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初中相比,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的要求有较大不同,直接表现为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量的增加和语法的情境化,客观上导致部分高一学生难以适应。高一学生的认知模式逐渐以理性思维为特征,而理性思维能促进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形成。翻译是运用理性思维分析语言现象后实现交流的过程。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模式特征,翻译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一个切入点。文章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翻译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以精选语料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指导,以翻译教学为方法,帮助学生顺利衔接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的学习。
[关键词]翻译教学;初高中英语;衔接;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9-0035-03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既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又要面对新的学习压力。无论是客观环境的改变,还是高中阶段学生主观心理发展的变化,都要求学生尽快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比于初中,高中的学科增多,知识难度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提高,学生面临较大的挑战。面对诸多变化与挑战,高一新生较好、较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生英语学习现状与困境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文简称《课标》)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1]。由此可见,高中阶段英语学科要求变化较大,直接体现在构成英语教学两大方面的单词和语法上。一方面,高中英语词汇量陡增,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记忆和积累;另一方面,初高中基础语法知识基本相同,但是高中语法知识更加系统。《课标》指出,高中阶段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法学习的延伸和继续,应在更加丰富的语境中通过各种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恰当运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语法知识,学会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新的语法知识,进一步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因而可知,在高中阶段,语法更加突出语用功能,学生可通过学习语法知识,分析语言现象,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综上,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学生的系统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英语学习的变化和要求缺乏理性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初高中阶段学习方法未进行有效转变,学生易因遇到挫折而信心不足,导致失去学习兴趣。
二、翻译教学对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作用
(一)初高中过渡期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及认知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5到18岁之间,高一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5岁左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儿童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发生在11岁以后,该阶段的显著特征为儿童在这一时期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智力活动。他们不必经过实际操作就能想出大量的解决方案,他们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思考越来越基于想法而不是具体的事物[2]。由此得出结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已经更趋于成熟。此外,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自觉性较高,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较协调,理性思维更加显著。
在思维认知活动中,兴趣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兴趣是对事物的喜好或关注;兴趣的来源既有感性层面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又有经理性分析后对原有事物的再认识。相较于前者,来源于理性思维的兴趣更难形成,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它一旦形成则能提供持久的行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风趣幽默或学识渊博而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也可能会通过对知识的深层学习,如通过比较学习得出的差异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鉴于此,趣味化教学要求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对英语知识,教师应灵活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解,比如笑话、小说、游戏、音乐等。这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更快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激发对英语知识的兴趣[3]。如果学生的兴趣得到长期的强化,就能够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进而激活知识。有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动力。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4]。由此可见,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动机,对学习有催化和助推作用。
从学生的心理适应、思维发展、兴趣培养和学习环境适应角度看,高一新生面临的初高中过渡期主要指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心理上所处的一个特定时间段;受初中时期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对学习兴趣不高、信心不足、效率偏低等现象,持续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与外部干预的有效性相关。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包括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选择),经过合理有效的衔接,能缩短适应期,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过渡期。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突出桥梁作用和兴趣养成,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充满好奇,由于处于求知欲很强的阶段,逐渐形成了以理性思维为特点的认知模式。英汉翻译是以英汉两种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作为思维工具的认知过程。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翻译可以成为激活学生思维进而促进兴趣培养的一个切入点。《课标》也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个过程离不开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把握以及翻译的桥梁作用,也凸显了进行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翻译对分析思维的促进作用
