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区生态振兴的实践探索

2024-08-22 00:00:00杨红朝赵意焕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8期

摘 要:乡村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乡村生态振兴,而且深刻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全局。平原农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生态振兴机制问题尤其需要得到关注。面对平原农区生态振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科学物质变换所必需的条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组织生产生活,振兴生态。基于豫东睢县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实践探索,在优化平原农区生态振兴路径策略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乡村规划,发挥村集体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乡镇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县级政府的统筹布局职能。

关键词:平原农区;生态振兴;田间管理;集体经济;乡村振兴

农业是个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党的使命的政治问题,又是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乡村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乡村生态振兴,而且深刻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全局。乡村生态系统是农村地域内以一定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联系起来的生命与非生命的有机体。如果耗竭农村土地资源并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必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产生严重影响。农业具有生态功能,平原农区的生态振兴机制问题尤其需要得到关注。平原农区是指地理区位以平原为主、产业发展以生产主要粮食作物为主的区域。平原农区的基本发展取向,就是毫不动摇地以农业发展为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产区要保面积、保产量,还要保良田。由于单纯务农收入低,平原农区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老弱妇幼留守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秸秆的处理利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基层政府的经济力量和组织管理水平。在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下,平原农区大田作物的播种和收获主要依靠机械,日常的田间管理基本无力顾及,在生态振兴机制的构建和实践中有不少需要应对的问题。

一、平原农区生态振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科学的物质变换问题。人类从自然界获得了生产生活资料,通过使用或消费生产生活资料得以生存繁衍;同时,把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适当处理,通过阳光、空气、温度及时间等因素的作用,重新变换成可供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这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但是,自机器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原本较为自然且科学的物质变换方式受到破坏,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

(一)“厕所革命”难度较大

“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厕所革命”,就是要重视各地特别是农村的厕所问题,通过改造厕所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传统的农村旱厕臭气四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厕所革命”不仅涉及环境卫生问题,也涉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问题。部分平原农区曾计划通过“厕所革命”促进有机肥的积累和利用。这些农区计划为每个家庭建一个能够生产沼气的水冲式厕所,主要粪污用于生产沼气,沼气可做家庭燃料,其余粪污由村集体统一安排抽取运输到一个有机肥制造场所。把家庭的厕所粪污与平原农区的大量秸秆混合在一起,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这些生产生活垃圾可转化为有机肥,成为改良土壤的肥料。但是,由于多数青壮年长期不在家居住,对改造厕所的事情不太热心;而留守村庄的老弱妇幼又因为经济原因无力支持“厕所革命”——每个家庭改建这样的厕所需要大约6 000元费用,基层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财力为每家每户改造厕所。

(二)秸秆处理利用问题较多

由于农村的“厕所革命”难度较大,秸秆转变为有机肥的工作也难以推动。平原农区是主要粮食生产区域,每个季节都有大量秸秆产生,秸秆的处理利用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了不小的难题。有些秸秆被运到县域发电厂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有些村镇没有条件把秸秆全部运输到能够处理秸秆的工厂,秸秆就被堆积起来。秸秆数量巨大,如果全部粉碎直接回归农田,会影响土壤结构。现行政策又严禁焚烧秸秆,这就导致不少村落堆积的往年秸秆还在,新的秸秆又即将形成,基层干部对此束手无策。而在农耕为主的年代里,大量的秸秆被用做牲畜饲料,经过牲畜的消化排泄成为有机肥料,还有一部分秸秆会被焚烧成为钾肥,不存在秸秆堆积等问题。

(三)土壤改良无心顾及

目前种植粮食的农户,一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或妇女负责承包地的种植;一部分把承包地流转给一些种植大户或公司企业经营,获得流转收入。他们在使用农地的过程中,多以施化肥、喷洒农药、灌溉为主,极少对土壤进行精细化的田间养护。以农耕为主的年代里那种珍惜耕地、爱护土壤的情感日趋淡漠。而常年种植蔬菜或经济作物,对土壤会造成一定破坏。以某平原农区的大蒜种植为例,30多年前,这里的土壤质量很好,非常适合种植大蒜。在种植大蒜的30多年间,每年的地膜都风化后破碎在土壤里,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不少农户仍然不愿意使用新型的、易于分解的地膜,他们担心这种新型地膜过早被风化,影响大蒜产量。可见,在把粮食作为商品生产的生产方式中,人们对土壤的利用之情大大超过了把粮食当作食物那个年代对土壤的珍惜之情。

