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整改问题现状分析及策略建议

2024-08-21 00:00:00雷颖
管理学家 2024年15期

[摘 要]在现代管理中,审计整改不仅是提高管理效率和运作规范性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提高透明度和信用度的关键步骤。审计整改的目的在于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改进,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提高运营质量。当前,审计整改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往往影响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和最终成效。文章对审计整改的问题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思路和策略,旨在帮助单位做好审计整改的“下半篇文章”,确保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单位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审计整改现状;发现问题;工作质量;专业能力;监督合力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5-0091-03

一、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统一

在审计整改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对于审计整改重要性的认识不统一,这种认识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整改措施的执行效率和效果。往往高层领导对审计整改比较重视,但这种重视未必能传达到中层管理及基层员工中。基层员工更关注日常工作的连续性和舒适度,而对导致流程变更的审计整改持抵触态度。若员工对整改措施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理解不充分,就会感到整改任务是额外的负担,不愿意积极配合。这种从上到下的认识不统一,导致整改措施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甚至形成了名为整改、实则敷衍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整改的实际效果。

(二)审计查出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关联性叠加,对应整改难度较大

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关联性,这使得整改工作面临较大难度。例如,一个审计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和业务流程,其根源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技术支持的不足或管理监督的失效等多方面因素的交叉作用。这种问题的多维性要求整改措施必须系统全面,需要跨部门协作,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才能根本解决问题。然而,这样的整改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详细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由于涉及面广,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意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是一大挑战。

(三)整改不彻底

整改不彻底是审计整改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虽然实施了整改措施,但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源。常常只是解决了表面的或部分问题,而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的问题依然存在。这种表面化的整改暂时满足了审计整改的要求,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相同的问题在未来会再次发生,导致整改成为一个无休止的循环。整改不彻底的原因涵盖整改措施设计不够深入、执行过程中监控不足或资源分配不当等。

(四)执行有障碍

在执行审计整改措施时,经常会遇到种种障碍。这些障碍来自内部,如员工抵抗变更、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或是管理层对整改优先级的不重视;也来自外部,如依赖的外部供应商或合作伙伴无法配合调整。执行障碍不仅延缓了整改进度,也影响了整改质量和深度。当整改措施因执行障碍而无法按预定计划进行时,不仅整改效果会大打折扣,还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工作士气。

(五)审计整改责任未完全落实到位

责任落实不到位是导致审计整改无法有效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许多情况下,虽然整改任务已明确分配给相关部门和个人,但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得责任人对整改任务的执行不够积极,导致整改任务延期或质量不达标。整改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或不合理,也会导致执行过程中责任归属不清、相互推诿,严重影响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

二、审计整改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能力水平有限、审计质量不高

在审计整改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进而影响整改效果的实质性。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他们进行的审计无法深入问题的本质,导致审计结果浅尝辄止,未能全面揭示问题所有的根源和关联影响。如果审计团队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不够熟悉,或是缺乏更新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他们的审计工作将很难覆盖所有关键领域或识别新出现的风险点。这种技术和知识上的局限性不仅削弱了审计的预警功能,也使得提出的整改建议不够精准或实用,难以带来预期的改进效果。

(二)思想不统一、重视程度不够

整改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管理层和员工对审计整改重视程度不足,这种现象往往是对审计整改重要性认识的不统一引起的。在一些组织中,审计整改被视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任务,不少员工甚至管理层认为这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工作,其直接收益难以量化,因此很难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审计整改工作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人力和资源支持,整改措施执行不力,难以形成有效的整改闭环。如果高层领导未能言行一致地表明对审计整改的支持,基层员工的执行动力将进一步减弱,使得整改工作更加困难。

(三)体制机制缺失,制度有待完善

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审计整改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即便审计能够指出问题所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改体制和机制,这些问题仍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例如,若无明确的整改责任分配和期限设定,相关部门和个人因责任不明确或缺乏时间压力而延迟或忽视整改工作。如果没有建立起一套奖惩明确的制度鼓励或督促整改,整改措施将会因执行力不足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类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不仅使整改工作难以深入实施,也影响了组织对审计整改重要性的认识和态度。

(四)责任压不实,跟踪问效不够

责任的明确及其落实是成功审计整改的关键,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压实责任。在很多单位中,尽管审计整改的措施有明确的责任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跟踪和问责机制,这些责任人并不承担实际的责任。整改措施的执行和完成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估,导致整改效果难以验证,问题依旧存在或重新发生。缺乏对整改过程和结果的持续跟踪,使得整改措施无法及时调整和优化,影响整改的最终效果。这种跟踪问效的不足,不仅降低了整改的实际效益,而且导致整改工作的形式化,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改进目的。

