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2024-08-22 00:00:00吴爽刘磊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8期

摘 要: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好农商融合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应时应势应需之举。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教育理念有偏差、深度不够、激励机制欠缺、实践路径不明确等客观挑战,需从统筹谋划、资源融合、专师引领、实践落地等角度进行探索,建设有格局、有内涵、有保障、有方法的课程思政,收到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既需紧贴农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前沿,也需树立“大思政、大教育、大农业”理念,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课程思政能够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定的思想支撑,培育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力量。目前,涉农高校在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研究方向多集中在宏观的理论阐述,具体到相应课程的微观分析相对较少。本文调研信阳农林学院的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现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探讨在服务“三农”背景下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以期推动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挑战

为了探究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本研究对信阳农林学院的3个农商融合课程进行了专项调研。对8名讲授过环境资源会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生物资产会计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同时对大二及以上年级学生发放了“农商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总计收回261份有效问卷。表1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在农商融合课程中优化课程思政模式对学习质量的提升极为重要,但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对农商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的满意度不高。梳理专项调研结果反馈和收集其他高校实践结果,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存在诸多挑战。

(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随着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农村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涉农高校纷纷开设农商融合课程。其中有部分涉农高校盲目跟风,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和定位研究。如果涉农高校不能真正理解农商融合课程的核心理念,而是将其视作一种呼应政策和回应市场需求的手段,那么课程设置可能会缺少对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农业产业链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导致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时效性大打折扣,甚至部分课程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

(二)聚焦“三农”的课程思政缺少深度

对信阳农林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农商融合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管理思维的建立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但对农业精神的理解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感触并不深。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农商融合课程时,虽会涉及“三农”领域的基本政策和时事热点,但是较少有对农村问题的深度剖析和思考。如果农商融合课程思政不能真正贴近“三农”实际问题,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就会导致学生对农村经济、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社会发展等核心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不足,难以真正为农村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在国家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的基础上,“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着力推动现代农业设施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建设。部分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没有与时俱进,未能充分考虑“三农”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

(三)课程思政教学激励机制欠缺

农商融合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与授课教师教学动力正相关。在对“教师认为在当前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难点”进行教师访谈时,75%的教师认为难点在于“虽然重视课程思政,但短期难以提高”。农商融合课程思政需要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备课,沉淀思政教学内容。涉农高校中的奖惩机制和职称评定文件多注重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绩效激励却很少,也会导致农商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创新意识。

(四)实践路径设计有缺陷

目前涉农高校实施农商融合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是第一课堂,授课方式多是常规的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虽然在农商融合课程中设置了课内实验,但课内实验延展度往往不够,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整体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农业运行或公司发展的真实环境,忽略了学生创新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外实践基地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评价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农商融合课程中显示出设计缺陷。部分高校缺乏农业、商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机构和相关资源的支持,课堂所学的知识难以落地应用,课程学习中所领悟的职业精神难以落实在行动中。部分实践基地存在重开发、轻建设的状况,有些实训基地虽然与高校已签合同,却很少给学生安排实践岗位,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甚微。

二、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在服务“三农”背景下,涉农高校发展农商融合课程不是对多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遵循国家政策方针、合乎逻辑的科学探索(见图1)。农商融合课程思政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难以一蹴而就,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对于实现“三农”人才的培养目标、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一)统筹谋划,着力建设有格局的课程思政

涉农高校开展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战略共识,坚定走融合发展之路。在开设课程前,高校可成立跨学院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农商融合课程的规划、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需要对区域经济形势和市场人才需求审慎研判,结合专家意见、学校特色和学生志趣,开设一门至多门特色农商融合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统筹资源分配,跟踪课程建设情况,推动跨学院、跨专业的课程融合发展。在学年课程结束后,领导小组仍需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各项材料,力求打造出辐射范围广、应用价值高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发挥综合育人效应。

考虑到一些涉农高校受到区域地理位置限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农商融合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团队需要通过思想大讨论明确课程思政的发展格局,既要把握数字经济背景下商业运营方式的飞速变革,也要将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未来农业等新行业趋势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全方位打造“新商科”与“新农科”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提升课程思政精准度。课程建设团队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段学情,制定中长期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确保课程内容与农商融合领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二)资源融合,着力建设有内涵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任务是充分挖掘和应用思政元素,这是提升课程思政内涵的关键。教师在讲解农商融合课程时,应该将本行业领军人物、乡村振兴先进事例等农业特色思政元素适时融入课程教学中,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农村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学习生物资产会计这门课时,用现代人工珍珠养殖创始人的创业事迹,激励学生弘扬水产养殖行业前辈勇于探索、不怕困难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考虑到教师个人知识储备和经验能力的差异,应尽快建立系统的思政案例库。比如,围绕“农耕文化”这一要点,下设农耕文化中的劳动伦理、数字化社会与农耕社会的对比等多个主题案例。为方便教师查阅和更新,可将思政案例库放在云平台共享,并依据课程章节、思政主题进行编码。

(三)专师引领,着力建设有保障的课程思政

授课教师的教学动力直接影响农商融合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可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内驱力。一是在职称评定、课时绩效分配方案中纳入课程思政效果考核。农商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要从同行评议、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等多方面进行考量,给予教师正向激励。二是用学术科研活动激励教师。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的申请和获批、学术会议的参与等都是提升教师学术知名度的途径。学校可以设立具体的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农商融合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推动学科融合和思想碰撞。三是用薪酬物质奖励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涉农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要以精神激励加物质奖励的形式奖励在农商融合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优秀的教师,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实践落地,着力建设有方法的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涉农高校需加强课外实践基地建设,与乡村社会组织、商业企业等加强合作,给学生提供在真实的农业和商业环境中学习和操作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将学生分配到周边农产品生产公司实习,让学生策划农产品营销方案并投入市场运营。在课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融入农商融合课程的思政目标,让实践基地成为学生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互动互补,着力提升农商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服务“三农”背景下,农业和商业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培养能够熟练运用商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农业科学基础知识的复合人才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服务“三农”背景下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成立跨学院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进行顶层设计、共建共享思政案例库、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定期培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强化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为涉农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凤翠,邬志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4):265-270.

[2]陆维研,覃梦妮,唐红祥.基于“新农科+新财经”的农林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对外经贸,2024(1):96-98+151.

[3]张立恒,吴爽,刘杰栋.新时代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一体化的实践路径研究[J].商业会计,2023(7):115-119.

[4]周梅,张登银,李养群,等.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2020,19(11):262-267.

[5]董楠.全课程育人背景下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1):81-85.

[6]黄树新,黄慧.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实践+服务”三基地建设方法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4):117-120.

[责任编辑:樊 霞]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24-ZDJH-339);信阳农林学院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项目(KCSZJXTDLX-202316);信阳农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XJGGJ25)

作者简介:吴 爽(1995—),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学。

通信作者:刘 磊(1988—),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