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策略

2024-08-28 00:00:00杨嘉嘉
新教育·综合 2024年8期

【摘要】通过对剪纸教学的深入分析,探讨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策略,探讨了美术剪纸教学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德育方面的作用与意义,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组织各类活动、贴近日常生活、鼓励自我创作、创新剪纸题材等方式,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剪纸;德育;美术;立德树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和创作方式,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因此以美育引领德育,通过剪纸教学实践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立德树人”思想在美术剪纸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美学情操与民族自豪感

在美术剪纸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剪纸技巧,更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剪纸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学生不仅仅培养了审美情操,更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剪纸作品,如吉祥纹样(见图1)、百变团花(见图2)等,让学生通过剪纸的方式感受中国传统祥和、美好的寓意。教师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创作剪纸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家庭的感恩,或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内心情感,培养情操。此外在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或艺术价值的剪纸展览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术剪纸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提升情感表达与沟通交流

剪纸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达。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主题和表达方式,让剪纸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例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或对某种主题的理解来创作剪纸作品。在“剪纸中的吉祥纹样”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剪纸表达对吉祥纹样及寓意的理解,制作一个有美好寓意的剪纸作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剪纸作品的赏析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在欣赏学生作品时,让学生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感悟,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教师通过组织一些合作创作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分组合作完成一幅较大型的剪纸作品,让他们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使他们在美术剪纸创作中真正体验到艺术的乐趣和社交的意义。

3.增进审美能力与文化理解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欣赏美的能力,更是理解和感受美的能力,而文化理解则是通过美术作品来深入理解和感知文化内涵。对于剪纸来说,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欣赏传统剪纸作品,学习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例如在“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中,介绍了文化遗产在剪纸方面的传承,包括抓髦娃娃、姜央射日等,通过剪纸讲述了各种故事。让学生分析作品的故事背景、构图线条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剪纸艺术展览或传统剪纸工艺示范,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水平。引导学生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剪纸作品,让n6wk/PGrd7uLAzQewvMYeg==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样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美术剪纸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教学策略

1.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在美术剪纸教学中,积极组织各类活动是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举办剪纸比赛、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参与比赛,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剪纸技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举办剪纸艺术展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剪纸艺术,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利用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等平台,开展与剪纸艺术相关的活动,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剪纸作品展示与交流,邀请剪纸艺术家进行指导和讲解,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和体验活动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教学贴近日常生活,增强学习趣味

对于美术剪纸教学来说,需要贴近日常生活,增强学习趣味,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首先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剪纸题材,例如学生熟悉的节日民俗、生肖动物等题材,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创作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剪纸创作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增强对剪纸艺术的情感投入。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校园剪纸展览、剪纸比赛等活动,将学生的剪纸作品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3.鼓励自我创作活动,引发德育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鼓励自我创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主体,通过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并完成自己独特的剪纸作品,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发了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以“动物乐园”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剪纸技巧,更是为了唤起对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关注。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考虑剪纸的技巧和美学效果,还会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关注与呼吁。

4.创新剪纸题材,调动参与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融入“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剪纸题材,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达到德育和剪纸教学的双重目的。首先教师可以引入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关注度高的题材,如环保、人文关怀等。通过剪纸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可以设计剪纸作品表现大自然的美丽和珍贵,唤起学生对环保的重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行动。其次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题材。例如可以流行文化元素、游戏角色等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促进他们在剪纸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校园特色的剪纸题材。例如以学校标志、校训等为题材,让学生通过剪纸作品表达对学校的热爱和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传授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通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促进情感表达和沟通交流,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可以使剪纸教学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引领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教育永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挖掘美术剪纸教学的潜力,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峰雷.浅谈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求知导刊,2020(14).

[2]张巧燕.小学剪纸社团活动的实践与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