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农村培养现代化产业人才的重任,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产业要振兴、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必经之路。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矛盾日益凸显,传统思想束缚仍然存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限、办学方向与社会需求错位、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这些因素使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果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解决人口因素问题、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创新培养模式是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党的十九大从中国农村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立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要决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更是直接影响共同富裕奋斗目标是否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和增加农业实用型人才供给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人口思想认识、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丰富乡村产业经济多元发展。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因此,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是赋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人口因素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达2.64亿。在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导致老龄化现象更加严重。农村老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劳动能力减弱,还延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村人口流失导致“空心化”现象越发明显。尤其是拥有资金、技术且能支撑乡村发展的农村精英和青壮年人员的流出,导致乡村本土治理人才短缺、治理手段落后,村级管理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更是步履维艰,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力量。
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意识不强。现阶段,各层次涉农职业院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普通生源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多是出于满足提升学历的需求,而较少考虑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对涉农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同地区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程度存在差异,且与城市相比,农村条件相对落后、环境相对封闭。如今,耕种土地现代化程度有所提升,但大部分农村仍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不了解或者没有经济能力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学习中,因此造成了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低、农业劳动者参加教育培训比例低等现象。
(二)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因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相比,农村职业教育仍存在竞争力不足、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第一,有限的办学条件导致乡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缓慢。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少。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高,农村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单一,经费利用率也有待提升。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培训内容偏离市场需求,农村人口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数量、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长期缺乏,教育思想落后,现有的师资很难为乡村振兴培养合格人才。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偏离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是农村职业教育不受重视,涉农专业是非热门专业。职业教育毕业生出路窄、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滞后,发展定位偏离实际,办学思路陈旧,学生培养目标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农村职业教育横向、纵向贯通机制缺失,专业设置有待创新。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新生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渴望得到新技术、新产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和落后,很难适应新农村发展。
第三,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难度大。农村地区人口素质仍需提高。人口素质包含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目前,农村初中文化人口是主体,高中及以上文化人口占比较低。思想观念普遍保守落后,小农意识强,竞争意识弱。
二、农村职业教育赋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村职业教育目标是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最终达到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助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着力解决乡村人口因素问题
转变青年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青年认知观念,吸引青年积极返乡就业、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缓解农村人口外流问题。政府层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如广告牌、宣传栏等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数字传播渠道如抖音、快手、小红书和微博等平台传播乡村振兴、科教兴农、农村职业教育等相关信息,树立更多的董宇辉、东北雨姐等充满社会正能量的乡村推介官典型,营造浓厚的助农氛围,向民众展示农村新机遇。农村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特质,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探索多方面的合作,并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刷新群众对农村职教的认知。对于有资金、技术或社会资源的本土返乡创业人员,可以采取半工半读、在线培训等方式,吸引优秀本土人才回流。
明确培训对象,分类开展培训。部分年龄稍大的中老年农民,培训活动采用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普及农业科技文化为辅的形式。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政策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重点难点整合为简单、易学的教学资源,现场培训或入户指导,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青壮年和初高中学历农民,要以农业项目为依托,进行专业化的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等培训,结业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以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当地农村生源为重要人才基础,将当地留守的青壮年农民和返乡大学生创业者培育成“新农人”“新能人”,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
(二)全面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创新培养模式
新时期,应该坚持把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作为农村经济建设人才培育的着力点。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强技能、提素质、促发展”为主题,明确目标任务,在资金投入、专业、师资、生源、平台五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第一,拓宽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渠道。建议国家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缩小职业教育同其他教育类型的资金投入差距。地方政府要带好头,强化顶层设计,汇聚社会资本、涉农企业等力量,结合地方实际,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有效投资;鼓励本地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涉农职业院校积极主动与本地涉农企业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激发涉农企业的财政支持潜能。
第二,设置与农业产业新业态相适应的涉农专业。农村职业教育是为农村产业培养“懂技术、会经营、通管理”的“三农”人才队伍。要科学设置涉农专业,使专业建设融入地方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职业教育要为新业态、新产业链的发展服务并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涉农专业对接乡村产业布局的精准度。
第三,培养与现代农业产业相匹配的涉农师资。要加强涉农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和专业契合度,降低平均年龄,培育“浓乡型”教师。大胆创新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人才选拔机制。畅通教师培养渠道,公费定向培养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精准选拔,定向就业,保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采取措施,提高涉农教师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
第四,构建农村生源结构体系。重点抓好三类农村学生:一是乡村本土人才,这类人才数量庞大,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二是农村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如农业农村技术技能人才、乡村产业经营人才、返乡创业人员,这一群体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了解市场需求,勤学善思,他们的回归将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农村地区移动。三是乡村服务管理人员,包括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等,是保证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有效治理的生力军。
第五,建设产教融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平台。以农业产业人才培育为起点,全面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新方式。职业院校有教学优势,政府有创业孵化园,涉农企业有实践基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政府、涉农企业等广泛社会资源,在政策、教学、实践等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多部门长效合作机制,打造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满足农民学习需求,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第六,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如导师制、现场教学模式等。导师制是指地方政府可以从新型职业农民中遴选出一批在专业技术、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先进代表为导师,指导、带领大家学技术、学管理,实现“培训一人,富裕一群”的目标。
农村职业教育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通过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人口素质,为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是新时代赋予农村职业教育的新使命。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将农村职业教育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挖掘农村职业教育的赋能效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燕连福,李晓利.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理论贡献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5):1-12.
[2]寿伟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5):98-102.
[3]赵宝国.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对策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2):56-58.
[4]孔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20,4(5):41-45.
[5]莫佳,马泽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0):284-286.
[6]杜熙.农村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口素质:基于困境与策略的探讨[J].理论月刊,2018(2):154-160.
[7]蔡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定位[J].南方农机,2023,54(12):119-121.
[8]瞿晓理.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阐释:逻辑、价值与进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0):61-66.
[9]俞林,周桂瑾,崔景贵,等.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办学定位与实践路径[J].成人教育,2023,43(8):73-78.
[责任编辑:樊 霞]
基金项目: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JKH20231016SK);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教科研课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研究”(JGJX24C221);2023年度中国成人教育学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一般项目“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策略研究”(2023-864Y)
作者简介:赵宝国(1987—),男,吉林辽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高祥禄(1984—),男,山东新泰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