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 理顺体制机制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共同体
海南师范大学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海南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按照“循序渐进、科学有序、协调兼顾、突出实效”的原则,积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高站位“谋篇”,强化思政课组织领导一体化。作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海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学校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党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抓好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将“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断推进,并在政策和经费上予以支持和保障。探索构建了校领导、教学督导、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以科学评价提升一体化建设效果。
校内外“联动”,推进思政课建设理念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从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将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政课,打造为各学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育人体系,使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程目标和内容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承载螺旋上升的育人使命。一是构建校内联动机制。学校以思政课程为主阵地、以课程思政为干线、以项目为驱动、以实习宣讲为反馈载体,在校内形成多部门、多学院共同参与的内在联动机制。二是建立校外联动机制。密切“小课堂”与“大社会”的联系,通过大学生“三下乡”、中小学生研学、青少年志愿服务等平台,推出科技馆里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及其他各类教育实践基地主题思政课,使蕴含思政课教学因子的外部资源有效联动。
各学段“贯通”,探索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围绕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使命担当的课程目标,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程体系。一是抓教学设计。组织一体化教学团队精研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学情,分17个专题策划出一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教学设计。二是抓“同题异构”。学校2023年5月17日和9月12日组织的两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题异构集体备课会,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同题异构”教学展示活动中,小学的“故事链”、中学的“逻辑链”和大学的“问题链”鲜活地展现出思政课同一内容、同一概念在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三是抓经验推广。学校相关工作经验和成效以理论文章的形式于2023年7月24日和11月9日两次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学校制作的6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建设美丽海南》参与教学展示。
多维度“聚力”,实现思政课教研培训一体化。一是坚持集体备课一体化。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遴选确定集体备课牵头高校,采取包课、包片、包校等方式,跨校、跨区域、跨学段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活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交流。二是坚持项目研究一体化。围绕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跨学段研究,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础理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等开展重点研究,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成为专业发展共同体。三是强化实践教学一体化。与“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互通互助,探索实施大中小学生联合、“大手牵小手”方式等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精心设计和开发现场教学专题。
全方位“提质”,助力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一是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引进一批、培养一批和转任一批”的超常规举措,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二是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水平。建立“高校示范+学段协同+学校推进”三级培训体系,着力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科研骨干。三是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提质增效。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带动作用,培养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鼓励支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优秀教师在职攻读学科思政、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突出办学特色 强化辐射带动
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海南省国兴中学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海南省民族基础教育的“领头雁”,海南省国兴中学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突出办学特色,强化辐射带动,在实践中持续优化课程教学和校际交流,努力办好思政课这个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科教学中。学校坚持以传承弘扬“民族红色基因”为切入点,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精心打造“大思政”课堂。政治学科举办“中华民族知多少”知识竞赛、宪法知识竞赛、法治海报设计大赛、时政述评、观摩法院庭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历史学科开展“图说中华民族发展史”“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知乡史、爱家国特色作业”等系列活动,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艺术学科开发黎锦、苗绣、竹竿舞、竹木乐器、黎苗童声合唱、蜡染等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艺术和体育学科协作编排具有民族特色的韵律操,如今人人会唱民族歌、人人会跳竹竿舞,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文化氛围。这些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感受到各族同胞血脉相连、手足相亲的深情,从而更加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实践活动中。为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对新生开设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海南黎族领袖王国兴的爱党爱国事迹,传承“民族红色基因”。在重要节日瞻仰王国兴、王越丰铜像,已经成为国兴中学师生的一项重要仪式。学校每年举办“三月三”民族文化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风民俗研学活动,深入感受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组织学生成立模拟政协社团,为家乡、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使学生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强有力支持。举办模拟联合国大会,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进一步认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组织学生参观海南省史志馆、海南省规划馆、校史馆,让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组织学生参观马白山将军陈列馆、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难的革命斗志、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后备人才,学校以举办“青马班”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基础教育辐射中。作为民族学校的“领头雁”,学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积极承担起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任务,为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的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添砖加瓦。与保亭黎族自治县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通过集团化办学帮扶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发展。落实《推进海南省民族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规划》,牵头组建“海南省民族基础教育联盟”,进一步挖掘民族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与省内民族学校建立制度性联系,联合省级教研部门定期开展送教送研活动,形成更广大的培训、交流、学习平台,形成互相支持、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导,组织开展“首届海南省民族地区初中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暨校际交流活动”,采取“先研后赛”“以赛促研”的方式推进,11个市县30所民族学校的150多名初中教师参加活动。通过帮扶交流,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专业能力,为推动海南省民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内容转自海南省教育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