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进校园”育人功能及路径探索

2024-08-28 00:00:00梁胜娟
新教育·综合 2024年8期

【摘要】“中草药进校园”独特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传统文化阅读、发挥混龄课程教学优势、劳动教育美育可见、促进学生早立志、培养学生良善等方面,其实施路径可以归纳为“五个一”:“一节课、一套书、一展堂、一社团、一苗圃”。本文旨在引发对中草药文化学程育人的新思考,以促进学生对传统医学的热爱和探索,从而为树立文化自信打好基础。

【关键词】中草药;校园;育人;路径

在培养有综合素养的人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结合乡镇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决定从中草药入手,发掘中草药“学程”实践研究,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逐步实现自我建构,进而共同建构,走向高阶思维发展,实现知识与世界的融通,开启多学科融合的育人课程,以此促进学生对传统医学的热爱和探索,也为树立文化自信打好基础。

一、中草药进校园的育人功能

中草药进入校园能让学生看到百草形态,也能看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更能看到生活的根本。文化根植校园,有助于学生增添文化自信,培植民族情怀。中草药进校园的独特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中草药进校园带动传统文化阅读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诗经》作为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让学生读经典,诵经典,练好童子功,打下文学的底子,是当前很多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选。但是诗经中的生僻字多又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笔者在整理学习《诗经》时,发现305篇诗歌中竟然有一百多篇涉及到植物。

譬如《国风·周南·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呈现少女的美好状态。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表现少女的美好,让人不禁眼前浮现“人面桃花相映红”情景。桃花和桃仁都是入药佳品。

《秦风·蒹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述了一幅朦胧美丽的风景画。诗中的“蒹葭”,就是我们治病、防病中经常用的中草药—芦苇,清凉解毒。再如莲子、莲藕、荷花等物,都有清凉的药效。

《卫风·木瓜》以珍贵的植物来比拟感情的美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在诗中,木瓜作为一种信物,传递美好情感。木瓜属蔷薇科,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病症的治疗都会用到木瓜。民间还有木瓜催乳一说。

纵观诗歌中无论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历史政治、农耕种植还是人间悲欢哀乐等,大多承载的是古人的情志,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春花秋月的感慨,更引发我们对中草药的认识,托物言志、托物寄情,《诗经》早已同一幅幅美妙的本草画卷随着吟诵,一起活到了我们的生活里,让我们感受着文学之情,欣赏着中草药之美。

2.中草药进校园发挥混龄课程教学优势

通过组织中草药进校园的社团活动,可以让不同年龄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巩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组织“巧手”社团活动。在端午节前,采集艾叶,晾晒,揉搓,最后再调配以紫苏、藿香、苍术等缝制香囊。这个过程中,年龄小的学对针线使用不娴熟,往往被年龄大的学生吩咐做一些零碎的活计,比如揉搓草叶、晾晒、调配等,这种混龄相处无明显的竞争,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在明确分工中也逐渐养成了责任和担当意识。

如今大多数孩子在家里受宠爱过度,阻碍其社会性正常发展,滋生出任性、胆小、自私、脾气暴躁等不良品性。但是中草药课程学习中的混龄环境给学生营造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和谐气氛,在一起劳动创作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互助,也培养了学生谦让和耐心等良好品质。

3.中草药进校园让劳动教育与美育可见

厚实的黄土地、黑土地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滋养了“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不屈精神,所以劳动对于民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草药进校园,以“一个苗圃”为依托,以实践课为路径,发挥育种、栽培、扦插、采摘等劳动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培养学生能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的耐心,有效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以“一个社团”为平台,打破学科界限,创办“巧手”“茶艺”“古诗吟唱”“绘画中草药”“舞蹈”等社团,组织学生学做中草药书签、插画;缝制各种香囊;煮制凉茶饮品;学唱《诗经》中有中草药的诗篇;创编黎苗舞蹈,再现南药采摘、炮制、晾晒等真实情景,传承文化。学生“做”与“学”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会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在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中,让劳动教育与美育有效融合。

4.中草药进校园促学生早立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诗人王昌龄誓死报国之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诗人郑思肖的清高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凌云壮志。古人说“立长志,不要常立志”,就是要告诉后人,目光要远大,志向要高远。