(四)科学的水肥体系难以构建

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使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的日常田间管理难以有效进行,科学构建和利用水肥一体化的条件也受到限制。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平原农区的土壤肥力必须得到保障,不断提升灌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的科技水平及应用能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除了完善水利设施,还需要使农田具有自动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的条件。有些地区的计划是,在农田里把排水渠、灌溉渠、积肥池等结合起来,让渠道成为自动化灌溉机器人的行走线路,渠内是水肥一体。在出现水涝时,渠道成为排水渠;在出现干旱时,渠道成为灌溉渠;在需要施肥时,渠道成为水肥供给渠;在需要喷洒农药时,渠道成为农药供应渠。智能化灌溉机器人行走在渠道上,自动从渠内获取水、肥、农药等。实际上,这样的智能化灌溉机器人已经可以生产供应了,但目前推广起来有两个主要制约因素: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经营方式严重影响了灌溉渠线的建设;二是家庭生产生活垃圾、牲畜粪污与秸秆之间的比例不匹配,使积累有机肥的条件难以形成。

二、制约平原农区生态振兴的关键因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越来越重视环境卫生问题,空气质量显著提升。但是乡村生态振兴中的制约因素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土壤改良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

(一)互不关联的产业发展体系不利于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繁荣乡村各个领域。在这个进程中,抓产业促发展成为关键,有些村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有些村落发展轻工业等。不论发展哪个产业,都是在乡村区域进行的,都需要在保障农田基本功能的条件下进行。但是,目前制约乡村生态振兴的因素体现为多数生产主体互不关联,加工业只做加工业的事情,畜牧业只负责饲养牲畜,种粮食的只关心粮食种植。发展乡村产业的主要目的是就地安排一些劳动者就业,提高本地劳动者的务工收入。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中,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同样不能有效转化为适合再次融合土壤的肥料,甚至成为破坏土壤的因素。例如养猪场只负责养猪,猪的排泄物被专业公司处理了;有些皮革加工厂,目标就是组织劳动力加工皮革,至于加工皮革过程中使用了多少化学药物、排泄到地下多少有害物质,好像与经营者及当地村民没有关系。这就是各自为政的生产体系造成的,生产者只是单一地追求自己的生产目标,想当然地认为所在区域的田地林木河湖及居民生活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尽管政府会出台一些环保措施,尽管一些生产主体把废弃物进行了相关处理或作为肥料出售,但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问题,是无法在各自独立的主体之间解决的。

(二)共生共荣发展机制的缺失不利于生态振兴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平原农区广袤的农田也呈现出细碎化、分散化现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再加上机械化对规模化的内在要求,部分承包地通过流转等方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尽管如此,在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土壤改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以村落为单位处理生产生活废弃物的主要办法就是被统一运送到垃圾处理厂,循环回归农田的处理机制尚未构建起来。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小生态系统,需要有相互联系、共生共荣的发展机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构建一个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基础设施。例如依托农田里的沟渠,在沟渠底层处理生产生活废弃物,沟渠上层是水肥一体化系统,沟渠顶部可以由智能灌溉机器人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要形成这样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需要以整体观、系统观来审视村落的生产生活项目,过于单一的生产内容也不利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个村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家禽、牲畜、蔬菜、果树等,才能使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与秸秆成比例地进入废弃物处理系统,最终成为能够回归土壤的肥料。同时,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形成生态系统的多功能、综合性、系统性机制。各自为政、单一化生产形态不利于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从长远来看,还可能造成其他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三)村集体经济力量不够壮大不利于生态振兴

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村庄整体环境的绿化美化等,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些资金既不能简单依赖上级,也不宜对村内住户收取。乡村生态振兴涉及多方面,不少工作都是长期性、日常性的,所需资金数额较大。根据调研数据,某县级市的乡镇环卫工人有6 000多人,每人工资按每月500元计,每月仅工资就需要300多万元;而另一个县的某街道23名村街保洁员工资均由村集体负担。因此,从长远来看,乡村生态振兴所需资金来源应主要依靠村集体,而当前不少村庄自身财力较弱,难以满足生态振兴的资金需求。尤其是随着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生产生活垃圾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多,垃圾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多数村庄的生产垃圾主要是秸秆,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会集中收储秸秆或在田间设秸秆场,然后由村集体送到附近的发电厂;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就无力承担这些生态建设任务。实际上,那些村集体有产业、有收入的经济强村,不仅有能力自己处理各种垃圾,而且有能力解决村庄多方面的公共性、公益性问题,涉及生活环境的美化、生产条件的优化、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例如,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是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在2010年就在全村实现了“十六化”,被评为“中国幸福村”。“十六化”包括村镇建设规范化、市政设施配套化、公共设施一体化、室内装修高档化、微机电脑电气化、供水供电网络化、科学种田机械化、农田水利喷灌化、交通乘车便利化、治安联防机动化、美化、绿化、城市化,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可见,村集体经济实力直接影响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有力支撑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治理的资金需求。

