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探索

2024-08-22 00:00:00王春燕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8期

摘 要:四川省泸州市拥有多处革命遗址,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系统梳理泸州市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红色文化在泸州市乡村振兴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不够深入等问题。基于此,需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提升红色旅游品质,推动红色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泸州;红色文化;乡村振兴;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乡村振兴绘制了宏伟蓝图,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并着重强调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发展理念,同时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五大振兴路径。这不仅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行动指南,也为各地区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

泸州,这座位于四川省东南川滇黔渝接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被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酒城,也是“川南红色重镇”之一。泸州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可歌可泣,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底蕴。近年来,泸州市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将红色文化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抓手,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强市战略,充分挖掘泸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保护和利用泸州市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打造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文化品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红军奋斗历史中感悟党的初心与使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

一、红色文化赋能泸州市乡村振兴的现状

泸州市近年来凭借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已成功将红色文化打造为乡村振兴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在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资源的基础上,泸州市不仅激活了红色基因,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泸州市制定了《泸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2018—2030)》《泸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泸州市红色文化IP打造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等旅游发展方案,深入挖掘护国运动和红军长征两大历史资源。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红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泸州市通过整合境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已建成一批国家及地区级景区和红色旅游线路,全市共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8家(张坝桂圆林旅游景区、泸州老窖旅游区、花田酒地景区、天仙硐旅游景区、黄荆老林景区、太平古镇、云溪温泉、龙桥文化生态园)、国家3A级景区3家(沈子国酒庄、玉蟾山风景区和董允坝景区)、国家2A级景区8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太平古镇)、中国传统村落32个、省级传统村落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1个;拥有红色旅游线路25条,其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3条,省级红色旅游经典线路5条;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个。

(二)红色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

通过多元化、高层次的宣传活动,泸州市红色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酒城·泸州酒博会”在成都市成功举办;2016年“全国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论坛”在泸州市成功举办;2017年“泸州市‘两山’理论实践创新论坛”在重庆市举行;2018年“‘一带一路’新时代中国(四川)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高峰论坛”在泸州市召开。同时,泸州市还积极打造红色精品旅游产品。“朱德故里景区”“中国酒城·泸州酒博会”等旅游品牌逐步形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项目已经列入全省重点项目清单;“百里沱江醉美江阳”“中国酒城·醉美泸州”等城市名片逐步形成。

(三)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成效显著

近年来,泸州市注重加强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泸州市通过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推动郎酒特色小镇、鸡鸣三省石厢子红色旅游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集文化、休闲、研学、消费等于一体的红色主题打卡地;推动《赤水河上的密电码》《赤水河畔》《潮起大江》等红色剧目在各县区、学校巡演展播,探索打造太平古镇等驻场表演、实景演出项目;开展红色“村晚”、红色体育运动赛事、红色主题征文及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爱党热情。

二、红色文化赋能泸州市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泸州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

当前,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涉及多部门协作,但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资源利用方面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短板。这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资源整合与利用效率不高。

(二)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在部分乡村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仍显滞后。一些革命旧址和遗址周边的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尚不完善,环境卫生还需整治,也缺乏必要的绿化和美化措施,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三)开发模式同质化问题突出

泸州市各县区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时,普遍存在模式趋同、创新不足的问题。不同地区在红色文化开发上常采用类似路径和方法,缺乏地域特色和创意,难以塑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因此,亟须增强红色文化的创新力和特色性,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泸州市尚未培育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不足,文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知名度有待提高。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和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三、红色文化赋能泸州市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促进互联互通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核心,全面升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第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范围,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利用红色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集红色文化教育、艺术创作、影视拍摄、展览展示、演艺娱乐、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主题旅游精品景区,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快乡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水平和覆盖率,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旅游景点等城乡基层公共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造与提升,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二,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实施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等措施,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扩大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并依托现有的文化场馆,按照“一馆多能”的要求,优化文化资源供给,充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

(二)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深度融合文旅产业

第一,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泸州市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整合红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旅游景点转化,推动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文旅业态,打造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一方面,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加快推动红色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民俗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红色研学游等新业态,打造具有泸州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另一方面,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将“红”“文”“绿”三种元素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主题品牌,促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创新文旅产品服务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互联网+”传播新模式,建立“互联网+”传承教育平台,建立完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播模式和体系,搭建文创产品交易平台,建立文创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中心,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产业形态,提供个性化文旅服务,提高文旅产品服务质量。

(三)强化红色文化宣传,提升影响力

第一,讲好红色故事,强化红色文化宣传。以《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第一卷)》为主线,通过组织编印书籍、拍摄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讲好泸州红色故事。围绕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按照“一条主线”“两个中心”“三个片区”的思路,不断丰富和深化红色文化内涵,推动红色文化“活起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微电影、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第二,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多角度、全方位、多形式地宣传推介泸州红色文化,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出红色文化精品力作,开展红色故事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歌曲创作大赛等活动,讲好泸州红色故事。

(四)创新发展模式,拓展红色旅游市场

第一,加强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泸州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等的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泸州市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发展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业态。

第二,拓展红色旅游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整合泸州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优质旅游资源,打造融历史、科技、艺术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消费模式,实现景区、景点门票预约等功能,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保障游客安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呈现革命历史场景及背后的故事,让游客能通过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等多种形式游览泸州市特色景点,增强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增强红色文化在全社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让更多游客了解泸州、爱上泸州、常来泸州。

四、结语

红色文化有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厚底蕴,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必然要求。泸州市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坚定不移地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游客在红色景区的体验感;持续深化红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农业、旅游、教育等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建龙.红色文化赋能困牛山乡村振兴建设路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23,25(2):40-47.

[2]刘嘉莉,于晓剑.旅游驱动下以片区为单元的村庄规划编制:以祁门县倒湖十八湾片区五村联编村庄规划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1286-1295.

[3]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J].企业经济,2020,39(11):100-107.

[4]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N].中国旅游报,2022-01-07(002).

[责任编辑:樊 霞]

基金项目: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资助(SHSK2021012)

作者简介:王春燕(1988—),女,四川泸州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