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文旅产业作为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产业新模式,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个案,分析其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基础条件,包括拥有特色农业、优美生态、人文底蕴等资源基础,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发现,当前蚌埠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链、配套服务、专业人才、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需有效整合乡村文旅资源,积极创新乡村文旅业态,加快完善乡村文旅配套,稳步推进文旅领域“双招双引”,增加农文旅融合的深度、广度、温度和强度。
关键词:乡村全面振兴;农文旅;产业;融合;蚌埠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3月,《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了“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的发展目标。可见,立足本地乡村的文化旅游资源,探索独具地方特色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可更好地满足城市人日益增长的对田园风光、生态休闲和留住“乡愁”的需求,将种植养殖等农村基础产业向田园采摘、休闲观光、民俗文化等产业延伸,延长了乡村产业链条,使得乡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在乡村发展文旅产业,可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有利于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提升乡村整体风貌,促进农村宜居宜业
在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电网、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由此才能具备吸引游客的基本条件。同时,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又可进一步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和美乡村的建设和维护中,进一步促进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
(三)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一方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可推动农家乐、民宿、休闲采摘等服务业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将文化与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及利用,有利于提升对乡村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农民不仅在物质上增收,而且在精神上富足。
二、蚌埠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曾以“火车拉来的城市”闻名于世,千里淮河贯穿其间,蚌埠港也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2023年“五一”期间,在影视剧《长月烬明》的带动下,蚌埠市一跃成为火爆全国的“网红”旅游城市,文旅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发展乡村文旅产业,蚌埠市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政策支持。
(一)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基础
第一,依托特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蚌埠市沃野平畴、土肥水美,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以特色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如围绕石榴打造石榴种植—石榴酒(汁)—石榴文创—石榴护肤品—石榴采摘—生态观光(民宿)等全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
第二,依托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产品。近年来,蚌埠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50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5.6%,其中省级中心村308个。优良的乡村生态环境和不断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也进一步吸引了游客到乡村度假观光,使得部分乡村成为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打卡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第三,依托人文底蕴,活化文化资源。蚌埠市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不仅有双墩文化遗址、垓下古战场遗址等璀璨的古代文明积淀,也有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淮海战役周口阻击战旧址等红色基因传承,还有花鼓灯、五河民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传至今。近年来,蚌埠市依托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将乡村特色传统文化产品化、创意化,不断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竞争力。
(二)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蚌埠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构建功能多元、业态多样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先后制定出台《蚌埠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高品质文旅强市的实施意见》,以政策赋能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立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做好统筹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服务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整体策划、包装推广,并编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点线结合、连点成串、连线成片,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
三、蚌埠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待延伸,农文旅融合层次不高
乡村文旅产业链条可延伸到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等多个环节,但当前蚌埠市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仍停留在果蔬采摘、田园观光上,或是将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业态进行简单的“叠加”,农文旅融合中的文化内涵和优势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如蚌埠市固镇县濠城镇垓下村为垓下古战场遗址所在地,近年来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挖掘,以打造“人文游+休闲游”开放式综合性景区,但当前垓下景区的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丰富,文旅产业链需进一步延伸。如在“吃”的方面,食物制作不够精致,缺少本地特色美食供应,难以让游客流连忘返;“住”的方面,承载能力有限,缺少大型优质酒店,本地现有的酒店不能满足游览高峰期的住宿需求,部分民宿存在房间设施缺乏特色、卫生状况不佳等问题,影响了游客的二次消费;“购”的方面,缺乏有文化承载的创意纪念品,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影响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配套设施滞后,农文旅融合服务不优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作为支撑,但当前蚌埠市乡村旅游景点的软硬件服务仍有待完善。如停车场、公共厕所、电子地图、电子导游等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规模较小的乡村旅游产业一般缺少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载体,且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缺少文化要素的融入,文旅融合的特色不突出。在公共服务方面,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如部分乡村在游客流量较多时无法科学地分流车辆及游客,让游客的体验感大打折扣;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的投诉反馈服务机制尚未成熟,难以获得游客的真实评价。
(三)专业人才匮乏,农文旅融合创新不足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但当前蚌埠市能够兼具文化、乡村治理、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制约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前期的环境整治、盘活闲置用地、土地综合整治等环节,乡镇或村干部一般可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如何整合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则对一些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部分乡村引进的旅游专业人才或运营团队由于对本地的特色文化、历史文化理解不够深入或对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是将城市旅游开发的经验照搬至乡村,导致乡村旅游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难以得到有效开发,文旅产品出现同质化。另外,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涌现沉浸式体验AR和VR技术、全息影像、云上展播等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有懂技术、懂“三农”、懂文化、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但目前蚌埠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这样的人才却寥寥无几。
(四)招商项目较少,农文旅融合动力不强
