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万物繁茂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夏天日光本来就长,加上烈日炎炎,上蒸下烤,人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夏天就显得特别长和难熬,所以有酷夏、长夏或苦夏的说法。酷暑难耐的夏天,现代人以空调、冰箱、冷饮“续命”,而没有高科技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度夏的呢?
冬要暖,夏要凉。要想夏天好过,轻薄透气的衣物必不可少。丝绸是中国人的发明。蚕丝因富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爽滑、轻柔、透气,被誉为“纤维皇后”,是夏服的优质原料。在古代,是天子王侯、达官显贵的专属衣料。
丝织工艺中也蕴含着古人应对酷暑的“神奇密码”。古代丝织品种类繁多。纱、縠(hu)和罗等最为轻盈薄透,是古人常用的夏衣原料。所谓“轻者为纱,皱者为縠”,纱和縠,都是经纬组织稀疏的织物。只不过縠是经线加捻后与纬线交织而成,有特殊的褶皱效果。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过一件素纱单衣。纱衣轻透如蝉翼,不算领缘和袖口仅有20多克。罗是跟纱一样是组织稀疏的织物,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绞经后和纬线交织而成,组织更加匀称且不易变形。古代诗词中描写纱罗和妙龄女子的诗句颇多。“唐袂飘飘,绮罗纤缕见肌肤”“薄罗衫子透肌肤”“荷气吹凉到枕边,薄纱如雾又如烟”,可见轻透唯美,如雾如烟的纱罗是古代女子颇为青睐的夏季单品。
丝绸虽好,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的。元代棉花广泛普及之前,寻常百姓的衣料以葛麻布为主。尽管葛麻出身“寒微”,却有着天然的防暑性能。事实上,葛麻并不是廉价和低档的代名词。优质的葛麻原料,经由高超的纺织工艺可以生产出媲美丝绸的高档织物。高端葛麻织物曾是历史上用来上贡的地方名产,也是历代贵族的夏衣原料。历史上有皇家端午日赐葛衣的传统。唐代杜甫在某个端午日得到唐玄宗赏赐的一件葛衣,荣幸之余还作《端午日赐衣》一诗。
苎麻,是麻纤维中的佼佼者。苎麻纤维天然的透气性,使它不仅成为普通民众的夏服原料,也深受上流阶层的钟爱。上好的苎麻织物“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历史上也是知名的贡物。元明时期,更加经济实惠、松软吸湿的棉布迅速取代了葛麻。葛麻织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至明清时期,高档葛麻织物仍然是天子王侯的心头好。
古人的穿衣智慧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五代《清异录》中记载,有织工织出“夏月衣之,轻凉适体”的蕉布,亦称蕉纱,是将芭蕉的茎丝和蚕丝捻成长丝后织成的轻纱,用两种材料合成,既取蕉丝的清凉,又取蚕丝的韧滑。难怪白居易诗中有“蕉纱暑服轻”的描述。这种合成纱还有一个清凉诗意的名字:醒骨纱。
酷暑之下,即使是轻薄的纱罗,也难抵酷暑。衣物的轻薄难掩酷热,更让人尴尬的是汗湿后丝衣贴身的不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还用清凉的竹子做成了“竹衣”,俗称隔汗衣、凉衣、竹衫儿等。是取单枝竹上直径仅0.1厘米的竹梢部分,将其截成数万个长0.6~1厘米的细小竹管珠后编缀而成。竹衣可以单穿,也可以穿在绸衣里。既避免了绸衣因汗湿贴身的不雅,也能在夏日里保持仪态端庄。
古人还有几大纳凉法宝,那就是凉席、凉枕、扇子和“竹夫人”。凉席是中国古代出现很早的消夏物品。早期的席子充当了椅凳和卧具的作用。竹子或草类纤维编制的席子因其良好的散热性、导热性,成为古人夏天必不可少的纳凉之物,所以也叫凉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暑夏辗转难眠的问题。
为了在炎炎夏日也能有一个好的睡眠,古人还在枕头上大做文章。他们用玉石、瓷土和石头等清凉沁肤的材质做成玉枕、瓷枕和石枕。邯郸市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北宋的诗文枕,上提“欲作高堂梦,须凭妙枕欹”,一语道尽妙枕与睡眠的关系。
古人在枕头上所做的文章不仅于此。他们还用不同药性的中草药填充枕芯,制作成药枕。如用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菊花,清热醒神、镇静安眠的决明子,祛风除湿、和胃化浊的蚕砂等填充枕头,以达到清心消暑、明目安神的作用。宋代诗人陆游偏爱菊花,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
扇子是古人消暑纳凉必不可少的配置。扇,最早是一种象征等级和特权的仪仗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引风的消暑工具。扇子通过扇动空气,引风而动,给体表带来习习凉意,能直接快速地减缓夏天的闷热感。因此,扇子在古代也有个雅称,叫作“凉友”。宋代陶谷的《清异录·器具》里有一句“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扇子在古代,不仅是消暑纳凉的工具,是文人学士的“怀袖雅物”,也是保持社交距离的障目之物。
古代民间还有一件夏日取凉的用具,名曰“竹夫人”,是用竹篾编成中空的圆筒状的竹制品。其用法没有一定之规,可抱之,可搭脚,可夹膝。所以也叫“竹夹膝”。唐代诗人陆龟蒙作有“截得筼筜(yun dang)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讲的就是它。
