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洛阳市中药材特色资源丰富,有着“豫西天然药库”的美誉。在对洛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药材产业存在的困难,提出推动洛阳市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包括加强政策保障、科学管理,促进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培养,以期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走出一条科学、富民的产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化;品牌;富民
一、洛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洛阳市中药材特色资源丰富,有着“豫西天然药库”的美誉,市域内现已查明的中药材有262科,1 480余种,主栽品种有60余种,种植面积达6.25万公顷,年产量19.7万吨,总产值34.2亿元。柴胡、山茱萸、银杏、丹参等品质上乘,享誉省内外。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将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发展,形成了集种苗供应、技术推广、市场开发、中药材就地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初步形成
道地中药材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重点培育伏牛山丹参、何首乌、鸡头黄精、艾草、苍术、连翘、桔梗、柴胡等种苗基地。目前,已建立河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苗繁育示范基地2个,面积43.33公顷;市级良种繁育基地17个,面积820公顷。建立河南省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市级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1万公顷,道地品种13个。
(二)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全市草本类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有60余种,以丹参、丹皮、白芍、黄芪、柴胡、桔梗、何首乌等为代表,面积达2.4万公顷,约占药材总面积的38%。开展野生种保护与驯化,加快生产应用,对野生连翘、猪苓、葛根、艾叶、火麻仁等16个品种实施有序开发利用。扩大特色品种种植面积,以猪苓、天麻、黄精等为代表的特色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稳步发展,面积达2 133.33公顷。发展以药用和观赏兼顾的中药材品种,拓宽中药材在花坛、道路绿化方面的应用,如紫花地丁、益母草、鸢尾等,面积达1 200公顷。培育引进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如菊花、蒲公英、桑叶、覆盆子、槐花等,面积达8 666.67公顷。全市木本类中药材主栽品种有山茱萸、杜仲、皂角、连翘、黄连木等十余种,面积3.87万公顷。近年来,通过推广木本中药材复壮技术,完成老树改造1万公顷,推广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6 000余公顷,林下套种7 333.33公顷,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得到逐步提升。
(三)中药材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通过政府引导,药材企业与国内仁和、修正等几家大品牌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委托加工、订单加工量逐年增加。目前,全市拥有中药材种植企业64家、种植专业合作社37个、规模性加工企业57家。打造洛阳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医药研发及生产,辐射带动周边县市重点中医药生产企业,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已入驻民生药业集团珍医堂公司、洛阳昊隆药业有限公司、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初步形成了集原料药、制片、中成药生产、生物制药技术研发生产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洛阳君山制药有限公司、民生药业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及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全市年加工原料5.1万吨,年产值8.2亿元,获准字号产品136种,涵盖了片剂、丸剂、膏剂、口服液、胶囊剂、颗粒剂等九大剂型,带动1万余户农户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
(四)品牌培育初见成效
洛阳市出台“三品一标”奖补政策,对申报成功的药食同源绿色食品、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均给予2万~5万元奖补,有效地调动了生产企业培育品牌的积极性。目前,全市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有栾川山茱萸、嵩县银杏和皂角、汝阳甪里艾和杜仲、洛阳丹参等6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品种有嵩县柴胡、汝阳杜仲、栾川连翘等3个,汝阳菊花被录入国家名优特性农产品名录,建立国家优质道地中药材(连翘)示范基地1个,获得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5个、G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8个,打造了“连翘之乡”“柴胡之乡”“艾草之乡”。
(五)产业融合发展加快
按照“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林则林”的产业发展布局,全市共栽植山茱萸、艾草、皂刺、连翘等中药材18.6万亩,配套建设批发市场1个,中药材初加工率达85%。利用中药材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建成了6个中药材植物园和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发挥了科普效能,丰富了群众健康知识,也为中药材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科研提供了便利条件。开发了连翘、山茱萸、皂角、丹参等6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推动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栾川伊源康养谷先后投资8.38亿元发展乡村康养产业,游客总量突破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4 000万元。
二、洛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洛阳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但与促进产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规模化种植少,标准化程度不高
虽然洛阳市中药材种植总体规模不小,但仍以家庭种植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足,集中连片的种植方式仍较少,目前除丹参、艾草、连翘、杜仲等少数品种外,其他品种均未形成规模效应,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全市“中药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尚未成为主导模式,龙头企业对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基于GAP标准体系的中药材种植还未得到普及和推广。中药材种植目前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导致药材产量低,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了药材的品质与临床疗效。
(二)产业链条不长,龙头企业偏少
一是精深加工不够。中药材加工企业、制药企业规模偏小,投资能力有限、研发实力不够强,大多数中药材以原料销售为主,或只是进行清洗、去杂、干燥等初步加工后就出售,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中药材企业生产经营水平与GMP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缺少拳头产品,规模效益难以形成,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
(三)销售平台落后,行业带动力弱
受制于中药材生产粗放、产品深加工不足、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全市中药材产品销售手段较为滞后,销售范围也受到一定限制。
(四)专业人才缺乏,传承遭遇瓶颈
