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和评价中居于重要地位。病句修改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考查方式,需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和备考复习中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基于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从生活中找“病”处,从作文中找“病”处,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强化训练,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才会得到充分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病句辨析;病句修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考试评价的主要内容。在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分值一直保持在20分的比重,足见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这其中又以病句修改为主要考查方式,需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和备考复习中给予高度重视。
辨析和修改病句具体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纠错修改能力,要做好这类题目就要了解病句的常见类型,掌握辨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和备考中,只有进入病句专题复习的时候,才给学生进行系统的病句类型归纳概括和具体的方法指导,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也能够提高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但是效果并不长久,也不符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规律,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学习方法,化短期应试备考为长远素养的养成。
一、生活中找“病”处,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的生活,就不难发现病句的踪影。对高中生而言,语文的学习如果能从课堂延伸至生活,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这正是兴趣的起点,是学好语文的开端。如果能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生活中的“病”处加以辨析修改,不仅可以提升其语文素养,还可以让其保有持续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作业“找‘病’处”:请同学们留意并搜集身边出现的病句,可以是微信朋友圈、广告广播、影视作品等,可记录、可拍照,作出初步诊断并加以修改。组内合作,汇总筛选,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班内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经公布便引来学生惊讶兴奋的表情,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课下搜集病句素材时,学生情绪十分饱满;课堂展示交流时,学生的情感再次活跃高涨。在欢声笑语中辨析病句,在认真严谨中修改病句,乐此不疲,学有所获。
1.朋友圈里找病处,兴趣高昂
朋友圈是记录点滴生活的地方,很多人可能是情之所至、随手一发,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此经常会出现病句问题。学生截取了来自朋友圈里的各种病句乱象进行展示,辨析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某日清晨,某同学抬头看到天边美丽的朝霞,忍不住拍照发圈,配文“看到今天早晨的朝霞,心情美美哒!”这里成分赘余,“朝霞”即“早晨的云霞”,和前面的“早晨”重复,应删除“早晨”二字。
这一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病句学习的兴趣,也极大提高了规范使用语言的敏感度。学生表示,现在发朋友圈都极为谨慎,要反复检查好几遍,确定没有问题后才敢发表,不然可能会闹笑话。
2.广告广播病句现,敏感度增强
生活中广告种类数量繁多,水平质量也参差不齐,其中的语病问题更普遍,也更容易被发现。一位学生搜集到的病句素材是:三亚某中学食堂门口悬挂了一条横幅,上面的标语是“欢迎新老师生前来就餐”。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大家自然会理解为“欢迎新老师生/前来就餐”—“欢迎新老师、新同学前来就餐”;可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另一种理解是“欢迎新老师/生前/来就餐”,这是典型的表意不明语病,由书面歧义造成的。
这样的发现调动了班级的学习氛围,以至于对平日里充耳不闻的校园广播也异常关注起来。
第一遍:“昨天下午有同学在篮球场丢失一个黑色钱包,请拾到者速送至广播站认领。”
第二遍:“昨天下午有同学在篮球场丢失一个黑色钱包,请失主速送至广播站认领。”
“老师,您听一遍一个错!‘拾到者’怎么能‘认领’,‘失主’怎么又能‘送至’?不合事理,前后矛盾。”
同学们顿时感到原来病句就“伪装”在我们身边,要进一步提高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同时也意识到锤炼语言、规范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3.审视批判影视剧,成就责任与担当
如果说身边的广告广播极大激发了学生发现病句、修改病句的兴趣,增强了其规范用语的意识,那么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病句则让他们获得了更大的成就感。学生翻看搜集了大量影视作品中的病句现象,2019年热播的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首当其冲。例如:
第一集华兰出嫁,王夫人一出口对宾客说“款待不周啊”。“款待”指亲切优厚地招待,在这里与“不周”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应该为“招待不周”。扬州知府来祝贺盛老爷出嫁女儿时说:“恭喜啊,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呀”。古代“小女”属于谦称,只能形容自己的女儿,而称别人家的女儿要使用尊称“令爱”,这里就属于谦敬失当,不合语境。
这部影视剧中病句频现,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几乎都能找到“例子”,不仅激发了学生发现修改病句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意识,进一步体会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尤其与大众联系密切的影视媒介,应以严谨的工匠精神打造剧本,以规范、准确的语言文字运用形式给大众传递信息,传播文化。
