网络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有更高的包容度和接受度,深受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万物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沉溺于外界为其建构的娱乐信息茧房中,容易摒弃严肃理性的思考,最终出现利益至上、颠覆情感认知、审美价值观异化、脱离理性思考导致主流价值理念边缘化等问题。

文章研究网络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从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应对策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理性使用网络的能力;建立健全的青少年保护机制,规范网络娱乐市场;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有益的线下活动和社交;重视网络泛娱乐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等。文章旨在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消极影响,为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网络;泛娱乐化;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2-010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培育项目“网络‘泛娱乐’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224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网络泛娱乐化会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青少年尚未形成系统的、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他们可以在网络活动中通过直观简单的符号图像认知事物,形成价值观念,在娱乐八卦段子中走入深渊。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一切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2]。

一、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网络“泛娱乐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态,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各种娱乐内容和服务。当前,网络娱乐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娱乐方式,而是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更多的娱乐内容和体验。

其中,多样化的娱乐形式、个性化的娱乐体验、极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是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泛娱乐化活动的重要原因。

(一)坚持利益至上,扭曲青少年价值观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涌现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网络直播平台的兴起,网红、明星纷纷入场,为了人气使出浑身解数,企图收割一波流量经济。短视频博主以低俗恶搞的拍摄方式和内容博眼球,“只要视频拍得好,月入百万不是梦”的不良风气刺激着心理还不健全的青少年,令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变得心浮气躁,滋生出读书不如当网红的错误想法。网红、营销号对奢华、享乐的生活方式的宣传,使得广大青少年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追求和内在价值。

长此以往,他们不再执着于努力拼搏,而是希望一夜成名,最终出现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错误价值倾向。

(二)导致价值取向错乱,颠覆青少年情感认知

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少年的情感认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社交关系变化、情感交流贫乏和情感表达依赖等方面。首先,青少年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下更倾向于与虚拟世界中的角色互动,忽视了现实中的社交关系,导致社交关系淡化和社交技能下降。网络是当下青少年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网络泛娱乐化让青少年获得即刻的情绪满足,使得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虚拟人际关系的泥沼。青少年往往更愿意在虚拟社交网络中寻找认同感,从而忽视现实中真实的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质量和自身的交往能力降低。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会导致其缺乏自主情感管理能力。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剧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和自我封闭现象,同时也更容易产生对现实社交的回避和逃避心态。

(三)传播内容媚俗化,异化青少年审美价值观

罗兰·巴特认为符号图像具有外延内涵,将所指和能指结合为一体,产生文本上的意指[3]。在网络泛娱乐化活动中,青少年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各种资源感受到审美乐趣。然而,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强烈刺激下,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媚俗、低级、暴力等负面内容,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强烈刺激下,青少年会无意识地接收同质化的信息,网络推手故意制造“审丑”话题,短视频平台奉行利益至上,美丑不论,使得青少年被信息茧房包裹,将审美对象异化。

在享乐主义的作用下,大众从审美走向审丑,以丑为美,部分青少年更是丧失对美的判断力及辨别力,陷入单纯“以乐为美”的审美判断误区。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模糊了美丑、荣辱、是非的界限,青少年大量消费娱乐内容,缺乏对美的独立思考,丧失对美的创造能力,一味迎合错误的审美取向,甚至积极地传播丑态、模仿丑态[4]。

(四)脱离理性思考,主流价值理念传播边缘化

网络娱乐空间的拓展和青少年群体网络活动的休闲娱乐性质,使得网络娱乐主义逐渐成为青少年网络活动的主要追求。在网络娱乐活动中,以感性刺激取代理性思考的现象已经出现,青少年群体被卷入“娱乐至死”的狂潮中。

如果这种“娱乐至死”的倾向持续蔓延下去,会引发社会主流价值理念边缘化的危机。类似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深度和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作品已经难以吸引部分青少年的注意,快餐式阅读带来的刺激和快感日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阅读习惯。本属于大众文化的空间被网络娱乐信息所取代,严重挤占了经济、政治、民生等严肃公共问题相关的传播渠道,导致主流价值观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传播,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群体积极价值观的形成。

二、避免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理性使用网络的能力

青少年对网络泛娱乐化的依赖感日益增强,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理性使用网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该实现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普及。学校应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同时,可以举办相关讲座,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泛娱乐化信息的免疫力。学校教师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在网络社交娱乐平台上的行为逻辑,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和看待网络泛娱乐化现象,认清网络泛娱乐化的危害。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网络素养,为孩子作出表率。此外,应该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使其共同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对网络泛娱乐化的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二)健全青少年保护机制,规范网络娱乐市场

针对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建立健全的青少年保护机制,规范网络娱乐市场必不可少[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6]。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娱乐产品的审查和监管,严格规范产品内容,杜绝媚俗、暴力、恐怖等不良内容的传播,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7]。网络娱乐产品的内容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应该以作品是否具备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为审查标准。

其次,网络娱乐平台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的用户身份认证、实名注册等制度,限制未成年人访问不适宜的内容,减少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8]。此外,网络企业应当积极引入智能监管、内容过滤等技术,提升网络娱乐产品的健康程度,适时将健康向上的文化节目推送给青少年用户,打造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和活动,作品应该贴近时代、贴近人民,满足人们真善美的精神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生态,更好地保障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9]。

最后,家长也应增强监护意识,引导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身心发育水平的网络娱乐产品,在健康的网络娱乐环境中畅游[10]。

(三)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有益的线下活动和社交互动

除了要对网络泛娱乐化现象采取针对性措施外,引导青少年自觉参与有益的线下活动和社交互动同样重要。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削弱学生对网络泛娱乐化活动的依赖[11]。家长应该为孩子安排合理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2]。只有通过自我教育,青少年才能逐渐认清泛娱乐化的危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各类线下实践活动,欣赏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培养正确的审美取向,自觉抵制“以乐为美”的网络泛娱乐化现象[13]。青少年积极参与有益的线下活动和社交互动,可以有效避免网络泛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自身健康成长[14]。

(四)重视网络泛娱乐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泛娱乐化时代,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15]推进网络立法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对部分平台或商家为吸引流量进行的低俗、媚俗宣传依法予以严惩,能为网络活动的严肃性和价值性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审查和监督网络娱乐平台的内容,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娱乐时间的管理,避免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娱乐。

三、结语

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多个维度出发形成合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娱乐生态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打造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消解网络泛娱乐化主义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做好青少年价值观引导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1.

[3]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8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5]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3.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5.

[7]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5.

[8]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9]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10] 刘艳.泛娱乐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突围[J].新疆社会科学,2022(4):173-179,190.

[11] 李紫娟,李海琪.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6):56-62.

[12] 张恂,吕立志.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审思[J].思想教育研究,2021(8):95-99.

[13] 韩庆祥,梅宪宾,张迪,等.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与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专题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21.

[14] 吴井泉.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价值的重塑[J].广东社会科学,2021(2):61-66.

[15] 张琳,杨毅.从“出圈”到“破圈”:Z世代青年群体的圈层文化消费研究[J].理论月刊,2021(5):105-112.

作者简介 俞晴晴,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