要推动蚌埠市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应引进一批高质量农文旅项目,构建产业价值链,但目前蚌埠市的招商引资项目主要以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等产业集群为主,在农文旅融合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相对较少。当前,蚌埠市高成长性的文旅企业偏少,市场主体不强,已有的文旅项目部分存在落地难、推进慢、影响力较小、带动发展有限等情况。如蚌埠市禹会区的杜郢、涂山、下洪三个村作为环涂山民宿项目的核心区,近年来民宿产业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带动了环涂山区域文旅产业发展,但与江浙等发达地区相比,环涂山民宿产业多为本地村民利用自家房屋改建而成,社会资本投入相对有限,面临规模较小、服务不优、缺乏特色、吸引力有限等困境。当前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文旅项目入驻环涂山风景区,对周边的民宿产业进行整合改造提升,进一步带动附近乡村的文旅产业发展。
四、蚌埠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有效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增加农文旅融合深度
应全面梳理出本地乡村的特色文旅资源,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态、历史、民俗、美食等文化内涵和记忆符号,使得农文旅融合更有深度。第一,应将蚌埠全市乡村的文旅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不同的文化依托类型分类经营,避免同质化,并将梳理出的文旅资源点线结合、连点成串、连线成片,编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业全面发展。第二,应推进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开发利用,运用置换、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乡村闲置的土地、农房等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民宿等产业。将乡村的传统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美食文化等进行挖掘提炼,再用符合当下大众口味的创意表达出来,更好地将乡村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积极创新乡村文旅业态,拓展农文旅融合广度
第一,要因地制宜延伸产业链条。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进行全面延伸,提升游客体验,刺激游客二次消费。如将乡村文化资源融入到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打造有该乡村特色的文创挂件、印有特色标识的文具、雪糕等纪念品和特色食品等,且这些商品要采用特许销售形式,确保在该景点以外地区无法购买到。在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的游客集散中心设立特色销售专区,销售本n8Me10i5L8Qy0lXMcNy12A==景区的文创旅游纪念品,并鼓励农民就地就近销售本村的特色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既能延伸产业链,又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第二,要以跨行业思维打造农文旅新业态。以市场为导向,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开发更多的农文旅融合业态,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培育农文旅产业“一村一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同时,还可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探索开发“农文旅+科技”产品,如可参考云南丽江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外立面铺上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的碲化镉光伏玻璃,打造五彩斑斓的外观,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的实践经验,将蚌埠自主研发的光伏玻璃产品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民宿或乡村建设中、将蚌埠自主生产的聚乳酸餐具应用到景区的餐饮服务中,让游客深刻地领略到蚌埠作为“创新之城 材料之都”的科技魅力。
(三)加快完善乡村文旅配套,提升农文旅融合温度
考究淄博、哈尔滨等近年来因文旅产业一度“火出圈”的城市案例,其共同特征除了网络流量的偶然发酵外,还在于尊重游客需求和体验,为消费者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在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等硬件水平和服务软实力,已成为契合当前文旅消费市场的必然逻辑。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依据各乡村现有资源,与乡村建设行动相结合,加大对农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和补贴力度,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停车场、厕所、医疗急救等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民宿的硬件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打造能提供创意设计主题客房、特色餐饮、健康养老等功能的精品民宿,增强蚌埠市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其次,要提升农文旅服务的精准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高水平旅游业,要抓硬件,更要抓软件,特别要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精细化管理,以优质服务赢得旅客的笑脸和称赞,赢得持久的人气和效益。”当前应推动蚌埠市乡村文旅配套服务的提档升级,提升服务行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建立健全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部分游客出现不满意的旅游体验,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到快速反应、诚恳整改,以实际行动赢得游客好评,创建有蚌埠特色、皖北风貌的乡村文旅特色服务品牌。同时,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提升旅游重点乡镇、村的景区智能化水平,围绕游客的各项需求打造数字化农文旅服务平台,提升游客在蚌埠乡村旅游的舒适性和满意度。最后,要整合相关部门、市场和个人等多方面资源,积极把握旅游市场新趋势,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创新型的“良心”旅游产品;普通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及景区的环境整治行动;全市民众树立“以客为先、以客为友”的意识,全民参与展现蚌埠的人文魅力。
(四)稳步推进文旅领域“双招双引”,增加农文旅融合强度
第一,要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打造独具蚌埠特色的农文旅项目。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篇布局。蚌埠市的农文旅产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当前应将全市乡村文旅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将全市的农文旅资源“串点成线”,谋划“产业链招商”。二要创新招商工作方式,转变招商思路。通过打造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文旅配套,展现蚌埠乡村旅游的人文氛围,让企业看到蚌埠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前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的文旅企业对接联络,完善招商引资跟踪服务机制,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跟进联系解决,引进一批农文旅产业特色项目,将优质的文旅资源转变成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带动经济发展的文旅产业。
第二,培养与引入相结合,构建高素质农文旅人才队伍。一是充分发挥乡贤、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等基层文化人才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各乡村的“老物件”、民间手工艺等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并与乡村现有的产业基础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确立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主题。二是切实加强文旅行业相关人才的培训。强化对县、乡镇和村相关人员的农文旅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增强其在乡村产业发展、文旅招商、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对乡村文旅企业管理人员、餐饮及民宿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三是创新文旅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充分用活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的文旅管理、乡村规划人才;组织文旅企业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文旅产业专业人才,打破行业、学科壁垒,推动农业、旅游管理、传统文化、乡村规划等多学科融合,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文旅专业人才,提升蚌埠市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结合全域旅游、数字经济等新形势新要求,充分挖掘乡村文旅资源,加强项目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多元化农文旅产品和业态,全面提升农文旅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更多农民吃上“旅游饭”,营造山、水、人、村和谐相融的和美乡村旅游新画卷。
参考文献:
[1]高利娟.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探赜[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3(5):49-52.
[2]龙沛.文旅融合视角下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长沙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3(32):115-118.
[3]陈晖.侯官村发展文旅产业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23(5):92-96.
[4]李修超.乡村民俗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9):46-52.
[5]丁洁.山东省康养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4):57-62.
[6]李俊,付杨.辽东绿色经济区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文化学刊,2023(8):40-43.
[7]刘李娥,张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常州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41(4):41-45.
[责任编辑:王 丽]
作者简介:潘骏亚(1990—),女,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