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从制度到实践、从规划到实施的过程中,从“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五个维度,探索农村社会工作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扩展社会工作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重中之重,由于历史原因和定位原因,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提供相较于城市地区存在一些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从微观角度来说是解决乡村个体和家庭问题、社区发展的需要,也是协调城乡发展、促进乡村“后脱贫攻坚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宏观角度来说更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需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以“经济发展—社会互助—文化传承—生态良好”为分析点,以农村社会工作的有效参与为落脚点,依据“自下而上”农民自主性参与的方式展开,旨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一、经济维度——改善村民生计
乡村的社会资本再生产是在原有资本的基础上,生产出新的社会资本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在资产为本与社区经济的理论指导下,与村民一起整理村中各类现有资产,依托本土的优势资源,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培育村民合作社组织,加强城乡经济的互动往来。
(一)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据政策优势和资金倾斜优势,发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土特色,创新产业发展形式,拓宽发展道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前期要加强农业资源链接,协调多方主体科学调研,精准决策,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社会工作者提前走访评估时,要掌握各乡镇的行政区域、范围,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实施升级改造情况,以及当地村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地帮助其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发挥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作用
农户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行为人和受益人,需要实质性地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社会工作者可加强资源链接,帮助合作社向农户传递新的知识、资源,培养小农户有效衔接现代化农业的能力;要注重加强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激发农户生产动力,提升农户参与度,让农户获得更多的利益;要助力合作社规范制度,促使产业发展更加规范,为农户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助力合作社创新农户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形式,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产业发展行为主体利益联结关系,打造多元主体参与式格局。同时,这种农户实际参与产业发展的形式也能增强农户参与本村日常事务治理的热情。
(三)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乡村和城市,是两种空间形态,各有其定位,也各有其特色。“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而不是把城市和乡村搞成“一样化”。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农村除了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居住以外,还可以更多地吸引观光旅游者、休闲度假者、养生养老者来居住。同时,坚持把农村特色经济建设作为有效载体,通过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城乡交流的“朋友圈”,引导城市的功能与人口向农村转移。人们可以在城乡两种空间环境里随意切换,做到“让愿意进城的农民进城,让愿意下乡的市民下乡”。
二、生态维度——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防护
用“人在环境中”的视角去考察农村居民行6khSrPU7TjG7UkdBYa06seWuxgGlgZVyYPKg9a8xj3U=为和农村问题,社会工作者积极协调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社会工作者发动村民加入志愿服务活动,定期开展村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并将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村民自治,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村规民约。同时,积极邀请环境治理专家到各村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考察,依据专家意见进行整改。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采取渐进式的宣传,身体力行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村民的意识中,促使村民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大对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的投入,针对那些房屋破损严重的家庭,由政府出资进行修缮;针对易发生灾害、偏远地区不适宜居住的村庄进行补助型搬迁,提升村民的住房品质。其次,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相关部门可根据每个村的人口规模、居住的集散程度,发放数目不等的大型垃圾箱,放在定点位置,改善村容,减少污染;针对离投放垃圾点较远的农户,定时派垃圾车去收。最后,社会工作者也要积极宣传并指导垃圾的循环使用、废物利用等。
(三)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资源和信息的获取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推动农村网络的全覆盖,尤其是解决偏远地区的网络建设。近年来,村民不断地感受着网购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乐趣,但农村寄取快递依然不便,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方便村民生活。
三、文化维度——重建文化
用“口述史”的方式引导村民重视乡村文化的渊源,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实现城乡二元文化和谐共生。
(一)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在乡村中培养符合本地特色、契合本地需求的精神力量。社会工作介入乡风文明建设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社会工作者可开展播放红色电影、成立乡村文艺队、发掘传统民俗等活动建设乡风文明,吸引、鼓励村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村民间的交流,营造邻里之间的互助氛围,增强村民对乡村的认同。与此同时,建设好平台吸引村民参与精神文化活动。
(二)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农民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主动组织与引导村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根据乡村的独特性,结合农民思想教育水平情况,设计符合乡村实际的文化产品供给,把文明新风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树立农村道德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利用好优秀模范的影响力,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协助保护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乡村发展史的缩影,应当得到传承和发展。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时应该协助各部门共同关注和保护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平台普及相关知识,制作非遗宣传片帮助村民深刻了解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情感,加深村民对乡村共同体的理解,提升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另一方面,促进地方文化部门与教育、行政、财政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形成长效的保障和发展机制,采取政策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治理维度——双向治理
从原来的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转向多种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的结构。为此,要理解农村当下的社会情境和社会结构脉络,注重主体间关系及其背后规则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农村社会工作能够加强多元主体的合作行动与共同治理,能够提高乡村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度。完善农村社会工作制度框架,构建农村居民参与式发展模式,以能力建设为指引,实现平等的、网状的链接和支持关系,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长效机制。
(一)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
加强基层社会组织队伍建设,发挥村庄先进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借助社会工作组织体系,村民可以获得更多的治理资源和资金,提升乡村社会组织的吸引力与创新力。在实践中,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吸纳乡村精英及新兴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可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优势,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可以积极回乡创业;另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挖掘乡镇中具有号召力的乡贤等群体,带动提升村民对乡村建设的责任心和主体意识。
(二)构建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居民参与度
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目前的各项政策多是从外部给予支持,村民的参与主动性不足,缺乏“自内而外”的内生动力。社会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强村民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资本,促进村民之间互相帮助,增强其实现目标的信心。可构建相关激励机制,入户宣传,使村民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相关政策,提高其参与度。
五、社会维度——从脱贫攻坚到共享发展
农村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灵魂和归宿,为乡村的开放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共享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和实践指向,而社会工作是应对农村问题的重要社会保障机制。因此,为促进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应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强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平衡。
(一)农村社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继续加强对农村脱贫人口的扶持力度,对困难群体给予关怀与帮助,把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作u30w8sCFyxImq/ojrpCtvg==为社会工作的根本任务。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农村社会工作必须采用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困难群体帮扶管理体系,在保证帮扶精准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发挥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全能型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可以整合村民内部资源——村民自身的创造性资源、人力资源,村庄资源——当地农业产业资源,村庄外部资源——基金会、企业、外资、社会组织等,通过资源整合使农村具有更大的发展RtGZM+VPI+YqZikzqewGFw==空间。
(三)推动农村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
建好村级社会组织,搭建村民自治新平台。在新时代,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扶持各类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管好村级社会组织,注入村民自治新力量。社会工作者要有向上推动政策改进的意识,以实践促政策变化,推动社会组织基本法的出台;推动当前乡村管理体制的优化,构建以民间组织管理机关为中心、乡镇政府为主体、村委会为基础的管理平台,形成权责清晰的农村社会组织一体化管理模式。
农村社会工作赋能乡村振兴,体现了社会工作对乡村全面振兴要求的回应,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特色和新的历史任务。应发挥社会工作的整体构建作用,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为中心、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秧分,姜小鱼,李先德.OECD乡村政策及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迪[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4-70.
[2]张和清,闫红红,尚静.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J].学海,2019(2):79-86.
[3]徐选国,杨絮.农村社区发展、社会工作介入与整合性治理:兼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17.
[责任编辑:王 丽]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CSH035);河南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创新基金项目(SKJJ2022B03);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4SJGLX0059);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2021XJGLX068)
作者简介:殷玉如(1988—),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博士,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