三、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的策略建议

(一)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为确保审计整改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首要的步骤是提高审计工作本身的质量。高质量的审计能够为整改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强有力的依据[ 1 ]。这要求审计工作必须综合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确保审计过程的严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审计团队需要定期更新和优化审计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

强化审计报告的翔实性和可操作性也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审计报告应明确指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提供具体可行的整改建议,这样才能确保整改措施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避免表面化整改。审计团队还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通过深入讨论和反馈,共同确定整改的优先级和重点,以提升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施的针对性。

(二)持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持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确保审计整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和法规知识,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行业特点有深入了解。因此,制订系统的专业发展计划非常必要,计划应涵盖定期的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机会,以便审计人员能够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审计人员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如注册审计师或其他专业认证,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的权威性。通过模拟练习和案例分析等实战训练,审计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复杂问题。建立多元化的审计团队,涵盖不同的专业背景,也能够增强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构建审计整改总体格局

构建一个全面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是提高整改效果的关键策略。这要求审计整改工作不仅要关注单个问题的解决,更应从单位的整体运营和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规划。建立一个包含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审计整改框架,明确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和预期成果,可使整改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应建立一套涵盖所有相关部门和层面的整改网络,通过高效的信息流和责任流,确保整改措施能够在组织内快速有效地实施。在这一过程中,高层领导的持续关注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整改文化的形成和整改措施的执行力度。定期召开审计整改会议,可以持续跟踪整改进度,及时调整整改策略,以应对新的挑战和变化。

(四)建立审计整改清单机制

有效的审计整改清单机制是确保整改措施得以落实的重要工具。这一机制应涵盖一份详尽的整改任务清单,每项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完成期限和预期目标。此清单应定期更新,以反映整改进展和新出现的问题。整改清单的制定应基于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评估,确保整改措施能够系统地覆盖所有关键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设定具体的优先级。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和评估系统,对整改进度进行定期检查,可以提高整改的透明度,还能激励责任人按时完成整改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整改工作可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并不断优化和调整,直至达成最终的整改目标。

(五)转变观念,优化审计服务

为提升审计整改的实际效用,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审计服务的传统观念。审计不应仅被视为一种监管或惩罚工具,而应成为改进管理、提高效率的咨询服务。这种观念的转变要求审计团队在进行审计活动时,更多地从帮助被审计单位识别问题和改进管理的角度出发,而非仅仅指出问题。审计团队应与被审计单位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改善管理实践和业务流程。审计团队也需自我提升,增强业务理解和沟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这一服务导向的角色。这种服务型的审计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的接受度和积极性,提升整改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整改质量

提高审计整改的质量,关键在于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应建立一套涵盖明确的责任分配、严格的进度监控和效果评估的整改管理体系。责任分配要具体到人,确保每项整改措施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同时设定合理的完成时限和期望目标。整改过程中,需要实施定期的进度审核和效果评估,及时发现整改中的偏差和不足,对整改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整改后的效果评估应成为常规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后续的持续监控,确保整改效果得到长期维持。管理机制的完善不仅能够提升整改的即时效果,还能够通过系统化的流程保证整改成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七)打好“组合拳”,形成监督合力

审计整改的成功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应打好组合拳,将审计与内控、风险管理、质量保证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这种跨部门的合作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识别和解决问题,增强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内控部门可以在审计前提供风险评估支持,帮助审计团队识别关键的审计领域;在审计整改阶段,质量保证部门可以参与整改措施的实施监督,确保整改活动符合质量标准。还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通过第三方视角,为审计整改提供更广泛的建议和支持;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提升审计整改的系统性和综合效果。

(八)加强审计成果运用,贯通协同工作机制

确保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关键在于建立贯通和协同的工作机制。应确保审计结果能够在组织内部迅速传递,并转化为具体的整改措施。这需要通过定期的工作会议、报告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所有相关部门,并协调资源进行整改。还应通过建立跨部门的项目小组,共同推进复杂问题的整改进程。这样的协同工作机制不仅加快了问题的解决速度,还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2 ]。

(九)健全整改长效机制,压实整改责任

为了确保审计整改能够取得长期的效果,必须健全整改长效机制,严格压实整改责任。应建立持续的监控系统,确保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应制订详细的整改跟踪计划,定期评估整改措施的持续有效性,并对重新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建立明确的问责制度,对未能达到整改要求的个人或部门进行必要的问责,以此确保每一项整改措施都能得到认真执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创造强有力的整改执行和监督的环境,确保整改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可持续的长期改进。

参考文献:

[1]沈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审计整改制度:回顾与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04):1-8.

[2]彭华彰.新时代审计整改制度的建构与完善——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研究[J].审计研究,2024(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