二、作文中找“病”处,强化规范意识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作文可谓是病句的重灾区,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完800字就自以为大功告成,很少再去重读修改。为了强化学生的病句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让其进行作文互批,特别要关注作文中的病句问题。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可谓是“废话连连、病句不断”。
学生集中搜集了以“向……致敬”为主题的作文病句,例举有三:
1.“我泱泱中华因中国之脊梁,散发出比古老的太阳更加年轻的光芒。”(林同学《向中国脊梁致敬》)这里“古老的太阳”与“年轻的光芒”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2.“悠悠华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的车轮缓缓流过,多少风流人物登台谢幕。”(李同学《向你致敬》)本句中“车轮”与“流过”搭配不当,应改“流过”为“驶过”。
3.“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坚守初心,披肝沥胆,勇于创新,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使绝望中无数的人重拾希望。他就是救人于‘危难’中的英雄,我们应向他致敬。”(付同学《致敬“英雄”》)该句语序不当,多重定语排序数量词在形容词前,应把“绝望中”和“无数”位置互换。
类似这样的病句问题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语言文字表达素养有所欠缺,作文中出现病句不可避免;第二,语言文字敏感度不强,偶尔疏忽写出病句也意识不到;第三,思想上对病句不够重视,行为上对病句很漠视。没有意识到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对病句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养成锤炼、修改语言的习惯。
经过作文互批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辨析修改病句有了更深的认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得到了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会在行文写作过程中自觉斟酌词句,减少病句现象的发生,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良性循环。
三、高效练习到位,病句方能遁形
通过对生活场景中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学生修改病句的热情有了极大提高;通过对平时写作教学的互相批改,学生语言规范意识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加以系统强化,让病句问题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几近遁形。
经过多年不断地实践摸索,关于病句辨析与修改笔者总结出一些训练模式和方法,并在教学的实际中得到有效运用。
1.了解课标,把握类型,快速精准定位
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构建知识网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回归课标,明确病句的常见种类十分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以往考试评价中出现的情形,归纳总结出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分别是:
(1)语序不当(词序不当,主客颠倒,句子成分顺序不当,分句位置不当)。
(2)搭配不当(主干成分搭配不当: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枝叶成分搭配不当:定状补等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呼应成分搭配不当:关联词、一面对两面)。
(3)成分残缺或赘余。
(4)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偷换主语)。
(5)表意不明(歧义、指代不明)。
(6)不合逻辑(自相矛盾、强加因果、分类不当、不合事理、否定失当等)。
只要能准确把握以上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修改有方,以不变应万变,实现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准确定位和正确修改。
2.分类练习,各个击破,打下坚实基础
明确了病句的常见类型,下一步就要依次进行分类练习,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指导,对每种病句类型做到了如指掌,对不同类型的病句进行各个击破。以“搭配不当”为例,该类病句共分为“主干成分搭配不当”“枝叶成分搭配不当”和“呼应成分搭配不当”三大类八小点。在集中强化训练阶段,每天针对其中一个大类进行点对点分类练习,当天练习当天讲评,提炼归纳,总结强化。这样就可以在大量的分类练习中打下病句辨析和修改的坚实基础,也能够进一步从理论高度提升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句的能力。
3.综合训练,灵活辨析,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大量专项分类练习之后,学生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此基础上,精选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进行综合训练,就可以充分调动前期积累的病句知识和语感,高效率地给予完成。这不仅可以巩固已经积累的知识,还可以在高质量的作答中进一步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批判意识、规范用语意识,甚至辨析病句过程中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都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
总之,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病句辨析与修改,只有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对其保有持久的学习原动力,从而增强日常用语的规范意识;只有和作文互批的言语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激发对规范用语特点与规律的把握,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只有在把握课标、掌握理论的前提下进行专题与综合训练,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力,高效辨析修改病句,同时减少个人的病句输出,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田骏.高中语文病句辨析与修改的教学思考[J].新课程(下),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