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给养

2024-08-22 00:00:00本刊编辑部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4年8期

本刊讯(记者 冯春久)6月28日—30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学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胜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学界、社会科学界的领导和专家学者180余人参加会议。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学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同时,他还介绍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文法学院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展望了河南农业大学坚持“一目标、两路径、双核N区”发展思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庚香重点介绍了河南省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高度赞扬了河南农业大学以及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学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服务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高度总结了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的理论关切与河南经验。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韩冰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他高度肯定了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为农业强省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技术和人才支撑。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文军指出,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同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高度契合,各要素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社会学研究通过多个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其中河南的实践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叶敬忠强调,发展社会学承担着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但现有学科资源在叙事和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应当从如何实现发展、更快发展转向更好发展,在发展的思想和实践上改变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给出解决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主旨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以“努力构建新发展社会学”为题作了报告。他说,社会学理论根植于现代化变迁,然而东亚的现代化实践并没有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和学派,亟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理论框架和解释逻辑;新发展社会学探讨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以创新、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为基本关照,基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召唤。

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为题作了报告。他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中汲取理论给养,农村是各项工作的重点,需要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若哲以“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三农’力量”为题作了报告。针对河南实际,提出了行动方案,即以工促农,推动乡村产业延链补链;以城带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就业为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题作了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彰显动力主体;从实求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乡村振兴的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大学教授童星以“中国式现代化可能面临的社会冲突风险”为题作了报告,指出必须立足现实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妥善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以“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乡运行逻辑”为题作了报告,指出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新阶段,城乡关系重塑是其关键环节,应当关注“半城市化”群体、乡村留守人群、农业农村问题和新市民问题,了解城乡运行逻辑。

北京大学教授周飞舟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的家国关系”为题作了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面临着人户分离问题,中国之所以能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秩序,家本位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而国家正是家庭的延伸。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为题作了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农村”的困境,可以开展农民工在职在岗培训、加强常住人口管理、开发式扶贫,促进问题的解决。

兰州大学教授陈文江、吉林大学教授田毅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向德平、南开大学教授王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成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符平、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田北海等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社会学新趋势”“新发展社会学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的乡村振兴”等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实践路径和理论视野。

随后,“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乡村公共政策与社会服务”四个分论坛以及研究生论坛同时进行。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本次学术会议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展开积极研讨,国内专家学者从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到政策建议和人文思考,既有理论自觉和专业精神,也有文化自觉和人文关怀,凝聚了学界同仁的智慧和睿见,深化了社会各界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议题的认识,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

[责任编辑:王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