要进行英汉互译,首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对所学语言再认识并发现两种语言的内在不同。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大有裨益,也是进行英汉互译的内在要求。根据英语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所有的理论和技巧都必须建立在英汉对比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微观层面的英汉对比研究侧重于对英汉的共时对比分析,主要关注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和特殊点,涉及语音、文字、词语、语义、句法、篇章等语言表层的对比研究,以及与语法、修辞、语体、语用等方面有关的表达方式对比研究。而宏观层面的英汉对比主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或从文化角度去分析语言,或从语言角度去解释文化[5]。 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英语被动用得多,介词(短语)多,长难句多;汉语主动用得多,句子字数较少。翻译首要准确表达内在意义。
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主要是促进不同语言使用者的交流。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因此,翻译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活动的综合体现。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学习英汉两种语言,通过更高层次的再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翻译所涵盖的因素,为进行翻译打好理论基础。长期的翻译训练会帮助学生在中英文思维转化上越来越顺畅。学生的翻译水平逐渐提高,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6]。
从促进思维发展的角度看,翻译既是对英汉语言现象的分析,又是对思维品质的锻炼,在促进语言学习方面起着桥梁作用。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从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和学科兴趣方面看,有必要进行英汉翻译教学。
三、实施翻译教学的策略
(一)中西方文化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进行英汉互译需要考虑使用中英文的不同文化环境。一定程度上讲,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还是文化的翻译,即把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译文读者,增进原作者与译文读者的沟通与理解。翻译过程需要充分考虑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历史知识等,然而,由于高中英语学科课时有限,相关知识的教授有时点到即止。在翻译教学中,以语言学习为载体,适时进行文化对比,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加深语言理解、促进文化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积极作用。比如,教学as strong as a horse(像牛一样强壮),可以给学生讲解中西方耕畜方面的区别;教学lucky dog (幸运儿),可以介绍中西方关于“狗”的文化异同;教学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则可引入相关希腊神话知识等。
(二)语料的选择
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者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选取语料。在英汉翻译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目的,把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融入教学时,语料的选择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首先,语料要贴近生活。当流行的网购用语如“实体店”(physical store)、“无忧退款”(troublefree refund)能用熟悉的英文翻译出来,学生对单词记忆的畏难心理就会被慢慢克服。在学生看来,使用基础单词就可以完成地道的翻译,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语料的选择要循序渐进,即由具象到抽象,由词到句,由句到篇。英语中的熟词生义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充当了台阶的功能,让学生容易而且敢于踏出第一步,能起到激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学生发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后,会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形成良性循环,试列举以下范例:庆祝春节/遵守交规(observe the Spring Festival/traffic rules)、劳逸结合(alternate work and rest)、弯弯曲曲的小路(winding pathways)、农作物歉收(failure of crops)、茫然的表情(an absent look)、两眼泪汪汪(her eyes began to water)等。
有关句子的翻译,本文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第一册Unit 5中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的语篇“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第五段选取一例进行如下分析。
教材原文:The high regard for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an be se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an art form, known as Chinese calligraphy,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汉语译文:人们对汉字书写体系高度重视,可以从汉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中看到。该艺术形式称为中国书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教材原文总词数达34个,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英语长难句,包含定语从句和非谓语动词两个重要的语言点。句子中谓语动词使用了被动语态这一常见的动词形式。词汇方面,使用了“for”“in”“of”“as”这几个不同的介词;regard词性及词义的扩大,由初中阶段常见的意思,即动词表“认为”的用法,延伸为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新用法,即名词表“尊重;关注”的用法。教师对英语句子的使用习惯、词类的使用、词汇量的宽度及广度等进行分析,能起到激活学生英语知识和英语思维的作用。其次,根据前文所述,英译汉过程既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意思,又需要学生考虑汉语的语言和语用特征。相比之下,汉语中使用动词的主动语态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在汉译中把英语的被动形式翻译成主动形式,再补充“人们”,使得动词“see”有逻辑上的施动者;“known as...”也按照汉语的习惯,翻译成主动形式“称为……”。此外,鉴于英语句子较长和重要信息在前的特征,在翻译中,可把句子进行切分,即主句独立成句,凸显主要信息,把从句和非谓语动词部分划归为另外一句,用于补充信息,使主句意义和信息更加充实、完整。另外,在第二句的信息补充中,引入了人们更为熟悉的“Chinese calligraphy”(中国书法)这一名词短语,能使“art form”(艺术形式)这一相对陌生的概念更加贴近译文读者的认知,使读者能更高效地获取信息,同时也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
四、结语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思维过程,也恰好是高中生理性思维培养和强化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单词会反作用于学生,促使其积累词汇。通过翻译,学生理解了英语语言的使用并对英语产生兴趣,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同时对文化的传播也起了积极作用,最终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形成。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 陈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高中英语教学高效化的策略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2:214-218.
[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朱凌燕.英汉对比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3-214.
[6] 杨茂洲.高中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2(36):206-207.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