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

2024-08-22 00:00:00孙力罗来军
党课参考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发展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推动西部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重大意义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我国西部地域广阔,涵盖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全国国土面积七成以上,覆盖3亿多人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26.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比重提高到21.5%。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通过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打破曾经的区位劣势,逐渐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围绕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要求提出了36条切实可行的重磅举措。这些重磅举措的提出,不仅为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下好全国发展的一盘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既有利于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有利于其更好对接全球资源,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深化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进步。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对内可以实现与中东部地区的协同发展,服务和融入国内大循环;对外可以更好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进而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注入新的活力。

(二)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之积极利用各类国家政策,吸引了全国大量的资源在此汇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部地区发展成果显著,但由于基础设施、地理区位等方面条件限制,发展速度与东部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导致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民生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新时代,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既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机遇。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能够使其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深度整合自然资源、人力和地缘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西部地区可以在资源供给、投资兴业等方面为东部地区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并带动自身产业的培育和产业链的构建,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与东部地区缩小差距。西部地区只有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充分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走稳走实。

(三)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能让西部地区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能有效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和共同发展。首先,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意味着地方有能力大幅度增加投入来建设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如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不仅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出行条件,也能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其次,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可以引进更多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再次,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随着西部地区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选择在西部地区投资兴业,西部地区的人民群众因此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和更高的生活水平。最后,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也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经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和治理能力,为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是国家强盛和民生改善的双赢举措,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的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四)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西部地区考察调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意见》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西部地区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深度对接,不仅可以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也能够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不断优化升级。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意味着区域内各类市场主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更加深入地嵌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区域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这将有助于西部地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有助于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同时,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际接轨,有利于优化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进一步规范区域内的规则标准,提升现代化经营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撑,培养以开放促发展的理念,从而在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吸引各类国内外市场主体投资兴业,发展更高层次的外向型经济。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的重要一环,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撑。

二、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扩展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但是,西部地区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改善。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制约

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制约。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多样而且复杂,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虽然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但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交通网络的密度和通达性仍有待提高。在对外往来方面,西部地区与沿线接壤国家的贸易往来通道仍未完全畅通。除交通基础设施外,西部地区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有待提高。在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建设方面,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总体水平偏低,自贸区、综合保税区以及保税物流园区等关键开放平台的数量明显不足,而且在功能完善、政策创新等方面仍有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深度融合。另外,西部地区有多个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载着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责任,如果不能合理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科学地推进大开放和大开发,很可能会对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二)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现实压力

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面临着内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压力。首先,基础薄弱是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一大挑战。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导致西部地区在吸引投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聚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其次,产业结构单一化是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挑战之一。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依赖资源型、能源型等传统产业,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使得西部地区在面临外部冲击时,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再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然而,西部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相对滞后,缺乏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平台,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既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最后,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是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挑战。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资金、固定资产投资、人才培训资金等。然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满足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资金需求。市场需求变化、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也是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所面临的现实压力。

(三)人才流失与匮乏的双重困境

西部地区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人才流失与匮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高层次人才流失来看,西部地区长期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由于在薪资待遇、职业发展机会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不具备优势,一些在本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或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纷纷选择离开。人才流失使得西部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现有人才资源无法完全有效支撑西部重大发展战略,不能满足西部地区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从产学研合作来看,西部地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导致产学研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由于教育、科技经费的投入有限,也限制了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范围。此外,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相对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同时,人才流失与匮乏使得西部地区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成为难题。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协调难题

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从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发展差异来看,中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策优势等因素,经济发展较快,人均收入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方面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较低。这种经济差异不仅体现在地区生产总值上,也体现在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从西部地区内部发展来看,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内部不同省(区、市)之间的经济基础、要素禀赋和发展情况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在经济总量上,西南地区在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断升高,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化日益加剧。总体来说,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城市经济总量发展仍相对较慢,缺少经济增长点和特色优势产业。在产业结构差异上,西部地区的不少城市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依赖于传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西部地区内部发展的差异使得西部地区在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制约了整体的发展速度。

三、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西部地区只有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新活力,带动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不断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深化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基建瓶颈”

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需要深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推进,为西部地区突破“基建瓶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这将为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提高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突破“基建瓶颈”,西部地区需要统筹推进陆、水、空立体领域间的联动,构建多式联运空间体系,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对外开放的内陆高地。在东向发展方面,西部地区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水道,积极构建与中东部地区的紧密连接通道。这一通道既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更是推动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多元要素流通的渠道,将会进一步使西部地区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参与国内经济循环,强化对内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在西向发展方面,西部地区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继续高质量参与和推动中欧班列的建设,完善运营模式。在南向发展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交通网络,加强与长江黄金水道和中欧班列的对接,更好发挥西部地区衔接国内中东部地区和中亚、欧洲的纽带作用。在北向发展方面,要探索贯穿西部地区的北向交通网络,强化西部地区内部各地之间的联动和协同发展。在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方面,首先,西部地区各地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增加自贸区、综保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开放平台的数量;其次,应加快对现有开放平台的改造升级,优化其功能布局,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满足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的需求;再次,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西部地区开放平台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蝶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和主要特征。他强调:“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西部地区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等,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要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地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西部地区在推动产业发展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西部地区可以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创新基础,推动现有产业数字化转型,布局未来前沿产业,承接中东部和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与中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效衔接和共同发展。

(三)强化人才“引育留用”,破解“人才困局”

西部地区要贯彻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和工作机制,强化人才的“引育留用”。在人才引进方面,近年来,西部地区为吸引人才而高频出台一系列新政,给予人才各项优厚待遇。比如,重庆提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新疆继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各地在关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要重视紧缺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对于地方发展紧缺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除了引进人才外,西部地区还需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包括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人才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支持等。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个性化、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确保人才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各地政府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活动,以实现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教育链的高度融合。在人才留用方面,西部地区需要优化人才留用环境,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保障和满足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基本生活和未来发展需求,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评比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实行重奖。

(四)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弥合“发展鸿沟”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西部地区要弥合“发展鸿沟”,更高质量地贯彻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战略,需要从加强内部发展和外部协调两方面发力。在内部发展方面,要推进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西部地区各地之间跨行政区的经济合作区或示范区,推动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在产业布局上,要根据西部地区各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各地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同质竞争。除此之外,西部地区内部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发展理念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在外部协调方面,要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东部、中部、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务实合作。要加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资源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要结合现有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和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强化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各地形成强大合力,更好地融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而在新时代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讨论题:

1.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一谈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现实路径。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当代党员(2022年9期)2022-05-20 13:35:21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10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