三、平原农区探索生态振兴的一个县域实践剖析

睢县是豫东平原的一个农业县,在乡村振兴中比较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引入多家涉农现代技术性企业,其中有自动灌溉机器人生产企业、生物科技公司、生物电厂、牧业公司等。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专业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政府角度考虑,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转而使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睢县将生产绿色高品质农产品作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入挖掘本地区地域优势,促进县域生态振兴机制的形成,使得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更加有序和规范。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安全、可信赖食品的需求。

从相关农业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角度来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收集、运输、消纳和处理农作物秸秆。一部分秸秆被运往有机肥生产厂,用于生产有机肥料;一部分秸秆被送到生物质电厂,作为生产电能的燃料;还有一部分秸秆交由牧业公司作为饲料使用。这种处理方式有望最大程度处理和利用该县域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垃圾,实现绿色生态循环,既有效处理了生产生活废弃物,又能够为本县耕地供应足够的有机肥。为了使大量秸秆能够成为回归土壤的有机肥,还需要收集每家每户的生活垃圾及粪污。负责收集的生物科技公司,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对户厕粪污、禽畜粪污等生产生活垃圾进行生物技术处理,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大程度地使这些生产生活垃圾回归土壤,实现对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体运作机制参看图1。

睢县使生产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重新回归土壤的一个创新做法是,在平原农区的耕地里面构建排水渠、灌溉渠、水肥供给渠三合一的农田基础设施,用于对大田粮食作物的日常田间管理。日常田间管理的主要工具是智能化灌溉机器人。这种智能化灌溉机器人能够自动检测大田里庄稼的生长状态,自动报告需要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的信息。在工作过程中,智能灌溉机器人还能自动从渠道内汲取水、肥、农药,不需要人员进入田地内,较好保护了人员安全。为了实现这样的绿色循环机制,就需要把各家独立经营的承包地组织起来集中统一经营。只有这样,才便于建设三合一的渠道线路,便于生物技术公司对区域内生产生活垃圾的循环处理应用,便于在大田中推广由智能灌溉机器人进行日常田间管理。睢县通过组织动员基层党员干部,把各村农户组织在村集体合作社中,又把各村集体合作社组织在每个乡镇的合作联合社中,最后把各乡镇的合作联合社组织在县级联合社中,通过这样的组织建设保障生态振兴机制的实现。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生态振兴,对平原农区的大田作物进行精细化、绿色经营,睢县计划在每个乡镇组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类产业园是一个地域概念,是由一个乡镇的特定区域各主体组织在一起的生产经营综合体。一个现代产业园区由若干个村落组成,每个村落的农户及其承包地都是产业园区的一部分。在产业园区内便于构建和实现闭环式的绿色生态生产经营体系。具体来说,每个现代产业园区计划按照每1万户(或1 333.33公顷耕地)设立一处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站。这些处理站内配备沼气池、沼液池、秸秆仓库、粉碎车间、发酵车间、加工车间、仓库等设施,并配有消防和环保等配套设施。处理站年处理农业废弃物可达5万吨(其中厕改粪污2万吨、禽畜粪污1万吨、农作物秸秆2万吨),年产有机肥2万吨、沼液肥2万吨。该产业园将农业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户厕粪污进行专业化收集,并送往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站进行处理。进入处理站的混合物经过固液分离,分离出固体物和液体物。液体物经过厌氧发酵成沼液肥流向平原农区基本农田的三合一渠道线路内,供智能化灌溉机器人汲取。在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基地,产生的废弃物再次经过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系统,从而在每个现代产业园区内实现绿色生态闭环生产经营。在处理站内,固体物经过好氧发酵成有机肥,有机肥再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流向每个现代产业园所需区域。每个现代产业园区的生产生活废弃物转化成为有机肥,有机肥滋养的安全高品质绿色农产品一部分成为产业园区人口的食物来源,另一部分作为商品供应市场,这就是睢县生态振兴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启示与建议

(一)主要启示

村落要在乡村振兴中发展为美丽、富裕、文明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就需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科学物质变换所必需的条件。每个村落都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以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组织生产生活,振兴生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平原农区的生态振兴,尤其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尽管睢县的生态机制构想十分严谨,并且具有可行性,技术支持也十分充分。但是在具体推进中,仍然遇到许多问题,推进比较缓慢,比如各主体联合过程中的利益机制问题、经营场所的政策限制问题、资金人才不足问题等。对于每个村落来说,乡村振兴的5个方面,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是“一体五面”的完整系统,缺了哪一个方面都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机制更需要具有系统观、整体观。乡村生态振兴,意味着每个村落都应该发展成为一个山水林田湖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每个村落都能够拥有适当数量与类别的产业支撑,种、养、护、加工、服务等互为支持,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多业态物质循环利用系统的形成。平原农区尤其需要重视对每个村落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专业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提升农产品的地域品牌影响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人居环境美化。

