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出发,以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通过课标引领,明确素养与目标;任务承载,创设单元系列活动;意义关联,重组单元内容逻辑;评价贯通,实现教学评一致的策略,创设了大情境教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设计贴合情境的任务,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实践,最终形成正确价值观念,让核心素养落地,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整体设计;大情境教学;策略;实效性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老师以讲授为主,讲授的内容唯书本至上、照本宣科,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道德灌输,无法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还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创设大情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弊端。
创设大情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的是以单元的主题为主线,强调从单元的整体出发,创设贯穿本单元的完整情境,以活动为载体,将各个环节、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让教学活动贴近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境中一线贯之,起承转合,从而走向深刻。基于此,本文以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尝试探索创设大情境教学的策略,以达到落实单元整体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一、课标引领,明确素养与目标
创设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大情境教学的前提是要高站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读懂学情,才能明确素养落实点,才能整体规划单元学习目标和评价。下面以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为例,谈谈单元整体学习目标和评价的路径。
1.把握课标,明确主题
把握课标,才能从课程的理念上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的方向。例如《我们在一起》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的第11条“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愉快、积极地生活”中的第1条“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3条“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本单元针对小学生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出现的问题,设置了“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请帮我一下吧”“分享真快乐”“大家一起来合作”和“我们都是少先队员”这五课内容,由此可见,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2.读懂学情,明确素养落实点
学情分析能让教师看得见学生的需求,让“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得以实现,精准教学。教师根据课前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起点或重难点。如在教学“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时,教师课前进行了调查,了解到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有与同伴交往的需要,但能否很好地与同伴相处则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还会出现自私,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行为,在与人交往时还会出现不懂礼貌、不讲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方式不仅影响着与他人的交际,也影响着自己的成长。所以,教师可以确定本堂课的重点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主动适应等友好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文明习惯。
基于课标、教材内容与学情,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五节课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见表1)。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主要表现在个人品德,即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团结友爱、懂礼貌、守规则等个人美德,对应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修养。“请帮我一下吧”“分享真快乐”“大家一起来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平和与友爱互助,对应的核心素养是健全人格。“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一课内容体现了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
3.整体规划,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和评价
素养和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在确定素养落实点后,也就确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感受快乐玩耍,积极游戏的情感。
(2)帮助学生认识求助是生存的基本能力。学会求助的基本技能和文明礼仪,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引导学生分辨哪些困难应该向他人求助,哪些事情应该自理。
(3)在生活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激发乐于分享的情感,学习分享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分享中遇到的问题。
(4)感受合作的意义,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学会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了解少年先锋队的精神,增强少先队员的自豪感。能够规范佩戴红领巾,行队礼,了解红领巾、队礼、队旗的意义,在队旗的指引下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确定单元目标后,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平时的表现、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如下:
(1)喜欢和同学交往,愉快玩。
(2)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3)关心他人、乐于分享合作。
(4)与同伴交流,相互尊重与理解,协商解决问题。
评价指标与大单元目标紧密联系,才能通过评价任务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才能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评一致。
二、任务承载,创设单元系列活动
基于单元的素养和目标,我们要创设教学相长的大情境,即整合单元教材内容,扣住一条主线,创设贯穿本单元的完整情境,以便开展任务分解。
教师可以按照“情境、角色、活动”三要素设计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真实的大情境,大情境是为了学生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形成的素养而搭建的载体;再赋予学生特定的真实角色,角色的代入感会大大吸引学生投入大情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设计活动就是为了落实“做中学”。
1.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单元大情境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的教材内容前四课的关键词是“乐群、互助、分享、合作”,其实这也是学生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于是笔者设计本单元的大情境为“交往百宝箱”。最后一课针对学生刚刚戴上红领巾,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这个组织中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会更加积极、愉快、负责任地生活,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少先队员这个新身份。教师可以灵活地与少先队活动教育结合一起,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引导学生喜欢少先队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突显学科性质,形成任务情境链
根据单元大情境问题链的逻辑设计相关的具体情境和学生活动,分解展开任务群,突出学科强调的生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围绕“交往百宝箱”的单元大情景,按交往的技巧设置“锦囊一:合群”“锦囊二:互助”“锦囊三:分享”“锦囊四:合作”四个任务情境,形成整个单元设计的情景链并按照此开展进阶学习。
三、意义关联,重组单元内容逻辑
单元学习内容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备课中要深入理解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为了符合逻辑或者是让教学更有梯度,甚至可以大胆地重组单元内容逻辑,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与价值之间建立意义关联,从而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中培养其综合的核心素养。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由“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和“不做‘小马虎’”组成,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应养成的基本习惯而设计。四课分别对应整洁、精神、守时惜时和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整合教材内容提炼的主题是“习惯”,由此设计的单元大情境为“习惯养成记”。为了符合逻辑,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调整了这四课的学习顺序,调整为“我们爱整洁”“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我们有精神”。养成爱整洁、守时惜时和认真细心的好习惯,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就出现了。
四、评价贯通,实现教学评一致
教学、学习和评价是一节课最基本的要素,三者的内在一致性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引下的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标准落地的降落伞。学习评价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测,更应是促进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效保障,因此,我们建议评价贯通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活动、课堂活动、课后活动,才能实现教学评一致。
开展课前活动前,教师要思考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设计怎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再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从而使评价量规真正成为活动持续开展的驱动工具。
活动过程中,评价要全程嵌入教学过程中,评价任务指向学习目标,可测易评。如果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环节和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好的评价能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从而切实保证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
课后将思政课堂搬到更多现实场景中,评价注重知识、问题、情感态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扩展课堂教学的半径,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大单元整体教学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大单元视角出发,创设大单元情境,设置任务驱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与实践,实现具身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晓敏,赵孟仲,程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升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码QJH2023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