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为例,从“祥子的苦难从何而来”的反思开始,结合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要素,引导学生从祥子的“性格缺陷”“行为模式”“思维局限性”和“个人主义”等方面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整本书阅读;性格缺陷;行为模式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人类每一次思想的飞跃或科学的突破都和批判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国教育界已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核心素养、未来技能培养中重要的一环。美国的高考查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重点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其中“critical reading”就是“批判性阅读”。而中国的传统教学重在培养求同思维,教师带着学生寻找标准答案。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被严重束缚,学生变成了“学习机器”,没有了主体性,就更别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思维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关键与核心。其中有这样的表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和提升其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针对这一要求,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成为创造性阅读的思维技能。
笔者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时,就以杜威教授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五个环节”:疑惑—问题—假设—推理—试验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合理质疑,提出问题;然后以问题为阅读方向,去不断反思,理性求证,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
一、质疑与提出问题—祥子的苦难从何而来
根据学情分析,质疑和提出问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思维的训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第一次带领大家做整本书的批判性阅读时,笔者选择了教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通过阅读完成后面环节的训练的方法。
为了提出一个开放性的、对学生有建设性的问题,笔者对文本进行了又一次认真细致的研读,不禁疑惑:
祥子的苦难从何而来?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人都是失败者吗?有从黑暗中脱颖而出的成功人士吗?我们还可以从祥子的苦难中吸取一些什么教训,帮助到今天的学生呢?
小说开篇的阅读导航就给小说的主题定了调:“祥子由好变坏的过程,使我们更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激起我们对祥子悲惨遭遇的同情。”诚然,对于祥子的苦难,当时老北京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不可否认的因素。但如果我们老师只是从这个维度来解读《骆驼祥子》,是否对小说的内涵解读太过单薄?作者在《骆驼祥子》中是否还希望我们从人物身上去反思来自祥子的问题?如果我们长期用单一的思维方式解读文学作品,我们的学生将来养成的是否都是外归因的思维模式?如果学生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外部环境造成,“受害者”这样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成长会极其不利,影响学生将来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带着“祥子的苦难从何而来”的疑惑,用原生态阅读的方法完整阅读《骆驼祥子》一书。所谓原生态阅读,就是让学生抛开专家或教学参考资料的标准答案,直接面对文本,在阅读中依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来探索作品中人物的互动模式、情节设置、社会环境描写等环节(假设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和求证作品的主旨。
二、讨论和推理—对苦难之源的反思
经过一个月的阅读,最后,我们进入了讨论、探索、推理阶段。笔者把大家的讨论整理如下:
1.从语言描写,反思祥子的性格缺陷
(1)反思一:祥子的苦难源于内向的性格。阅读小说,绕不开人物;解读人物,必研究性格;人物的性格特征,由其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来展现。
学生惊奇地发现:《骆驼祥子》整本书,主人公祥子的语言描写很少。即便是跟别人对话的时候,祥子都是用最少的字,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达。
师:小说中哪些片段可以印证祥子的话很少?
生1:祥子拉车某片段,在拉车的整个过程,祥子只说了句“坐上吧,瞧着给!”
生2:祥子在婚姻生活中更是少言寡语,甚至逼得虎妞埋怨“会哼一声不会?不会,我教给你!”
师:话少,说明这个人性格怎么样?
生3:内向!
师:的确,祥子的话仅是生活所需的言语,没有感情,没有感受,没有与对方灵魂的交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祥子的性格很内向,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跟人沟通。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命运中影响很大。
此外,学生还发现:在第十章写到祥子明知道被虎妞骗了,但他没有语言上的反抗,只有内心的独白:“他才明白过来,悔悟过来,人是不能独自活着的。”“假若他平日交下几个,他想,像他自己一样的大汉,再多有个虎妞,他也不怕,他们会给他出主意,会替他拔创卖力气。可是,他始终是一个人,临时想抓朋友是不大容易的!他感到一点向来没有过的恐惧。照这么下去,谁都会欺侮他,独自一个是顶不住天的!”
师:内向又缺少朋友的人,是孤独的。祥子就是这样孤独地,被动地走向婚姻,走向虎妞布置好的陷阱。所以造成祥子婚姻苦难的是什么?
生4:他的性格。
(2)反思二:祥子的苦难源于执拗的性格。师生一起阅读小说第五章时,大家交流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之前,我们发现了祥子内向的性格给他带来了苦难。这一章中,谁还发现他的另一个性格特点?
