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称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及学术水平的重要标识,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现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的“四唯”倾向,以及“一刀切”、简单化问题,严重阻碍高校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导致“教师角色失调”“高校职能失衡”“高校学风失真”“社会服务失色”等一系列症结。为此,进一步深化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破除“四唯”顽疾,已经成为激发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内生动力,释放高校教师创新活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应然选择。文章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如何理性回归“育人本性”“教学本心”“服务本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实践路径:一是要找准职称评审的师德之舵;二是要打造职称评审的多元评价之路;三是要重塑职称评审的制度文化。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职称评审制度 理性回归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70-03
一、引言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进一步深化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加强高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职称代表组织和同行对个体专业发展水平、职业能力的评价与认可[1]。作为衡量高校教师教学及学术水平的重要标识,职称晋升被视为学术分层的重要形成机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高校职称评审制度被视为优化师资队伍的“指挥棒”,具有惯性大、路径依赖性强、影响力较深的特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成为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议题。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是职称制度改革的核心,有利于高效甄别人才、高效激励人才[2]。然而,现行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的“四唯”倾向,以及“一刀切”、简单化问题,严重阻碍高校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导致“教师角色失调”“高校职能失衡”“高校学风失真”“社会服务失色”等一系列症结。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在高校内部也构造出了一种“压力型体制”,对大学教师的学术生产行为产生了负面效应,为获取更多资源,高校围绕政府部门制定评估指标和发展目标,将竞争压力通过聘任制传导给教师个体,使教师成了学术生产的“计件工人”,学术生产沦为教师的谋生手段[3],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高校职称评审关系教师个人成长、学校发展、教育大计和国家发展,职称评审标准是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指挥棒[4],进一步深化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破除“四唯”顽疾,已经成为激发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内生动力,释放高校教师创新活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应然选择。
二、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回归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破“五唯”作为教育评价的助推器与突破口,传达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转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工程较为复杂,有赖于高校各部门协调联动,通过职称制度改革撬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在职称评聘中既要防止“一刀切”,也要避免“无章法”,针对不同岗位与学科的属性特征,制定相应的评聘标准。此外,高校职称改革不仅需要关注高校内在变革,更需要适应外在环境的变革,通过职称改革的动态“破”达成“立”之重构。“破”是指向束缚教师评价过程中的负面障碍,推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科学化进程;“立”是指扫清障碍、推动变革的基础上对教师职称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创新,重塑教师职称评审的制度文化,使教师发展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回归“育人本性”: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点火器”
兴国必先兴教,兴教必先强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导力量,大学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将“以德为先,教书育人”作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核心导向,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成名师,推动高校职称评审从纯粹的学术标准走向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回归育人本性。
为此,应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首要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均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体现了国家在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中对教师德行的重点考察,这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对于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如果发现有教师存在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行为,将撤销评审资格;已经评审通过的,也将取消评审和聘任结果。
(二)回归“教学本心”:将教学学术作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内燃剂”
教学是衡量高校教师专业的重要价值向度。[5]教学学术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观倾向于将教学与学术的分割与对立,这种观念严重制约和弱化了大学教学功能与职能的发展,教学学术理论提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类型,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修正。[6]教师教好书、讲好课,推动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角色本位,这是将教师从“写”回归“教”之角色的关键转型。
从职称评审实际看,将非“教学优秀”人员淘汰,是一种倒逼机制,这有助于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驾驭水平,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改革。大学组织赋予了大学教师“教学性”的特性,教书育人是对大学教师的本质要求。布鲁贝克曾指出,中世纪的大学专注于满足社会的专业期望,文艺复兴后的大学又致力于推动人文主义发展,直至赠地学院的诞生,大学的职能才将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融为一体。事实表明,大学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教师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教师乃大学身份的象征。然而,随着大学组织规模的扩大,大学组织出现了异化,大学组织将教师视为自身发展的工具,忽视了教师主体性价值的实现。
将教学学术作为高校评审制度改革的内燃剂,强化教学考核要求,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状况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这有助于教师正确看待教学学术在学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助力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学学术,进而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的进展。而从科研看,对于论文的发表,也不再作为硬性指标,论文数量也仅作为评价参考,“四唯”倾向下的前置条件不再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直接判别依据,这是推动教师回归教学本心的必然要求。
(三)回归“服务本分”:将服务社会作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助推器”
潘懋元指出,高校的社会服务是将高校的智力资源直接作用于社会,转化为生产力。[7]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促进促进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8]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一种服务特质,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而形成的专业知识和精神,强调在自我反思、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大学教师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不仅可以弥补静态性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不足,还可以实现实践技能的跃升。
在高校职称评审中,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企业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有重大突破、能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应破除“四唯”要求,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社会服务工作,引导教师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勇于担负教育强国的历史责任,将智慧奉献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奋斗中。
三、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路径
“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被视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顽疾,片面追求客观性的标准弱化了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导致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准乃至角色失调。近年来,“教得好不如写得好”“重才轻德、计划经济色彩”“论资排辈”等现象早已饱受诟病,[9]教师职称发展的负面影响多于正面激励,甚至成为阻碍高校教师发展的绊脚石。[10]单纯以科研评价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模式弱化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高校职能发展的不均衡。[11]教师普遍偏向于遵循“经济人”的人性假设,教师在“挣工分”的路上越走越远。[12]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渗透于学术科研场域,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型为科研项目“包工头”,教师往往关注具有重大盈利价值的应用性研究项目而忽略了基础性研究,暴露出诸多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改变高校职称评审中“一刀切”“一把尺子评所有”的“四唯”倾向,在新形势下需要推动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回归,从而实现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实践超越。
