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的运用探讨

2024-08-28 00:00:00龚文影
新教育·综合 2024年8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政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变革。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统称为“新课标”)的指导下,思政课教师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培养学生以及教学方面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日常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固有的教学方法当中,而是要求教师要多注重考虑创新型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合理地将生活化素材应用到高中政治课教学当中来,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素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生活化素材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的有效素材。这就要求在政治课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运用生活化的素材,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笔者就生活化素材的价值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使政治课教学更好地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所学习的理论更好地联系起来。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生活化素材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当中,教师选取了合适的生活化素材之后,往往不注重对生活化素材的深度挖掘。实际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备课时要围绕生活化素材所构建的情境问题,教师要想用活生活化素材,最好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等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积极思考,而不是仅仅只把生活化素材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走马观花看看就草草过去。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用生活化素材只是泛泛而谈,一笔带过,运用生活化素材只是为了达成知识点的讲解,不注重对素材的深度挖掘和思考,更不去深入剖析这个生活化素材是如何体现这节课的知识点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素材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引导知识点的出现,而不是去进一步更好地融合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所列举的生活化素材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对于生活化素材的讨论度和参与度都不高,对知识的理解度也不会太尽如人意。教师在思政课课堂上重视知识点教学的同时,往往忽视对生活化素材的深度挖掘、忽视了对生活化素材与现实的联系。

例如教学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的有关“保障公民权利与解决社会争议”这一节中关于“民事权利与义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授课教师上课时呈现生活化素材,用幻灯片展示出案例:高龄、独居且无继承人的老张,已经丧失了工作能力,名下仅有一套房产。此时老张可以选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书面协议,出让房屋所有权,换取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可以在协议中明确约定为自己保留该住宅的终身居住权,就可以“不动窝儿”地在有生之年继续居住在这个住宅内。

教师呈现出这个生活化的实例,仅仅只是为了引导出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增了“居住权”,而至于新增“居住权”的原因、意义往往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同时更没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引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生活化素材的深度挖掘,其实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将生活化素材充分利用?如何将生活化素材与调动学生的有效思考结合起来,这是思政课教师应用生活化素材时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生活化素材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应用路径

1.结合教材,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武器”,教师只有在读懂教材,理清楚教材的建构体系和逻辑体系,把握好教材的整个知识点、逻辑层次和重难点等,然后再进一步整合教材,把握教材的功能定位,才能更好地选取与教材贴近、与学生实际相链接的生活化素材,更好地把生活化素材应用到自己的日常思政课教学活动当中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框题“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把握好教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以后,围绕重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含义、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和难点: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设计生活化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逻辑,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逻辑。

在教学“同一律”这个知识点之前笔者运用我校“五彩缤纷”的“学生社团”,其中“理则逻辑社”的社员们的对话来设计生活化问题,并且是“一例到底”,因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知识体系,设计生活化的素材。

李同学问宋同学说:“你怎么认识曹操?”宋同学说:“我不认识曹操”。宋同学的回答,把如何“评价曹操”理解成了“认得曹操”,通过同学们小组讨论得出,宋同学的回答违反了“统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笔者循序渐进来设计生活化素材,如说到对曹操的评价,班里李同学和王同学两位同学围绕着“曹操是不是英雄”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因为导入新课前视频里有易中天对曹操是不是英雄的论述)。李同学的观点是:“我既赞成曹操是英雄,我也赞成曹操不是英雄。”与李同学针锋相对的是,王同学说:“我既不赞成曹操是英雄,我也不赞成曹操不是英雄。”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就把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都水到渠成地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了。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之前,先把握好该模块在整个高中政治中的定位和功能,明确如何使用新教材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再根据该大单元定位和功能来选取相关生活化素材。只有这样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建构体系基础上,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明确,应用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单元的知识点,更好地完成教师教学的既定目标。

2.针对生活化素材,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选择了合理的生活化的素材后,对于素材营造的教学情境,也要选取合适的问题。兴趣是促进学生思考最好的方式之一,而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用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采用一个生活化素材加几个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连接。

教师可以深挖这些生活化的素材和其他知识点的关系,引导学生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比如,从“哲学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探索一下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体现了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还可以从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的政治相关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讨论、探索上述生活化素材与《政治与法治》有关“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充分利用生活化素材,深度挖掘生活化素材,让生活化素材更好地服务重难点的教学。

3.借助相关媒介,选择生活化素材的呈现形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以及多种软件,可以让生活化素材的呈现形式也逐渐多元化,使生活化素材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字,还可以通过视频、动漫以及图片等方式呈现出来。具体在课堂教学当中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流程的预设进行对生活化素材的二次加工,比如教师觉得某个生活化素材的表达文字过于复杂,不利于学生对关键信息进行捕捉,教师可以找到相应的图片,利用图片将文字内容表达出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活化素材表达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避免出现课堂当中素材反复以文字或者其他方式呈现,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综上可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把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讲,有内容可思考,学生会更加主动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增加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枯燥、重复的理论性内容转化为更有生命力的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参考文献】

[1]龚晶.高中政治课堂概念教学“生活化”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

[2]包红燕.农村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

[3]陈媛媛.构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华夏教师,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