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于诗歌鉴赏,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这指明了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方向。高三诗歌鉴赏的一轮复习中,通常以知识点——内容、形象、情感、技巧、语言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类型的诗歌鉴赏题型,创建知识体系。到了二轮复习,应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答题的精准化以及讲授的针对性。因此,文章将对学生在作答有关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探析题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典型例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表达技巧;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9-0022-03
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重点。通过高考一轮复习,许多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可是,在具体答题时,部分学生仍频频出现问题。因此,在高考二轮复习时,教师应将侧重点放在和学生一起认真反思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上,并共同探究解决方案。
一、把脉学情,诊断失误
针对诗歌鉴赏的高考二轮复习,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做专题练习或重复做题,这样会让复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短板,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研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以更好地开展高考二轮复习。基于以下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探析题进行分析。
梅花绝句·其二
陆 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武夷山中
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信州弋阳(今江西弋阳)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于闽、赣之山间。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过着极艰苦的生活,至作此诗时已将近十年。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是必须学习、注意的诗歌鉴赏知识点。学生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墨梅》等都使用了这一手法。《梅花绝句·其二》前两句写梅花的生长环境恶劣,后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武夷山中》首句统领下文,写还家的梦都不曾做过,可见其决绝。“无梦得还家”表明谢枋得抗节隐居之志。第二句写栖息山间的怡然自得。第三句笔锋一转,让人辨不清是在展现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最后一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
这一题的参考答案:①《梅花绝句·其二》中,陆游借梅花独放寒冬、傲雪不群、孤芳自赏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坚持崇高节操的境界。②《武夷山中》中,谢枋得借不畏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激励自己,表现自己绝不向敌人屈膝的决心,体现自己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有学生是这样答的:①陆游以梅花自喻,梅花生长的恶劣条件正映衬了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表现他生活之艰苦。同时他以梅花之坚守表示自己为国奉献的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②谢枋得抗元失败,弃家归山,以梅花的高洁来表达希望自己能像梅花一样,孤霜傲骨。
还有学生是这样答的:①《梅花绝句·其二》中的“高标逸韵”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幽谷”“层冰积雪”点明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陆游借梅花表明自身品质的高洁和不畏艰险;②《武夷山中》中,谢枋得用“独立青峰”自喻,表现独自一人的感伤。
这两首诗并不难读懂,但有些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后,仍然没能答好题。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审好题,没有明白题干指向,把“托物言志”和“自喻”(比喻)概念等同,或者在分析内容时没有点明诗人是如何使用此手法的,即没有抓住关键词踩点拿分。这两首诗的“托物言志” 表现在诗人均借梅花来言自身之情感,梅花和诗人之间是有关联的。《梅花绝句·其二》托梅花身处幽谷、于冰中生长言诗人处于逆境仍坚守自我,托梅花的“高标逸韵”言诗人高尚的品格;《武夷山中》虽未提到梅花之特征,但可以根据梅花的自然属性来分析,其通过写梅花的不畏严寒言诗人的顽强抵抗、绝不屈服,通过写梅花于冰冷中绽放言诗人的坚贞傲骨。
不会精准审题,不明答题指向, 不抓关键词解析,自然就拿不到高分。由此观之, 学生要精准审题,明确题干指向;精准答题,踩点拿分。
二、掌握策略,练熟技巧
在二轮复习中,通过学情诊断,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答题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了自己的短板。这要求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去讲解,打造高效课堂。
(一)直击高考,把握趋势
高考命题以考查学生的素养为宗旨。通过深入分析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笔者发现表达技巧是命题者偏爱的考查点,并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归纳(见表1)。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中表达技巧是热门考点。考题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一是直接考查。题干有“结构安排”“写法”“如何表现”等字样。这是传统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二是间接考查。往往在形象、情感等的考查中连带考查。三是创新考查。题干直接有“议论”“叙事”等字样,让学生就诗中内容谈启发、道理,论时代意义。
(二)回归教材,巩固技巧
高考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对标语文课程标准,立足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相应的高考蓝皮书强调,要重视教材的学习和梳理。注重关联教材,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是近几年古诗文阅读的最大变化。这给高三的备考指明了方向——关联教材内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知识,从教材中寻根。表2所示为笔者梳理的教材中部分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相应的技巧解析以导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
再者,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练习,引导学生深化认知。例如,可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深化学生对比兴手法的认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教材知识,又有利于专题复习的开展。比如在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迁移,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如让学生独自完成以下高考真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这首诗是王勃所作的送别诗,而学生非常熟悉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是送别诗。由此,学生能调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进而准确地判断所用的方法、技巧,有效答题。
(三)精准审题,精准采分
有的放矢地进行诗歌鉴赏的二轮复习,要求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以诗歌鉴赏的重难点、易错点和学生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基于学情诊断结果明确应引导学生精准审题、精准采分。以引导学生作答下列高考真题为例进行分析。
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第一步,学会精准审题。从题干中的“如何”二字可知,题目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第二步,学会精准采分。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联主要描写友人将去之地的优美风景,后两联着重写了送别时的景色以表现离愁别绪。颈联大意:在金秋八月送友人离开,那被风吹得飒飒作响的芦花增添了愁绪。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尾联大意:友人乘坐的帆船越漂越远,最终消失于天际,只留下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此联只字未提离愁,通过写远去的帆船、空旷的江面,便把离愁别绪渲染得更浓重,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参考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在八月送别友人,遇被风吹得飒飒作响的芦花,顿感离愁更甚,此萧瑟之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这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想要精准采分,首先要抓住对应技巧,找到相关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技巧的,并说明相应技巧的表达效果。在作答此题时,要明白“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在诗中如何体现。“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秋季本给人凄凉之感,风吹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可以由此引导学生明确诗人是想借此景来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望远不见“云帆”展现出日暮下离愁更重,而长江自流、江面空旷则使离愁更浓,通过孤寂凄冷的景色,渲染别离之悲凉。在此要提醒学生,景之特征与诗人的情感息息相关,作答时精准采分的前提是准确概括景的特征。
总的来说,在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过程中,要严格对标语文课程标准,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高考考点为基础,渗透新知识,甄选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要引导学生树立审题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失分点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明确答题思路,掌握精准审题、精准采分的方法、技巧。相信通过应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完成二轮复习任务。
笔者以与诗歌鉴赏有关的表达技巧探析题的作答指导为例,阐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的策略。在时间有限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中,教师不仅应以学生的答题问题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备课,找出解决措施,还应引导学生精准审题,精准采分,让学生不断提高诗歌审美能力,进而实现高效复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吕小平.高考诗歌鉴赏题二轮复习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96-97.
[3] 刘春芳.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的教学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0):19.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