(一)找准职称评审的师德之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需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高校教师职称改革需要回应“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怎样把好老师评上去?”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在“四唯”背景下,“立德树人”“课堂教学质量”并未作为高校职称评审的核心标准,要克服“四唯”倾向,首先需要找准师德之舵,使教师职称评审回归正位,让教师承担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职责,切实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落到实处。教师职业的特性要求教师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家精神”“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在高校职称评审中,应坚持以德为先,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进行全面审核,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与水平、言行举止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树立以德树人、以德示范的鲜明价值导向,将那些具有高尚师德、甘于奉献、立德树人的优秀教师列为职称晋升的重点对象,予以优先考虑。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中,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师的行为选择,健全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案,才能强化师德考核的引导和威慑,提高职称评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国人民大学以“厚德敬业”作为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中,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求教师崇教爱生。清华大学在教师职务晋升过程中,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通过学校教师工作部与院系组织单位协同审核,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进行全面考察,严把教师的思政关、师德关,从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常效化。
(二)打造职称评审的多元评价之路
破除“四唯”倾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应超越单一维度、单一标准,打造多元评价之路,破除高校职称评审的制度枷锁,使教师能根据专业与岗位的特点,实现职称晋升与能力提升的协同发展,实现人才选拔和人才效用的最大化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有助于发挥人才的价值。“四唯”背景下的人才评价机制存在职称分类评价模式单一、标准设置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等问题,对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人才统一使用“一把尺子”,造成了职称评审有悖于科学性与实践性原则,为此,应建立体现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创新成效、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1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灵活多变的评价手段进行科学评审。针对不同岗位类型,宜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等岗位类型;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宜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分类评审;鼓励个人展示、答辩、第三方评议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释放教师发展潜能与活力,使不同类型的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从评价标准看,除了师德、教学水平等核心标准外,还需要结合创作作品、实践成就、服务能力等形式进行评审,充分尊重不同序列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打造多元化的职称评价之路。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从教师工作岗位的性质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评价制度,为教师队伍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南昌大学实行的学科特区职称改革评审制度,打破论文、资历等一系列桎梏,以实绩贡献度进行评价,80后青年学者张建立获得LED方面领跑国际的关键技术,从助理研究员越过副研究员直接晋升为研究员;85后教师陈军,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研究南酸枣为农民增收4.95亿元,直接晋升为研究员,这些创举为教师职称发展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北京理工大学职称评审环节引入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校外同行专家,在第二轮学校送审环节增加高水平外送样本量,专家评议保障评聘质量,创新了评价模式。
(三)重塑职称评审的制度文化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形成良好的评价文化。职称评审制度“四唯”之害在于“唯”,任何形式的“唯”都会造成评价标准功利化与片面化,为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之不合理的职称评审顽疾,需要重塑职称评审的制度文化,这不仅彰显高校教师发展的呼声,也体现国家对高校职称改革的决心。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实现大学教育发展之逻辑与规律的协调,从政府层面看,需要明确“四唯”倾向对社会、高校、教师带来的危害与影响,如教师角色失调、高校职能失衡、高校学风失真、社会服务失色,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重塑教师职称评审文化,推动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回归。事实上,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面临漫长曲折的过程,破“四唯”体现了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其目标在于提升教师的育人质量,破除唯论文取才的弊端,让职称评价制度真正回归“育人本性”“教学本心”“服务本分”,使广大优秀人才得到充分的认可,得到合理回报,为创建创新性的国家培育创新性人才。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构建学术共同体是推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评价的着力点,也是高校教师职称评价改革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创新职称评审制度文化,重点推进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将职称评审程序、校内学术共同体评议,校外同行专家遴选等环节打造成协同体系,为教师职称评审改革注入了新鲜的动能。广西民族大学在把握好政策尺度、坚持评审条件、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在不违背政策规定和评审条件的前提下,向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优先倾斜,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竞赛奖励、校级“教学十佳”的教师优先晋升高一级职称,着力引导教师狠抓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协作的新风气,听课、评课成为一种新常态,不断激发教师教学的创新与活力。
四、结语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每位教师、学生的切身利益,破解“四唯”困局的关键在于树立和引导正确的职称评审价值取向,创新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实践路径,找准职称评审的师德之舵、打造职称评审的多元评价之路、重塑职称评审文化,使高校职称评审的支点回归大学初心,围绕立德树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不断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推动教育强国,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高等教育发展与规划研究课题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ER2023050902)]
参考文献:
[1] 蒋晓霞,江颖,毛冰.破“五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探索与实践——以A大学职称自主评审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0(03):164-168.
[2] 席淮颖.连云港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23(01):26-28.
[3] 金祥荣,晁嵩蕾,罗德明,盛沛锋.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与学术生产行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02):128-145.
[4] 肖建辉.职称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职称评审标准的完善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22(09):30-31.
[5] 曲铁华,冯茁.基于学术特质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论[J].教育研究,2009(01):60-63.
[6] 薛忠英.教学学术与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4(03):70-74.
[7]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2.
[8] 张永利,成福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求实,2013(S2):148-150.
[9] 徐苏兰.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逻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
[10] 周玉容,沈红.现行教师评价对大学教师发展的效应分析——驱动力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5):54-61.
[11] 张泳,张焱.分类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8(8):97-103.
[12] 操太圣.“五唯”问题:高校教师评价的后果、根源及解困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1):29-34.
[13] 中国政府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EB/OL].[2022年11月30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2/
24/Content_5733407.htm.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6)
[作者简介:李良,男,广西民族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