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业高效发展和农村治理有效的基础。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依靠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探索数字经济与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力求推动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不断优化乡村治理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 乡村特色产业 作用机理 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46-03
一、引言
数字经济是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借助现代信息网络形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能够与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达到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目的,实现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1]。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2年6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22.6万亿元飞速增长到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提升,从30.3%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产业振兴是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各项工作的切入点。数字经济所具有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2]。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要紧跟国家政策指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农村地区的农业、文化旅游、矿产等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升级。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将会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乡村产业兴旺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相关内涵
(一)数字经济的相关内涵
数字经济一词最早是在1996年由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提出的。截至21世纪初,数字经济一直被认为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强相关。随着数字技术迭代升级的加速,新型经济形式的不断出现,数字经济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3]。与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及工业时代的工业经济不同,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和业态,对于社会整体变革具有深刻的引领作用。数字经济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载体,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产业融合中不断推动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加速进步。
(二)乡村特色产业的相关内涵
产业兴旺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基础和前提。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首次对乡村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乡村产业不仅包括最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产业,还包括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休闲农业、乡村服务业等。其中,乡村特色产业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乡村特色产业包括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乡村特色产业是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发展起来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文化基因、历史传统,这也造就了农村产业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如云南的鲜花种植产业、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安徽古村落文化等。因此,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时应因地制宜,以乡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为乡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数字经济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效率
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数字经济的精准赋能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效率得到了不断提升。首先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数字经济通过新的生产力要素嵌入,因地制宜孵化出更多新的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产品量的积累,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了质的提升,数字经济下标准化产业链加大了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质量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推动农村产业标准化生产流程的建立,强化全过程数字化管控和治理,以标准的数字化技术改造提升乡村特色产品品质,推动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农民都是以种植业为生,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农村逐渐形成智慧育种、智慧农业等现代化农业模式,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农作物的耕种、灌溉、驱虫以及收割相结合,不仅可以改变以往靠天吃饭,靠经验劳作的传统耕作模式,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培养出更多拥有专业技术的职业农民。除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数字经济也促进了经营效率的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为农村特色产业提供了新的销售平台和渠道。更多乡村特色产业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出售、物流运输以及用户反馈的一体化,节省了更多人力、物力和交易成本。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的信息壁垒,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进行及时、高效的沟通,同时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需求,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效发展。
(二)数字经济优化乡村特色产业结构布局
随着脱贫攻坚的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实施,数字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融合程度和效果越来越显著。数字经济在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效率时,也不断优化着乡村特色产业结构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京东集团为例,作为新兴电商企业的代表,在2020年京东提出了“奔富计划”,助力乡村振兴。京东集团成功秘诀就在于:在乡村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构建农村各个产业服务平台,赋能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随着数字经济在乡村的深入融合,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沿线特色文化、民间技艺、历史遗迹、田园风光等IP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开发与呈现,让数字化成为乡村文化呈现和输出的新载体,使乡村产业更加多元化[4]。对特色产业和农产品进行数字认证和保护,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结合农村特色景观进行家庭庭院设计翻修,打造亲近自然的民宿客栈,将种植业打造成采摘体验园,邀请网络红人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游客们通过网络平台即可进行预订,民宿经济和体验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特色产业的一大增长点。总而言之,数字经济的赋能,使农民不再从事于单一的第一产业,而是通过延长产业链,构建农业—文旅—康养—商贸等融合发展模式,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种类,优化了乡村产业结构布局,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三)数字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发展
数字经济能够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绿色低碳化水平和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生产力形态。例如,在农业中,通过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按照科学比例精准投放种子以及农药数量,从根本上减少农牧产品的农药残留,减轻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国家通过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农村冷库建设,在农产品保存和运输中,越来越多的冷库开始采用数字化技术,冷链技术的不断完善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保存时间,也减少了随着时间推移造成的资源浪费。数字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也开始进行技术革新,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采用绿色技术进行转化,由此传统生产方式开始向绿色、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的推动和加成下,乡村特色产业绿色低碳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对这些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能够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促进乡村生态良性循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加快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例如,对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风景区的禁渔措施和生态长廊建造,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生态检测,探索推进气象与环保、水文等多源数据的深度融合,强化生态气象交叉学科应用,为洱海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和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促进洱海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游客观光参观。
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一)基础赋能:夯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根基
发挥数字经济在产业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必须夯实基础建设。政府需要加大乡村数字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相关软硬件配套基础设施,确保特色产业各个环节顺利运行。目前,一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网络、通信、住宿等配套措施仍不完善,城乡之间仍然存在数字鸿沟,无法满足特色产业对外联动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完善产业发展所需的交通、电力、水利、5G基站等设施,引进相关数字技术配套设施,形成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设施新形态,只有夯实基础性设施,数字经济才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完备的基础设施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对农村产业进行投资和设备更新。农村特色产业是一座潜力巨大有待开发的宝矿,政府和金融部门通过提前谋划产业布局,统筹管理项目资金,引进相关技术、人才等,并给予一定的发展奖励政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5]。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优化涉农金融产品的开发,推行农业数字化转型相配套保险产品,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保驾护航,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满足企业数字化改造资金需求。
(二)技术赋能:提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动能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通过技术赋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具,加快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不断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农村产业大多为小作坊形式,生产技术落后且效率低下,面临着被科技时代淘汰的风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如云南木雕、扎染,面对着农村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任务,先进数字技术的嵌入应用迫在眉睫。通过数字化采集等技术将更多即将失传的手艺纪录保存下来,通过数字化形式上传至网络上,也可以缩短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时间。技术赋能要求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新兴技术的研发和投入,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的全链条。发展数字化农业,推广育种数据实时采集、分析系统,采用5G图像识别、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等专业设备打造无人农业种植模式,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作物产量。将先进数字技术贯穿于产业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全过程,并对各个环节和阶段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做好溯源和改进工作。利用电商平台及微信小程序、企业APP等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和售卖,通过数字信息了解消费者购物偏好,改进产品样式和质量,打造电商产业集群,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乡村产业新模式和新样态的出现。
(三)人才赋能:强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效能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更需要配备优秀的人力资源。人才是数字化知识和信息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主要载体,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对农村主要就业主体——农民的培训。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和环境的相对落后,对于先进技术和科技掌握程度较为浅显,要想在农村特色产业中推广先进技术,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农民队伍。针对在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用到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培训,提高高科技产品利用效率和农民群体的数字素养。同时,紧跟国家政策要求,结合互联网直播热潮,打造乡村网络红人,推广乡村文化旅游以及农副产品,提高乡村特色产业效益。其次,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培养新型农民,也需要借助专业技术人才的力量。政府部门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建立乡村实验室,聘请更多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乡村兼职或者挂职,进行技术指导,同时鼓励更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发挥青年群体的力量,实现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高端人才柔性引进与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最后,在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以及驻村干部,可以充分发挥该群体的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电商以及直播带货,带领村民走出新型致富之路。
五、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好数字技术。将数字经济赋能到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去,发挥好数字经济对于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改善结构布局、绿色低碳发展等作用。协调各方力量,从基础搭建、技术赋能、人才服务等路径入手,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数字化水平,扩展发展空间,引导特色产业智能化、科学化、数字化发展,助力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成辉.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01):16-18.
[2] 张丽君,罗先菊,赵丽敏.数字经济赋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2):103-113.
[3] 冯雪晴.数字经济助力乡村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20):103-105.
[4] 金松兰,周莎莎.数字乡村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116-124+151.
[5] 赵若舒.数字赋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当代农村财经,2023(10):44-48.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作者简介:曹媛,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