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与《鲜为人知》

2024-08-23 00:00:00傅书华
书屋 2024年8期
关键词:雅舍梁实秋一代人

2024年元月末,我,一个年已七旬的老人,终于手不释卷地翻阅完了《鲜为人知》。这是一本描叙浙江台州食味的散文集,作者是叶青,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但是,在翻阅之时,我的脑海中却时不时地想到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那正是中国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前方腥风血雨,后方作为陪都的重庆也是度日维艰。然而,即使如此,梁实秋的这一表面似乎远离抗战风云、纯粹谈论普通人吃穿住行日常生活的系列散文,在重庆的《星期评论》连载时,却使其发行量得以飙升,说明梁文备受重庆市民欢迎。梁实秋曾是鲁迅论战的劲敌,但从根本的层面上辨析,他却与鲁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譬如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就强调:战士在吃西瓜时,是因为口渴而感觉到吃西瓜的畅快,而决非想到国土的被割碎,但战士吃西瓜又和抗敌的确有关系。如是,梁氏所写:这也是生活。《红岩》是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代的精神教科书,其中反复渲染的,是江姐双手被钉竹签子的场面。但年长后,我读《红岩》,却被江姐在临上刑场时,仔细地梳理头发,整理旗袍的细节所震撼。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那正是已经进入江姐无意识深处化为了其生命底色、本色的日常生活习惯使然。我的一位朋友,对法国路易十六王后在上断头台时,因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而对刽子手道歉之举很是推崇,但在我看来,那也实在是浸入生命底色、本色的日常生活习惯使然。我在山西非常贫困的农村插队时,山西的乡下女人,却能够费尽心思地将种种粗粮、野菜做成尽可能可口的一日三餐并时时送我们品尝。于是,在经历了较多的人生沧桑后,我渐渐明白,个体性的日常生活,对于个体生命,文豪、教授也好,革命志士也好,上层贵妇也好,乡下女人也好,都是其生命的主要内容,是其生命的本体性、本色性存在:这也是生活。

这生活,孤立地看,似乎实在是太平常太琐碎了;对这生活的践行,较之于对社会的变革、历史的进步所作的种种努力,似乎实在是太微不足道,太无足轻重了。但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而这“人”,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生命所组成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我看来,日常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则是其“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之,我很认可女性学者刘思谦教授的话:“把女人关于一日三餐的‘意识流’连起来,比黄河、长江还长;把女人往返于菜场、粮店、厨房的‘小短趟’接起来,大约总能绕地球一周。”如果说,在我们民族历史上长久的各种各样的生存、生活的“残酷”“穷困”面前,我们更多地强调了种种非凡的超常的精神品质与能力,强调了精神对于物质的超越;那么,在今天这样的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今天这样的一个百年未曾有过的“大变局”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格局的改变及对国民人生内容立体性、整体性的影响,如何面对与评价普通人个体生命的日常生活,就浮出了历史地表,成为新时期的时代命题。而能够回答这一命题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又是如此稀少,且一向不为我们所重视。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是由阅读者的“前结构”所决定的,我正是在上述的“前结构”视阈中,展开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并且一拿起就放不下来,读得津津有味,且在津津有味中不断地生发思考。

或许是因为这本书,通过美食、美味直接切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读来第一个感受就是非常亲切,有着极强的共鸣。不久前,我从西欧游历回来,十多天的行程,视野的开阔、认知的深刻自不待言,但此行给我这个久居山西者的身体的最大感觉却是,在凛冽的冷风中,旅程一路没有热水喝,饮食中没有了热汤、热面,那法国大餐中只有七成熟的牛排,那作为品牌店的品牌菜的冰冷的牛肉塔塔,是那么不合我这个年已七旬的老人的胃。所以,当我读到作者写她在南美的土地上喝粥的亲切感、对她身体的归属感时,我感到分外亲切,格外认同。我记得国内电视台有一个知名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我实在是通过亲身的体会,知道了中国不仅在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更是实实在在、细致入微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舌尖上。

或许是因为我有着在山西乡村插队八年的经历,故我对书中反复书写的作者外婆在饮食制作上的执着、功力、魅力分外感佩。插队生活也使我在之后的岁月里,对书本上各种概念、理论遮蔽我认知的危险心存警惕。乡民们看似没有文化,但他们在世世代代的人生延续中,通过切实的日常生活经验,顽强地护守着个体生命的生存与存在,并以此面对或应对外部世界的介入或侵入。在这种面对或应对中,有着“三双鞋磨倒一朝天子”的自信与大气。于是,我多多少少习得了一点民间价值谱系,并时时以此为据,对庙堂价值谱系、广场价值谱系加以衡量与判断。我觉得,正是作者反复书写的外婆们在饮食上对后代的哺育,滋养培育了后代身体和精神上的生命之根,有了这样的生命之根,才能够面对外在的风风雨雨。而我,也是在这样的阅读中,重获回归生命大地、生命沃土的归属感。

书中对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各种美食给人带来的美感有着充分、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给我带来无尽的兴味。我自然知道,我绝不是想以此尝试制作这些美食,或者想象着哪天也去享受一下这些美味。那能够打动我的,是这些描写给我带来的如何面对外部物质世界的趣味与美感,是日常生活的生机与鲜活。我很认同女性学者刘思谦教授的看法,她说,在人生过程中,有着一个是一日三餐“吃我”还是“我”吃一日三餐的问题。前者是物质生活、日常生活消损了人的个体生命,后者则不是消损而是滋养。前者在贫穷时则怨天尤人,在富有时则挥金如土,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是一体两极、因果相生。后者则贫穷时怡然面对,如梁实秋之居住于蚊声如雷、雨中房顶灰泥轰然而下的“雅舍”;富有时则让生活有更多滋味更多可能,如梁实秋所写“吃汤包”的境遇。海德格尔的名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久为人知且一向为人所称颂,但真正能够将其体现于普通日常生活之中,却非易事。我们往往为了在大地上生存而忘记了诗意的召唤,或者让诗意离开了大地而成了虚妄。

也因之,我对本书中那些描写曾经的美食、美味消失的篇章,有着别样的看重。在我看来,这正是我们在历史中疏忽、遗落了我们对普通人个体生命日常生活价值认可的形象性体现,我们正应该在今天去追问去找寻这疏忽、遗落的原因,即便困难重重。

作者在书中自述其在十七岁时考上大学,我猜其年龄最大应该不到六十岁。这是新的一代人,这新的一代人,是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这新的时代转型而成长起来的。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这新的时代的风貌,新的一代人的风貌,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如果说,在鲁迅、梁实秋的时代,普通人个体生命日常生活的价值性不应被疏忽、遗忘,那么在今天的时代,则应该成为新时代的表征而为我们所关注所重视。从这一点上说,这本书有着历史的时代的厚重。虽然我们一向不会将美食美味与时代风云、历史沧桑联系在一起,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局限,幸而这一历史局限正在被新时代里的新一代人所打破。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鲜为人知》,可以解释为这以一日三餐为代表的个体生命之鲜活应该为人所知;也可以解释为,这普通人个体生命日常生活的“生命本体性”价值还“鲜少”地为人所知。无论从哪个方面解释,都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雅舍梁实秋一代人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3期)2022-10-08 02:25:58
一代人
科教新报(2022年13期)2022-05-23 02:40:27
梁实秋谈付出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海峡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06
每一代人都被质疑“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都没有垮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44
馋Gluttony in Chinese Culture
Special Focus(2017年5期)2017-09-03 03:00:47
没留神
快乐语文(2017年26期)2017-02-24 11:51:21
雅舍雅事
当代党员(2016年18期)2016-10-26 0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