在没有冰箱冰柜的时代,古人也是懂冰镇之法的。根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有专门掌管制冰藏冰的官职,称“凌人”。《诗经·豳风·七月》中也记载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指在冬月开始凿冰,凿取的冰要放在凌阴,也叫凌室。在陕西凤翔秦都宫殿就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凌阴遗址。此外,古代还有冰室、冰井等用于冰镇和冷藏的建筑及设备。
古代没有电冰箱,但有夏天盛放冰块和冰镇蔬果的容器——冰鉴,一般为木质或青铜所制,冰鉴上方有孔,还兼具给室内降温的功能。在没有高科技的古代,夏天的冰块价格不菲,堪比金玉。所以有“长安冰块,至夏则价等金璧”的说法。因为极其珍贵,所以朝廷有在夏天给臣子赐冰的惯例。虽然有条件制冰和储冰的都是贵族,但寻常百姓也有自己的办法制冷。例如将夏天的蔬果浸泡在冰冷的井水和河流中,吃起来便更加清凉,“浮瓜沉李”一词就源于此。
冷饮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古人也有很多夏日饮品。《周礼》中就记载了专事天子所用饮料的职官,叫作“浆人”,明确记载天子冬饮六浆、夏饮六清。所谓“六清”即水、浆、醴、凉、医、酏,都是适合夏天喝的低温饮品。隋唐时,有用果品或草药熬制成的“饮子”。《大业杂记》中记载的“扶芳叶为青饮,楥禊根为赤饮,酪浆为白饮,乌梅浆为玄饮,江桂为黄饮”,是一种“五色饮”。唐代壁画甚至出现过一种叫“酥山”的冷饮,很像今天的冰淇淋。《清明上河图》中也能看到很多贩卖冷饮的街边小店。
俗话有“夏饮茶,消溽暑”“历尽尘埃三伏天,方知饮茶最清凉”。炎炎夏日里,烹茶品茗,以热制热,是中国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消暑智慧。作为当之无愧的国民饮品,茶不仅是解渴的饮料,也是夏日里消暑解困、涤烦醒脑的一剂良药。唐代诗人卢仝,因懂茶爱茶被誉为“茶仙”,其代表作《七碗茶歌》在茶界可是赫赫有名:“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寥寥几句,将茶的功效写得如此清新脱俗,读之如饮七碗茶般通透。这也难怪自古文人墨客会赋予茶嘉木、涤烦子、瑞草、清友等雅称。
按节气时令饮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秉承的养生法则。夏天当季的食物最能补益暑热造成的虚耗,也能将暑夏对人的伤害降到最低。夏至时分,北方有食新麦、长精神的风俗。南方则有吃乌米饭的习俗。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夏至喝夏至汤不仅可以固护阳气,还可以预防冬季病发。而中医五行理论中,夏天对应心,味道对应苦。因而有夏天食苦养心的说法。多食莲子、苦瓜等,即是养心。中医认为“汗血同源”,夏天流汗过多则伤心且伤阴,所以要少食辛温发散的食物,以免过度出汗。还可以遵循酸甘以养阴的原则,多食酸甘。比如酸酸甜甜的乌梅汤可以补阴,多食鸭肉鸭蛋,也可以起到滋阴平阳的作用。另外,夏天天地阳气达到极盛。但对人来说,阳气浮于外,体内则一片虚寒,所以固护阳气,不贪食寒凉也是夏季养生的一大准则。
古人为避暑可谓煞费苦心,甚至想到给居住环境降温。寻常百姓可以享受穿堂而过的凉风,而实力雄厚的天子王侯则会在建筑上下功夫。汉代未央宫专为天子建有夏天住的清凉殿。《三辅黄图》中就有“清凉殿,夏居之则清凉也,亦曰延清室”的记载。相传汉武帝的宠臣董偃就常卧延清室,睡在石床上,还用晶莹透明的玉盘盛冰块纳凉。汉有清凉殿,唐有含凉殿。大明宫含凉殿依水而建,夏天十分凉爽。让人称奇的是殿中还安装有制冷设备。《唐语林》中记载:“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说的就是此设备。以水激荡扇轮,产生的风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到屋顶,任其沿檐而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阵阵凉意。
唐代园林建筑中还出现了一种自带降温祛暑设备的“自雨亭”。是将雨水或泉水蓄积在亭子顶部,天热时将机关打开,蓄积之水自亭顶如雨般降落,亭内之人可享习习凉意,亭外之人亦得观赏之乐。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述了一种“空调井”:“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即在室内挖深井,用凿孔的盖子盖上,夏天井中冷气通过盖上的孔洞给室内降温,井里还可储存果蔬,有保鲜和冷藏的作用。寻常百姓家也会储冰夏用,“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天子王侯有专门的清凉宫殿、避暑山庄,文人墨客、僧侣道士也会择一处山居,选一处凉亭,或泛舟清波间,或登高踏野,约三两知己好友,闲坐吟诗作画、品茗斗茶,亲近自然,让心境远离尘世,享受高品质的消暑纳凉之法。也可以像李太白般“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而于寻常百姓,盛夏时节正是夏忙的时候,终日劳作辛苦后,浮瓜沉李,蒲扇草席,便是最惬意的时光。
除了想尽一切办法应对夏天溽暑,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也发挥着作用。中医经典论著《黄帝内经》中“精神内守,邪不可干”,指的是抵御邪气入侵的守则。这条守则同样适用于夏天:静心守神,才能防范暑邪侵入。说朴素一点,就是“心静自然凉”,是超越物质的应对酷暑之道。
炎炎夏日,溽暑苦长。无论是在衣食住行上别具匠心,还是闲居山水,追求心静身宁的超脱境界,古人的消暑之道可谓五花八门。夏有夏的严酷,夏有夏的乐趣,古人也说“但惜夏日长”。珍惜万物繁华的季节,因为繁华之后就是秋意渐浓之时。
[责任编辑:樊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