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产面,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既缺少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三、推动洛阳市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洛阳市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政策体系支撑、原料规范化建设、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市场流通服务保障及人才队伍供给等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产业功能最大化,成为洛阳一张富有特色的亮丽名片。
(一)加强政策保障,完善产业扶持措施
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倾斜,完善保障政策和管理机制,统筹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在组织领导方面,成立市、县(区)中药材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在项目扶持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投入,规划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中医药发展项目,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土地供给等方面,对中药产业、中医医疗、中医养生养老和健康旅游等提供技术与政策支持,开辟绿色通道。在资金支持方面,进一步增加中医药产业专项资金预算,通过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等形式,对良种选育、基地建设、仓储物流、加工研发等方面进行扶持与奖励,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对中医药经营主体给予贷款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行业规范方面,加快研究和制定有关的中药材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和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规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医药产品现代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中医药产品。
(二)加强科学管理,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一是科学调整种植结构。针对市场需求与发展新趋势,结合本地资源特点,重点支持山茱萸、连翘、丹参、柴胡、皂角刺等优良中药材品种的选育和道地药材种植,实现产量质量双提高。二是扩大规范化种植规模。鼓励企业引领,持续推广“中药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完善订单生产、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栾川县、嵩县、洛宁县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高标准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一批农户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路子。三是强化技术服务指导。以科技为支撑,组织全市农业、林业和药学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在区域种植试验、中药材良种繁育、新品种选育、GAP种植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依托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中药材管理水平。
(三)促进转型升级,推动中药企业做优做强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围绕建设嵩县中医药专业园区,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招商服务意识,培育和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等龙头企业,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带动全市中药行业快速发展。二是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中药材深加工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区域内产业由原材料产出向精深加工转变,拓展中药材功能价值。三是推动业态融合。围绕唱好“文化曲”、打好“生态牌”、做好“药文章”,深挖本地道地药材历史,推动中药材产业与科普、康养、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ppxEYrAQJq762hJekC656Tm4MdKnOs6xFP0ATBDyOfs=合发展。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丰富产业业态和内涵,擦亮中药材特色产业这块“金字招牌”。
(四)加快平台建设,完善市场流通服务网络
一是建设中药材交易中心。建成一批集仓储平台、物流中心、市场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中心。重点以栾川合峪、嵩县车村两个中药材交易地为中心,完善各环节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交易一体化发展。二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市、县、乡信息共享平台,构建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围绕生产和市场流通,收集种植加工、市场需求信息,确保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工作。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中药博览会、药品展销会、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中医药研讨会等活动。加强新媒体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中药材产业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药产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促进中药药品、中药材种植、中医技能等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促进产业综合发展。二是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建设伏牛山中医药博物馆,展示伏牛山中药材资源;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将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三是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建成河南省骨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骨伤大数据分析与服务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为中医药创新提供支撑。依托洛阳市中医院建设中医研究所,围绕传染病、肿瘤、慢性病防治,运用现代科技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支持新型制剂、优质饮片、配方颗粒、非药物疗法和先进中医诊疗、中药设备研发。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中医药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李梦柯,付伟,李仲铭,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35-137.
[2]聂飞.“社区林业”在黔东南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6(3):109-112.
[3]李鹏英,尚兴朴,曾燕,等.中药材产业扶贫现状经验探讨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3):409-416.
[4]崔建玲.张莉:发展中药材产业促脱贫 品牌建设助优质优价[J].农产品市场,2020(11):27-30.
[责任编辑:王 丽]
作者简介:邓旭先(1977—),男,河南周口人,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通信作者:孔胜男(1997—),女,河南驻马店人,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经济作物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