在中草药进校园“一堂课”上,不能避开的就是药学家屠呦呦对中药半边莲、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以及后来在青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治疗疟疾,造福全球的事迹。让学生看到这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不问前程只管耕耘的精神。中草药经典之作《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亲尝百草,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绘制而成的中草药典籍,这种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和行动,都是最励志的故事。

中草药“五个一”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校本课程,更让学生认识到了中医这一职业的伟大。学生每日里在草药苗圃劳作,成为了小药童,假以时日有可能就是中医药行业的传承人。

二、中草药进校园“五个一”路径

马扎诺提出“知识”维度“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自我系统”路径,指出随着学习的深入,在“认知过程”维度开展“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思维活动,才能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中草药进入校园,如何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发生,需要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将校园作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笔者带领团队历经三年实践,根据中草药的特性及学校教育的环境特点,摸索出了中草药进校园的“五个一”路径。

1.一节课:知晓中草药

请医药学专家进校园,带来路边常见的矢车菊、蒲公英、牛蒡子等标本;课后让学生认领一株仙人掌、一株风信子、一粒益智仁种子等,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新鲜感,带来培养育种的责任,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课后,相互赛“宝”的人多了,往昔下课追打的身影不见了。刚刚萌发的小芽,渐渐长高的株苗,都是学生热议的话题。这样的探究学习,揭开了中草药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生对中草药的极大兴趣。

2.一套书:认识中草药

中草药著作最著名的当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图文并茂,是百草荟萃的经典。如何让身边的中草药成为学生的喜爱之物,课题组召集了一部分学生,针对文本让学生绘图。文本内容的编撰根据初级、中级、高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设计:比如低年级的读本以图片为主,辅以手动描摹,简单的讲解和种植;中年级读本有药物名称,药性,栽培方法;高年级增加了烘焙方法、酒炙等。不同年龄的学生通过“看和辨”了解中草药,通过“品和评”认识中草药,最后通过“讲述”内化吸收提升认知思维品质。

3.一苗圃:因地制宜栽培

在校园开辟基地种植中草药,可以根据药性独立成圃,比如将具有清凉解毒功效的草药种在一起,把具有消炎功效的草药种在一起,还可以选择种植四大南药(益智仁、巴戟天、阳春砂、槟榔),让学生在每日的接触中知晓海南本土药材,品评不同药材功效,培养热爱家乡情怀。

4.一展堂:中草药文化亮相

我国中草药堂历来受百姓信赖,例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汉口叶开泰、广州陈李济,这些药堂以“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等充满哲理与抱负的文字及专业水准立堂立德济世救人,成为老百姓心中的良心药铺。学校当然达不到这样的专业,但在展堂里置放古代名医塑像或事迹宣传栏,建立中医药历史文化与藏书馆、VR(虚拟现实)中草药种植情境体验馆等,同样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我们将校园里的中草药堂打造成一个学生体验和教学的学堂,做到能看、能闻、能辨、能做、能赏,这样的场馆具备强大的使用功能,不会在初期的轰轰烈烈后逐渐落入尘埃无人问津。

5.一社团:演绎中草药文化

通过班级劳动基地认领,开展种植、采摘劳动课程,与习作相融合,让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劳动;有些药品可以进行研磨、炮制,可以和数学相融合,让学生认识称中草药的秤子,认识刻度,知晓斤两;又如手工制作香囊可以和美术相融合;文艺社团可以和音乐、课本剧等相融合,学生在玩中深层次认识中草药药性、了解中医药文化。

以上“五个一”,就是对“中草药进校园”实施路径的初步探索。学为王道,通过各学科与中草药的融合,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这种“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素养。

新时代好少年一定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中草药进校园的课程建构,任务明确,凸显了多方育人的独特功能,如何让中草药这一国粹绽放光华,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

【参考文献】

[1]彭小娟.茶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研究[J].福建茶叶,2018(10).

[2]杨艳庆.中草药命名管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3]李春兰.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4]徐萍.建构综合体验校本课程,促进中草药文化进校园[J].中小学班主任,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