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融合探究

2024-08-21 00:00仲朱颖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7期

[摘 要]“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历史学科有密切关联,教师要充分发挥两者协同育人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章以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容为例,分析两门学科的联系,探究两门学科融合的理念与方式,以发挥“大思政”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大思政”;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9-0056-04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程。“大思政”背景下,深入挖掘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密切相关的历史学科,让两门学科协同育人,能够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为学生将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融合的价值分析

“大思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同频共振,最终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初中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门学科采用统编教材,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反映了这三门学科在主流价值观把握上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属于思政课程的范畴,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密不可分的重要学科,更要充分发挥其课程思政的力量,让两门学科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交融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有密切联系。政治认同的具体表现包括家国情怀,也就是说,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也提到了家国情怀,可见两门学科在这一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针对家国情怀的表述,两门学科也有相同的地方,都提到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具有一致性。两门学科都具有鲜明的红色主基调,这就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一致的方向,两门学科的融合将有利于实现相关目标。

(二)学科内容的互通

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下册教材讲述的是中国现代史,与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知识联系密切,没有历史学科的知识基础,很难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国情知识的学习,可以说学好历史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然,历史学科的学习也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浸润,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之情,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学生培养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学科思维逻辑的渗透

道德与法治学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看待社会中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分析中培养正确的观念。历史学科则要求学生在唯物史观下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努力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试图找出历史的规律。从相同的史观能看出两门学科有相同的理论指导,教师应对两门学科的思维逻辑有整体的把握。

二、以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为例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的异同点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五课“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与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两门学科在介绍我国政治经济制度时独具特色。两门学科都是在八年级下学期开展同样主题的教学,教师对其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教学的开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把它放在所有制度介绍的最开始,强调它的政治地位,还重点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与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以及如何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史学科则根据时间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安排在政协制度之后进行介绍,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放在一起,重点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确立的意义。

两门学科的共同点是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以及宪法对该制度的确立。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强调联系当下的时事热点去理解、认同这一制度,教师往往会结合当年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情况去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历史学科则更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这一制度对新中国发展的政治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意义,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职能、主题;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价值,理解这项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相关链接”栏目中补充了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情况,厘清了中国共产党与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历史学科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放在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作的准备,可见其在新中国史中的历史地位。同时,教材也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教材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联,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两种制度奠定了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更注重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历史学科则更注重介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意义。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门学科的相同点比较多,都谈到了该制度的含义、地位、意义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等,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介绍得更为详细。历史学科主要是在八年级下册教材“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单元中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其作为介绍民族知识的开始,随后介绍民族共同繁荣的相关内容。而道德与法治学科则将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容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历史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九年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阐述,还介绍了基层群众自治机关以及这一制度的职权和意义,但是历史学科未提及这一制度。

(五)基本经济制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阐述了三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阐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时,道德与法治学科介绍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中的各种经济成分,同时强调了两种经济性质的地位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在阐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时,道德与法治学科着重介绍了按劳分配的内容,以及如何理解多种分配方式。在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道德与法治学科从经济学角度介绍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历史学科只提到了后两个制度,阐述得也比较简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单独作为一个小标题阐述。历史学科还提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与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改革开放的内容相关。综合来说,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历史学科更强调产生的背景,从历史角度去分析这些制度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影响,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阐述学科专业性比较强。

从教材内容的顺序来看,历史学科全部按照历史事件的顺序展开,道德与法治学科则按照这些制度的地位和分类展开;从教学进度来看,历史学科中这些制度的教学进度先于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就是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这些制度时,学生对此已有了历史基础,更容易理解;从内容介绍来看,历史学科更强调这些制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道德与法治学科则更详细地介绍这些制度的具体内容,也强调其意义。可见,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密切相关。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融合教学探究

(一)拓宽思维视野,加强“结对子”合作

“大思政”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融合要求两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拓宽思维和开阔视野,相互学习对方学科的知识、逻辑、价值。两门学科的教师要特别熟悉对方学科的教材,知道哪些内容是两门学科都会出现的,在学习本学科知识时,要知道学生关于对方学科的知识基础。两门学科的教师要加强跨学科集体备课,加强在教学理念、方式以及内容上的交流和沟通,知晓对方学科的备课思路,避免双方在教学时重复和偏离学科教学重点,应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巩固、补充、拓展和迁移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历史是现实之源,不了解历史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现在,科学地预见未来。道德与法治教师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展开本学科的教学。如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虽然已有了历史学科的知识储备,但不代表对相关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也不代表能够把两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的作业,教师常常能发现学生将两门学科混淆起来,一方面是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混淆,另一方面是学科知识的混淆。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都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去评判学生的已有经验,否则会失掉引导学生认识两门学科联系与区别的宝贵机会。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在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相联系。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思政因子,并将历史知识与思政因子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滋养。

(二)善用教材栏目,密切跨学科联系

道德与法治和历史教材中的有些栏目可以互相渗透,如果教师能够善用这些栏目,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历史教材中出现了“教材研读”与“课后活动”两个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密切相关的栏目。“教材研读”直接引用宪法条文,如果历史教师能够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读宪法条文并进行一定的阐释,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体现课程思政的力量。“课后活动”是让学生了解最近一次两会的主要活动,让学生谈谈对两会的认识,这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事热点密切相关。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五课第二框“根本政治制度”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即是对人大会议相关议程的介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时事以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强化国家认同。

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五课第三框“基本政治制度”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要求查阅五个自治区成立的相关资料,而历史教材则用地图介绍了五个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和大概的地理位置。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这一栏目时可以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直接给出中国地图,让学生把几个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和成立的时间标注到地图上,最后让学生翻看历史教材核对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民族知识,增强民族情感,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

(三)重视实践教育,推进体验性育人

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两门学科的教学离不开实践体验。开展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观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以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例,两门学科的教师可以合作设计如下的实践活动。

[任务一]查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史料,感受它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并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今天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任务二]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一份政协提案,在课堂上进行分享;班级中选出三份最具代表性的提案分组完善,最后寻找途径提交给当地的政协。

[任务三]了解今年两会中的热点,选择其中的一个热点进行时事述评。

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将历史与时事热点相联系,感受制度的延续作用,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锻炼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再以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两门学科的教师可以合作设计如下的实践活动。

[任务一]采访自己的长辈,请他们谈谈他们所经历的计划经济年代是怎样的,最后撰写一份采访报告。

[任务二]家里是否还保存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物?如果有,请你了解后撰写一份介绍词;如果没有,请你通过实地参观博物馆或上网查询的方式了解,然后撰写一份介绍词。

[任务三]调查一家本地企业,回答下列问题:①该企业的性质是什么?②主要生产什么产品?③该产品近几年有什么更新?价格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

[任务四]对比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谈后者的优越性。

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能够把历史教材中的经济体制改革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提高政治认同。

实践活动结束后,两门学科的教师可以共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相互听取对方学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从不同的视野出发,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学科融合育人的最佳效果。

“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需要同频共振、协同育人。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科专业壁垒,找到教育契合点,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田园.核心素养视野下多学科融合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22.

[2] 毛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历史视野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2):164-166.

[3] 林跃文.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政地学科整合实践研究[J].家长, 2021(17):129-130.

[4] 胡东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的前提、反思及路径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6):50-5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