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一般指文章或书法作品的布局安排,但好的课堂也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让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浑然一体。这在写作教学中主要表现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评价有效以及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
“抓住细节”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刻画,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王薇老师的这堂写作指导课即指导学生学写细节。她遵循“任务→指导→写作→评价”的逻辑,引领学生理解“细节”的概念,树立细节意识,运用方法描写细节,评价细节描写语段,拾级而上,体现出写作教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一、开发知识,让写作目标明确
每一堂写作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写作训练点,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学生也才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真正有所得。但仅有写作训练点还无法实施教学,鉴于教材提供的内容相对宽泛、简单,教师应针对学情自主提炼、开发相应的写作知识点,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合理的指导。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写好细节,围绕这一核心任务,王老师开发了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并通过PPT、板书等形式予以展示,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均有了明确的目标。
那么,写作知识开发的路径有哪些呢?从课堂呈现看,这堂课的写作知识主要来自写作任务、学生的活动和教材。
王老师在课堂伊始就出示了写作任务:“学校近期将举行2024年夏季运动会,我们班负责撰写赛场稿件。请你即兴撰稿,为健儿加油助力。”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话题逐渐聚焦到“细节描写”这一点上,学生明白了完成这个写作任务的关键是“写好细节”,写作目标也就明确了。紧接着,针对如何“抓住细节”,王老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从中选取细节,并给细节排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炼出关键知识:细节描写时,要有“深思、精选,抓取新鲜、独特的细节”的意识。最后,王老师借助《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三篇课文中的语段,对“如何写好细节”做了进一步细化,帮助学生提炼出“还原生活、锤炼动词、巧用修辞、多角度描写、单个细节的连续刻画、渗透情感”等细节描写方法。显然,这些就是学生学习细节描写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
一堂写作课必须有明确的写作目标,教师应在目标的指引下,依据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写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细致、丰富的写作知识,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但也要警惕教师本位的写作知识灌输,对学生而言,最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写作。
二、开展活动,让写作过程完整
有了目标和写作知识的指引,还需将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形成并提升写作素养。而一堂写作指导课的章法,往往集中体现在写作指导过程的完整性与进阶性。
这堂课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有三项,分布在三个学习环节中。第一个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聊写作,辨析“细节描写”与“细致描写”的区别。在师生交流对话中,学生明白了“细”是指“细致、生动”,“节”则是“典型、细微”的意思,对该写作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有些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写作知识避而不谈,少了写作指导的第一级台阶,造成学生“糊里糊涂”地写作。第二个活动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王老师要求学生抓取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的三个典型细节,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她先对剧情做了整体介绍,然后播放主人公刘长春为能在奥运会开幕前赶到赛场而与一名美国人打赌,并在12秒内成功地跑完甲板80米距离的片段。选择的故事场景与“运动会”的情境任务相呼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6人为一组,讨论热烈。从小组展示情况看,学生的交流很有质量,为后面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三个活动是重点,学生品析课文中的“三哼经”“镶嵌”“跳台阶”等细节,学习名家细节描写的技巧,再学以致用,当堂反馈,即时点评。
由此,三个学习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指导闭环。活动之间循序渐进,逻辑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评价表现,让写作成果可见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没有达成目标,需要从学生的过程体验与作品的完成度两个维度进行表现性评价。在写作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写作成果的呈现。
这节课上,在学生欣赏完电影片段后,王老师要求每个小组都在各自的移动白板上写下三个细节,并标注上代表顺序的序号,如此,各小组捕捉到的细节就被定格下来,学生的思考痕迹也被真实记录。对其他小组学生而言,听取该小组分享时就有了文本参照,有助于思考与交流。这些可视化的写作成果成为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的第一手资料,让学习活动变得更有意义。移动白板的使用也因此成为这堂写作指导课的一大亮点。
在评价学生最终完成的作品时,王老师提供了星级评价量表,让学生从细节典型性、细致生动性、语言流畅度等维度评价同桌的作品,再推荐五星优作在全班交流。其实,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教师还应兼顾五星之外的作品。此外,这一评价量表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形成评价指标,或许更有价值,既尊重了学生的课堂生成,也能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王老师注意到了层次分明,章法有致,让我们在可见的写作教学中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
(点评人为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1115工程”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任教于南通市海门区海门港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