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劳动”课程融合建构实践研究

2024-08-28 00:00:00杨慧
新教育·综合 2024年8期

【摘要】在“音乐+劳动”的课程中尝试创造音乐劳动的欢乐,发挥音乐情感的劳动性,解析劳动号子的带动性,渗透劳动认知,开展音乐劳动活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音乐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劳动;融合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心灵的健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增加学生间的团体凝聚力。音乐教育还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价值。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而音乐教育也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在“音乐+劳动”课程中,创造音乐融合劳动的欢乐

1.动手劳动制乐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展现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音乐的感受能力,不断丰富课后文化生活,展示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播放家乡民歌《唉干苞》和《我家住在黎母山》作为背景音乐,鼓励六年级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制简易乐器,学生从家里带来了树叶、竹子、饮料瓶子和不用的旧笔、废弃塑料小桶自制打击乐器,用剪刀和小刀来分割,制作出叶笛和各种打击乐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了快乐。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乐器,并分享制作过程,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借助时下比较火热的垃圾分类主题,开展垃圾分类歌曲学唱和劳动游戏活动,自制一些垃圾种类的小卡片和分类垃圾桶,在课上借助《垃圾分类歌》,一边学唱歌曲,一边以小组的形式按照卡片中垃圾的分类将卡片快速投入相对应的垃圾桶中,在一首歌曲结束后统计分数,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得胜利和相应的奖励;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这个游戏所掌握的垃圾分类小知识,手拿垃圾种类的小卡片在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

当然这些活动还可以不断地延伸,将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与课后延时服务、五项管理活动进行整合。为学生选择适宜的主题,让学生将音乐与其他充满美感的内容进行整合,培养小学生的文创、科创能力。

2.歌声崇尚劳动美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劳动。学生在劳动中,因为有了歌声而充满快乐、充满力量。音乐课堂上,笔者先以一首扬州民歌《杨柳青》将学生带入劳动的情境之中,学生通过锄地、插秧的律动,体会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随后,通过观看打麦号子、打夯号子视频,感知体验船夫号子,了解劳动号子的起源及特点。整节音乐课与劳动互融,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为了激发学生对劳动音乐的兴趣,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笔者在音乐课上赏析海南歌曲《我们苗村多么美》描绘的青山绿水好景象,让学生在诗和远方里体验劳动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从知识到实践,从课本到生活,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劳动。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的融入,促使音乐教育的价值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二、在“音乐+劳动”课程中,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中蕴含的劳动精神

以课堂教学的感情升华为契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有好新、好动、好学等特点,因此教师渗透劳动教育要结合具体事例,贴合生活实际,不能流于表面。比如小学教材中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苗家儿女庆丰收》《风车伊呀呀》《理发师》《少先队员采茶歌》等,在歌唱、欣赏中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知劳动光荣,懂得劳动是幸福生活的写照。在教学中要渗透贴近我们生活的劳动者的事例,比如铁路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农民等。为学生讲述各个行业的人们为了建设国家而付出的辛苦努力,谈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劳动者,国家建设离不开的劳动者。使音乐教育的实施对加强劳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还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音乐+劳动”课程中,解析劳动号子的带动性

以音乐节奏为出发点,给学生渗透音乐与劳动的关系。“劳动号子”原是组织劳动、鼓舞劳动的一种手段,而乐舞则是模仿劳动的音响、劳动的动作、重演劳动的过程。其目的或许是训练劳动技巧、总结劳动经验,以便激发部落成员热爱和参与劳动的激情。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唱号子,在北方又常被叫做“吆号子”,在南方则常称为“喊号子”“打号子”“叫号子”“吼号子”。最初的劳动号子只是劳动者的呼号,目的是统一步伐、调节呼吸,并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后来劳动人民将它逐渐美化,发展为歌曲形式。

音乐课上,笔者给学生介绍劳动号子一般可划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作坊号子等不同种类。这些知识点,虽然音乐课本上没有,但学生却非常感兴趣,争着去模仿,去学习,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搬运号子主要用于以人力直接负担重物的运输劳动过程中。在此笔者给学生欣赏实例:黑龙江伊春地区的抬木号子《哈腰挂》、安徽巢县地区的《拉板车号子》、江苏如皋地区的挑担号子《姜太公独坐钓鱼台》、陕西地区的《走绛州》、云南佤族的《拉木鼓歌》等。农事号子主要用于一般农业劳动中,如打麦、舂米、车水、薅草、收割、采摘等。相对来说,农事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适中,节奏也不太紧张。例如湖北潜江地区的打麦号子《嗺咚嗺》、江苏扬州地区的《连枷号子》、安徽巢县地区的《舂米号子》、景颇族《舂米歌》等。

其实劳动号子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劳动者的乐观精神,而我们的音乐课堂,其实也是一种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助、交流,这何尝不是一种劳动精神?

四、在“音乐+劳动”课程中,渗透劳动认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传统的劳动教育单单靠老师的引导示范和枯燥的重复,学生的积极性便无法被调动。但是,通过音乐的律动性、趣味性将劳动意识融入其中,就会非常贴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教唱歌曲《风车伊呀呀》的时候,建议引导学生走向户外,唱到“不怕太阳晒”“不怕汗珠洒”的时候,让学生按音乐节奏亲身体会田里插秧的动作,从音乐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和劳动者产生情感共鸣。

笔者在教《打柴舞》时,给学生介绍这是一首海南黎族民歌,全曲鲜明的民族韵律和较快的演唱速度,展现了黎族人民通过劳动获得丰收时欢快的情绪及载歌载舞跳竹竿舞的热闹场面。在复习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各行各业劳动者积极抗疫的视频,引导学生意识到劳动之美;即兴创编校园、家庭劳动场景,感知音乐与劳动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在创编歌曲环节,先复习演唱,再引导学生以多种音乐表现方式进行有目的的创作,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自豪与骄傲、幸福与光荣,使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呈螺旋式上升。在最后的演绎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整呈现创编成果,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劳动教育的价值必须客观、不夸大、应基于学情。所以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认真学习就是一种最好的劳动,这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导向。如何将劳动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贯彻并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而促成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如何让以“音乐+劳动”的成效拓展到其他各育,实现五育融合,全方位地建立统一的育人导向,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价值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只待音乐教育者们不断地开启更多的实践性探索。

【参考文献】

[1]孙秋华,王刚.学生劳动素养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1(10).

[2]李翠萍.“盐工号子”的音乐审美价值和遗存价值探讨[J].戏剧之家,2021(26).

[3]吴祎.浅析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冀东民歌为例[J].名家名作,2021(08).

[4]周原竹.音乐教育不只是审美教育[J].艺术评鉴,2021(15).

[5]黄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学科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几点思考[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行业企业教育事业论文集.河北省永清县养马庄乡中心校,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