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导向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2024-08-21 00:00:00顾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7期

[摘 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有助于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为例,采用观察题图、绘制导图、精心设问、探究文本、创设情境、合理质疑等策略,设计多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维品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9-0025-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标》)指出,学生应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达到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的目标。其中,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反映其心智特征的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1]5。

一、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义

《课标》的“总目标”提出,学生要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1]6。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通过给学生搭建分析语篇的框架,帮助他们掌握具有逻辑性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通过批判性阅读和开放式讨论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通过创设语境,创造机会,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在促进他们语言水平提高的同时,推动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针对这三个方面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

现在大多数英语教学活动都是基于语篇进行的[2],作为初中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对语篇的朗读和理解,运用学习策略获取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与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一)观察题图,绘制导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常按照“字—词—句”12ccda3adf6c018717674404b1076761f3e9ebbf19e1957c143609cec279dd7c的顺序开展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思考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标题和插图,推断文本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揣摩人物的心理。

【片段一】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 5的阅读文本“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时,教师呈现了教材中谭盾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领奖时的插图(如图1)。

T:What is he doing?

S:He is smiling and holding a medal in his hand.

T:It's a very famous award. What does it represent for? It's the symbol of...

S:The Oscar.

T:It i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awards in the world. Can you guess what the man is?

S:Actor/Director...

T:How did he feel at that time?

S:Proud/Cheerful/Excited/Satisfied...

教师以问题为驱动,引领学生观察插图,关注图中的细节,猜测文本的主题,揣摩人物的心理,并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第一段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和深入阅读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身为作曲家,谭盾会出现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他作的曲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被西方国家认可?这一系列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成为他们后续深度学习的切入点。

此时,教师展示文章标题,询问学生对“音乐无边界”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容易想到“音乐无国界”,认为音乐不会受到不同国家语言的限制。教师接着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结尾段,了解谭盾的音乐特点“梦想无边”。首尾比较后有了信息差,学生就有了深入阅读的动力。教师最后以tips的形式介绍略读的技巧,让语言学习与思维培养相互促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实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提取有效信息、构建文本信息框架。针对不同的语篇类型,教师可以使用树状图、圆圈图、气泡图、鱼骨图等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来处理文本。

【片段二】在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3的Reading板块A“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这一阅读文本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此类文本的特征,对文本进行简单梳理并划分结构。在学生了解大体脉络后,呈现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内容(如图2)。从结构上看,作者通过“举例子”这一说明文的常见方法来介绍是如何实现在8小时内环游世界的。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纽约的著名景点,并归纳这些景点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征,从而完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既厘清了文本脉络,又培养了归纳能力,提升了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这样的学习经历,为学生后续学习同类型的文本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片段三】在学习外研社英语分级阅读《多维阅读》第14级“Monkey City”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如何和谐共存”这一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细节信息,分析“猴子之城”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教师呈现了文本信息鱼骨图(如图3)。学生要在归纳整理文本信息的过程中构建文本框架结构,进行因果关系等简单的逻辑关系分析,为后续理解语篇内容和进行辩证思考做好铺垫。

(二)精心设问,探究文本,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

提问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培养思维品质而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合理地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开放性、创造性等[3]。布鲁姆1956年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即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避免问题只考查学生的低阶思维能力(即知道、领会、应用)。教师应深入分析文本,全面思考,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即分析、综合、评价)为目的,用问题带动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使学生在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锻炼辩证思维。

【片段四】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 5的阅读文本“Music without boundaries”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标题的深层内涵和谭盾的音乐理念,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以下11个问题。

Q1:Who is the article about?

Q2:What is he?

Q3:What is he famous for?

Q4:What is his achievement?

Q5:Was Tan Dun's interest in music special when he was young? Why?

Q6:What does it provide for his music career later?

Q7:Where did he study music?

Q8: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s two education experiences?

Q9:Does his education have an influence on his music? Why?