(二)平原农区生态振兴路径优化的策略

尽管中国目前已经实施过诸如退耕还林补偿、草畜平衡补偿、秸秆还田补贴、农膜回收补贴、畜牧场污水处理补贴等有利于农业生态转型的经济措施,但建立普惠、系统、稳定的生态补偿制度仍然是今后努力的目标。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绝不能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乡村振兴中,平原农区每个村落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科学的物质变换,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家一户各自为政、乡村产业互不关联的条件下,平原农区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受到一定局限。优化平原农区的生态振兴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乡村规划工作。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尤其要科学设计多业态环境下,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堆积、收储、处理、利用等所需要的条件。例如,在睢县的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中,需要对农户厕所形态进行规划;需要在耕地里规划出集排水渠、灌溉渠、水肥供给渠为一体的三合一渠道线路;需要规划出废弃物处理利用系统所在区位;需要规划出农、林、牧、水产、养殖等多业态经营所需要的场所布局;需要规划出利于实现科学物质变换、具有生态自循环功能的村庄形态。我国有一些坚持走集体道路的村镇,能够较好地做好生态保护,例如河北周家庄乡、河南刘庄乡为了使土地保持良好肥力,特意发展了一定规模的畜牧养殖业,用牲畜粪污作为主要肥料。

二是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管理职能。消解化学农业造成的生态问题需要推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农业农村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利用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村集体力量,才能够使乡村规划的功能模块逐步得到实现。例如,睢县在修建三合一线路过程中,涉及不同农户的耕地占用问题,只有通过一定方式使全部耕地由集体统一管理,才能使这些三合一渠道线路建成并发挥作用。此外,农业农村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的后期使用、维护、管理、维修等,都需要依靠村集体的力量。为了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相关部门都在致力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许多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都需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乡镇层面的组织协调作用。随着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部分生产经营业务范围覆盖了多个村庄,涉及不同村庄之间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处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乡镇层面的组织协调作用。睢县为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把各行政村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到一个乡镇产业联合社中;各乡镇又发展了1~2个现代产业园。乡镇产业联合社及现代产业园中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处理及利用都需要乡镇层面的工作机构负责。河北省的周家庄乡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流动性脱产干部与本乡不脱产的干部之间相互配合,较好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使整个乡镇的道路、田地、住宅、水源、垃圾处理利用等工作得到具有较高科学性的统筹安排。

四是充分发挥县级层面的统筹布局职能。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美丽风景与美丽经济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孪生性。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有各种类型的现代农业企业及金融服务机构等入驻县、乡、村,这需要充分地发挥县级层面的统筹布局职能。例如,睢县已经入驻的主要现代农业企业有:粮种繁育企业、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企业、水肥一体化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资经营企业、农机服务企业等。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覆盖全县范围,需要在县域层面统筹这些企业的布局及与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企业的业务联系。县级层面需要更加重视对每个村落生态综合良性循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并重视对各类人员相关知识素养的培训工作。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县域层面的统筹布局能够根据生态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构建各生产经营主体之间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平衡好生态振兴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3.

[2]曹俐,张敏,雷岁江,等.基于双效应评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标准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2(5):10.

[3]李华胤,王燕.“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合作治理的机制与逻辑[J].现代经济探讨,2023(3):119.

[4]张灿强,付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乡村生态振兴目标设定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0(12):42.

[5]熊凤水,童政杰.农民缺场与在场:资本下乡的多重博弈与治理:基于S村的经验材料[J].天府新论,2022(5):123-132.

[6]张林兵.平原农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以周口市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2(3):15-19.

[7]骆世明.生态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2(4):1-9.

[8]庄贵阳,王思博.“双碳”目标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要求与路径[J].生态经济,2023(1):31-35.

[9]谷中原.生态农业的发展分歧及其消解机制[J].湖湘论坛,2023(2):87-101.

[10]刘明国.周家庄:中国农村奇迹[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123-125.

[11]刘西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建设[J].江海学刊,2023(2):93-100.

[12]白暴力,程艳敏,白瑞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及其实践指引: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7):26-36.

[责任编辑:朱松琳]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好生活向度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与路径研究”(21BKS121);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研究”(232400411126);河南省兴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党建文化比较研究”(2022XWH087)

作者简介:杨红朝(1969—),男,河南平顶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

通信作者:赵意焕(1971—),女,河南鲁山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