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

2024-08-28 00:00:00刘洋
新教育·综合 2024年8期

【摘要】在教学设计上,我们注重将传统元素整合到教学目标和课堂活动中,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来重现神话故事,使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文化精髓。在方法上,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此外,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和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关键词】神话教学;传统文化传承;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践探索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基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神话故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还能够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尼采认为神话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有助于将分散的文化元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的《中国古代神话》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将神话与传统文化教学相结合,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深入讲解神话背后的文化意义、组织模拟活动、引入相关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民族精神的光辉,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提升,促进文化传承和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神话教学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1.神话教学的内涵

神话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神话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塑造和思维的启迪。通过学习神话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环保意识,领悟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2.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体现了这个民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构成了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3.神话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

神话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不仅重述着古老的故事,也传递着文化认同和价值。通过研究神话,学生不只是掌握故事情节,更是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道德理念、生活智慧与文化精髓。

举例来说,部编版四年级的《中国古代神话》集合了多个经典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这些故事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富含象征意义,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人文思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故事中的勇气、智慧、牺牲和创造等主题,让学生将这些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促进其全面成长。

二、神话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材、着眼学生、体现传统文化,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实现神话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1.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需充分理解神话教材,挖掘其传统文化价值,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具体、可执行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覆盖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维度,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2.培养学生文化兴趣,选择恰当方法

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神话的天然兴趣,教师应采用多媒体、讨论、表演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动画展示《后羿射日》,或让学生绘制《夸父追日》的画面,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3.逐渐渗透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内容

神话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将文化元素与故事内容结合,如在《精卫填海》中展示相关图像,让学生感受故事背后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和认同传统文化价值观。

三、神话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相融合的具体实践

1.充分准备,挖掘教材内容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和《女娲补天》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为了充分挖掘这些文化内涵,笔者反复研读文本,梳理故事梗概,揣摩人物形象,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每则神话背后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除了语言知识与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与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智慧,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2.教授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引导孩子们走进神话、感悟文化,笔者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搜集图像、视频等直观材料,用于课堂导入与情境创设。在学习《盘古开天地》时,笔者出示相关的古画,让学生比较分析,通过充满神秘感的画面积累形象和词汇。在讲述过程中配合手势和表情,把文字转化为生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神话故事。

笔者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接受文化滋养。例如在讲解儒家修身理念和中国人的进取精神时,结合相关词句进行阐释。神话课文中的词句,如“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蕴含中国传统宇宙观,体现了古人智慧。笔者引导学生品读经典语句,感悟文化意蕴,培养文化洞察力。通过多媒体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拉近了学生与神话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感官和思维。

3.品读神话,感悟先民智慧

神话是先民以丰富的想象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映射,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维的萌芽。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品读神话故事情节,感悟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智慧。

以《盘古开天地》为例,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笔者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故事中有哪些想象的成分?这些想象揭示了先民怎样的朴素思想?学生借助课文,讲述了盘古挥动斧凿、劈开混沌、化身天地万物的故事情节,认为先民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天地形成的过程。

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盘古献出生命、化为天地万物,体现了先民怎样的情感?学生细读课文,感悟到盘古用自己的身躯创造美好家园,体现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笔者顺势点明,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之源。这一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析课文,揣摩古人心境,体悟传统美德,充分落实了“志于道,据于德”的育人目标。

4.情景再现,体验文化魅力

神话是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神话场景,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讲授《精卫填海》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精卫衔石填海的画面,生动再现了精卫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深受感动。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精卫精神的内涵,强调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学习《女娲补天》时,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饰女娲、五彩石等角色,再现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仿佛回到了上古时代。表演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从女娲身上汲取创新进取、无私奉献的力量,并强调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开拓前行的精神法宝。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在视听感受中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美德也随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5.引发讨论,收获人文价值

每一则神话都值得大量深究,如盘古、精卫的精神品质。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笔者设置了一系列开放式问题,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如盘古、精卫等神话人物身上体现了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的哪些文化价值观是通过这些神话故事传承下来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平衡个人英雄主义和社会集体主义?)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讨论中,学生得到了表达和倾听的训练,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对神话内涵的理解。笔者适时点拨、归纳小结,既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又引导学生关注神话中的人文价值。讨论过程虽然耗时较长,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收获,是枯燥说教难以企及的。

6.开展活动,传承文化基因

神话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对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和自豪感。

如学完《精卫填海》后,笔者要求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表演,体验精卫前赴后继、坚韧不拔的品质。同学们扮精卫、笔者演大海,搭档出色、配合默契,有的孩子甚至编排了富有感染力的对白,课堂成了名副其实的“剧场”。在表演中,学生对精卫的内心世界有了更细腻的体认,也加深了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热爱。

为拓展学生视野,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了《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集,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笔者还布置了搜集家乡神话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外采访、查资料的过程中,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教学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增强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习如《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学生领悟了勇气、智慧和坚持等核心价值,并能将这些理念应用于现代生活,显示出神话与传统文化结合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神话教学和传统文化传承应紧密结合,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巧妙融合两者,以促进语文知识学习,让学生深刻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识和情感的双重丰富。

【参考文献】

[1]张沛.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探究—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2]马文章.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