Q10:Which period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Tan Dun? Why?

Q11:From the article, can you find out something that shows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

Q1至Q4属于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回答的认知型问题,用来引导学生理解传记体文本的基本要素,其中,Q4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Q5和Q6通过分析谭盾年轻时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正是因为谭盾自年幼起就对音乐产生热爱之情,所以才为之后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谭盾没有因为条件有限而放弃音乐梦想,时常用一些常见的物品来创作音乐。正是因为这些尝试,才有了他日后名噪国际的代表作《水乐》《纸乐》等。Q7和Q8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谭盾的两段主要求学经历,推测他的研学方向,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为何谭盾可以在世界文化圈赫赫有名。Q9和Q10提问谭盾的童年经历或是求学经历哪个阶段对他的音乐创作影响更大,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摆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Q11可帮助教师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旨后,带领学生回归文本,找到主旨在文中的体现方式并进行升华。有了足够的前期铺垫,学生除了会通过谭盾的代表作分析其作品中古代与现代、自然“乐器”与传统乐器以及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还对音乐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有学生认为谭盾曾经只是一个务农的下里巴人,如今却是世界文化圈的大咖;谭盾创作的古典交响乐,当属阳春白雪之列,因为和奥斯卡的大热影片及全民参与的奥运会融合在一起,拥有了大量听众。

(三)创设情境,合理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会通过观察而注意到语言的规则,再根据表达的需要,尝试按照规则对语言进行整合,然后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不断向目标语言靠近,整个过程就是语言学习者进行语言实践和创新思维实践的过程[4]。基于此,教师根据文本主题,创设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旨在让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片段五】在学习外研社英语分级阅读《多维阅读》第14级“Monkey City”一文时,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梳理出猴子在Lop Buri 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当地人与政府对猴子的态度。为了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如何和谐共存”这一热点问题,教师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了一个“协商会议”活动,具体如下:

Work in groups of six. Imagine the city mayor, some local people and some monkeys are invited to a meeting. Each one of you will take on a role to talk about how to make Lop Buri a better place. The group leader is the host of the meeting.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扮演市长、居民、猴子和会议主持人,设身处地为猴子之城解决问题。这项活动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用习得的语言,结合自身扮演的角色,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一边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争取利益,一边共同寻求城市的和谐发展之道。这个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侧重于求异、求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想象,善于改变,推陈出新[5]。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元思考、大胆质疑[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以下教学片段六出自南京市殷卫娟老师的课堂,殷老师在传统阅读教学上的突破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六】译林版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 4的Reading板块A“Never give up”是关于成长励志的语篇,讲述的是NBA明星球员斯巴德·韦伯(以下简称韦伯)的故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分析文本,找到韦伯运动生涯的几起几落,总结文章的主旨:激励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像韦伯一样获得最终的成功。与传统教学不同,殷老师鼓励学生多元思考,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殷老师在第一课结尾时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leads to Spud's success?”,学生根据文章主旨给出答案。殷老师继续追问:韦伯的队友难道都不努力吗?这个身高1.7米的小个子,是怎么获得灌篮冠军的呢?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了解韦伯的情况,收集好材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第二课时,学生分享了韦伯的很多信息:韦伯的弹跳力惊人,他可以原地跳跃1.3米高,而跑跳甚至可以达到3.33米,这个高度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可以突破。学生在网络上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韦伯早在中学时代就发现了自己的跳跃天赋,正是这个天赋给了他信心,支撑他为了梦想不断努力。据此,殷老师再次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leads to Spud's success?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得以培养。

课堂中,殷老师一边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一边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据阅读时获取的信息,分析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三、结语

综上可知,实施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就学生思维品质而言,需要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培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评价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程晓堂.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10):1-8.

[3] 鲁子问.英语教育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内涵与可能[J].英语教师,2016(5):6-12.

[4] 梅德明,王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 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 程晓堂.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