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晓露,绿柳如烟。花草树木仿佛都觉察出春已到来,争先恐后地铺满运河两岸。春风,拂过河面,亲吻着我的面颊,也送来丝丝缕缕的醉人花香……
骑行在大运河畔的绿道,春色无处不在,唯有那拱宸桥旁的大青石碑,孑然而立。我悄然行至石碑前,祥云出水的雕刻图案已磨蚀严重,黝黑的光泽若隐若现地从青石颗粒与颗粒的缝隙中透出。
我轻轻抚摸着石碑,仿佛听到了它的心声,不由得在心中询问:你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它不语。我的目光游走在斑驳的碑面上,“京杭大运河南端”七个大字映入眼帘,有的字清晰,也有的模糊了。也许,它知道自己身上的文字,也知道身旁大运河的水从隋唐流淌到了现在,它记得明朝市集的叫卖声、清朝交战的炮火声、河畔人家的吴侬软语,还有纺织机转动的“轧轧”声……
“至今千里赖通波”,1794公里的丝带在漫长的时光里流淌出了钱塘自古繁华。阳光醇香如酒倾泻而下,运河中的船只,或行,或停,或醉于水,或悠悠然,与船后的水波交织成梦的纹样……光影交错,白鹭纷飞。我仿佛听到拱宸桥缥缈的回答:“我自明崇祯四年(1631)始建,几经兴废,直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才成为现在之模样。初为木桩基础,后改成石材桥身。几百年来,络绎不绝的商船满载着江南的富庶,从这里一路北上;远走他乡的游子看到熟悉的我,心中便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欣慰和坦然。当京杭大运河自北往南缓缓穿过我时,就真正进入了杭州城。”
历经风雨的洗礼,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屹立在运河之上,依然坚固如初。而它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桥梁本身,成为杭州运河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在桥上漫步,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历史的瞬间,仿佛能够听到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桥上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桥下大小船只川流不息。我默默地倾听着它的诉说,思索着这日新月异的迭代更新。博物馆、茶馆、书店……运河文化的传承赋予了这座桥两岸街区新的生命力。我悄悄告诉它:你走过岁月的变迁,却依然没有变,风雨侵蚀反而给你坚不可摧的力量,因为你是杭州运河文化中最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