生5:固执,非买车不可。
生6:执拗,一定要拉自己买的车。
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把祥子执拗的性格刻画得很深刻。丢车后,祥子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买车是他唯一执着的愿望,“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就是白活了。”这句话可以看出,祥子的人生价值就寄托在买车上,他甚至执拗地认为“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买。”不顾一切,不讲后果,车成了“他的宗教”捆绑,无法自拔。甚至不要命,不要名誉,只要车。这样执拗的性格也让祥子在人生道路上失去很多其他尝试的可能性。
2.从情节分析,反思祥子的思维局限性
小说阅读,绕不开情节。学生的兴趣点果然是祥子买车、丢车、卖车过程中的“三起三落”的情节。师生在讨论第八章“高妈教祥子理财”这一个细节时,争辩许久。
(1)反思三:祥子的苦难源于落后的思维方式。高妈教祥子把钱放出去,钱就会生钱。可是祥子“觉得钱放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现洋是那么白亮,厚实,起眼,他更觉得万不可撒手。”
方太太劝祥子把钱放在银行存起来。可是祥子觉得“白花花的现洋放进去,任凭人家三画五画就算完事”“最后换个小折子”“他觉得这不是骗局,也得是骗局”。
师:最后,祥子把钱存在哪里?
生1:闷葫芦罐里。
师:没有把钱存在银行,却存在闷葫芦罐里,可以看出祥子什么样的思想?
生2:落后的思想。
师:把钱存在闷葫芦罐里,有什么坏处?
生3:容易丢。
生4:后面有孙侦探敲诈他的情节,存银行就不会被抢走。
最后,我们经过一番印证,达成共识:祥子无法理解银行存钱的新兴事物,用了最落后的方式,买了一个闷葫芦罐来放钱,这为后来孙侦探敲诈能得逞的苦难埋下了伏笔。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祥子的思想比较守旧、顽固,不愿意学习新鲜事物,不能与时俱进。对比高妈,“大家都说高妈厉害”“她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的厉害是由困苦中折磨中锻炼出来的”。同是苦难出身,高妈坚韧、灵活地生存着,而祥子最终沉沦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2)反思四:祥子的苦难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维。祥子的钱只能买车,因此高妈教祥子借钱买车这个情节把祥子思维中的局限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祥子想到可以借钱买上车“心跳得快了些”,但很快祥子想到“自己等钱用么就请会,赶明儿人家也约自己来呢?起会,在这个穷年月,常有哗啦了的时候!”想到要借别人钱,祥子怕了,“他决定不再求任何人”。这样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维又一次让祥子失去了买车的机会。这也导致了祥子活得像一座孤岛,这种思维可能在农村还能生存下去,但在城里注定是要失败的。
3.从环境描写,反思祥子的行为模式
祥子第一次丢车,大家都替他惋惜。但后来发现,如果祥子换一种行为模式,他的车完全可以不丢的。
反思五:祥子的苦难源于自私、封闭的行为模式。小说第二章花了大量笔墨从社会环境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局,“战争的消息与谣言几乎每年随着春麦一块儿往起长”。可见当时真的是兵荒马乱,大家都关心着时局。
师:但祥子不关心战争,为什么?
生1:他认为是谣言。例如“外面的谣言他不大往心里听”“谣言,他不信”“谣言吧,真事儿吧”这些句子都写出这一点。
师:他为什么认为战争的消息是谣言?
生2:因为他的心思都在自己的车上。从“他不大关心战争怎样的毁坏田地,也不大注意春雨的有无”“他只关心他的车”“这种态度使他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所以他不但敢放胆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大去考虑”这些描述中看出来。
常言道,人是社会性的。人要根据周围环境来定位自身、调整自身。对环境的漠不关心,最终只能卷进时代的漩涡,无法自拔。但在这么动荡的时局中,祥子只关心自己的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关心别人的悲惨命运,就不会想到自己也会遭遇悲剧,最后落得个被抢车的悲惨结局。从这部分的描写可以看出祥子是一种“闭门造车”式的行为模式—不关心时局,不关心国家命运,不关心他人,只顾自己的生活。说起来是自私,麻木的。但人要活在社会关系中,不可能离开社会自成一体,不关心时局的人注定要踩苦难的坑。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环境和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大背景,人们需要关注社会,不能闭门造车,同时还需要不断反思,调整自己,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跳出苦难的陷阱。正如人们常说的:“苦难只有对清醒的人才有警示意义,对于‘思维无力’患者,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价值。”
三、试验或理性求证——对祥子个人主义的批判
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试验。我们又一次进入文本,去寻找支持我们上述推理结果(论点)的一些有效证据。在小说最后祥子行将就木之际,作者发出了几次感慨:
“个人主义是他的灵魂,这个灵魂将随着他的身体一齐烂化在泥土中。”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对祥子除了同情之外,更多的是对祥子个人主义的否定,老舍先生已经断定了,个人主义一定是穷途末路的。所以我们的结论:祥子的苦难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成立的。
至此,一场头脑风暴快要告一段落了,笔者相信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骆驼祥子》这本书,能够学到不少。这样的阅读似乎更加实现了文本价值和读者意义相结合的双重价值。
当老师具备了批判性的文本细读的能力,就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明亮对话”,即坚持真实、合理原则下的透明对话。这样我们的课堂也就从“授受”模式转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也就能成为真正“直立”的会读书、有思维的人。
在阅读中,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本着质疑、辨识、校正、求真的批判性思维去细读文本,这样才能敢于善于突破“标准答案”式的传统思维,收获独特体验、独到见解与创造式的解读。
【参考文献】
[1]武宏志,刘春杰.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老舍.骆驼祥子[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