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企业青年人才招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8-21 00:00:00易荣卫胡昊明雷初聪方瑛黄羿
管理学家 2024年15期

[摘 要]现阶段,正值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黄金“窗口期”,赣州为继续在经济上提档增速,需要赣州企业的持续输出和发力,但是目前赣州青年人才招引困难和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还存在青年人才流失到深圳、广州、杭州和厦门等周边城市的现象。针对“内忧外患”,文章基于赣州企业青年人才招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赣州企业青年人才招引困难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赣州企业青年人才招引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助力赣州企业和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赣州企业;青年人才;招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5-0037-03

★基金项目:赣州市社科规划课题《赣州市青年人才企业招引现状及对策研究》(2023-QNZX20-0399)

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以及《深圳市与赣州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出台,赣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和“后花园”,承接了大湾区大量的产业转移和投资。目前,赣州已吸引格力、富士康、吉利、大疆和康佳等知名企业入驻,华为也将携手赣州,助力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但是,赣州企业在青年人才的招引上[ 1 ],步履缓慢,没有跟上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赣州企业青年人才招引现状

根据赣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权威数据,截至2 0 2 3年3月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84.62万户,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约为76%,企业占比约为23%,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约为1%,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同比均有所增长。不仅如此,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等5 0家企业分别入选了2 0 2 2年度赣州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名单,此次入选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医药食品、稀土、电子和家具制造类行业,也与赣州市的优势产业群相吻合。此外,赣州市已连续入选为国家Ⅱ型大城市,赣州市已有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等扎根多年的本专科院校,而且有中国稀土集团和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强势加入,人才优势明显。

通过走访赣州市人社局和企业调研发现,虽然赣州市的企业和人才数量在增加,企业质量和人才素质在提升,但是企业招聘引进的青年人才并没有显著提升,还存在青年人才容易流失的问题。另外,小企业主要以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为主,高层次青年人才凤毛麟角,大企业员工虽然在学历层面有所改善,但是在技能型、高层次青年人才和专家团队的储备上则明显不足。从这些企业的规模和人才组成上看,青年人才的占比以及人才梯队都存在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说,青年人才招引难已成为赣州企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二、赣州企业在招聘引进青年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僵化

近年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呈现趋紧态势,各行各业面临着融资难、利润少和竞争强等一系列问题,与之紧密相关的高校大学生人数则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23年的毕业生人数高达1158万人,间接导致就业环境和就业压力愈发严峻。此外,社会上充斥着“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之类的言论,极大地影响了青年人才的就业观念。

对于当今的赣州青年人才而言,思想观念依然僵化,不愿意走出舒适圈和开拓进取,“铁饭碗”“求安稳”的执念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才是出路、才有未来。由于江西处于广东、浙江和福建等发达省份交界处,江西经济在全国的排名一直较为靠后,被广大网友调侃为“环江西经济带”和“去哪里打工都很方便”,还有一些让人尴尬的段子,间接影响了赣州青年学子对家乡的认同感。但是也要认识到,近年来赣州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再是赣州人过去观念中的样貌和发展态势。

(二)个人发展受限

毕业后去一线城市,入职大公司,拿到高薪,似乎是许多青年人才的首选。赣州作为一座三线城市,不论是收入还是发展机会和平台,似乎都很难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相比,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2 ]。赣州处于广东、浙江和福建等发达省份交界处,特别是“赣深高铁”的开通以及深圳对口赣州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加速了深圳、广州、杭州和厦门等地对赣州的“虹吸效应”。赣州的多数企业给人“刻板的印象”仍未改变,他们认为赣州依然是以稀土和有色金属类的企业为经济增长核心,而且这类企业偏向于家族企业,关系复杂,任人唯亲,个人发展空间受限。

此外,赣州的电子、纺织服装和医药食品等企业依然是处于代加工、缺乏核心技术、人才数量少、质量不高和企业文化匮乏的境地。对于文化水平高、具有远大抱负和综合能力强的青年人才而言,吸引力明显不够。

(三)招引方式单一

大多数企业依然是采用校园招聘、双选会和网申等方式招聘引进青年人才,没有利用市场化手段招贤纳士,及时补充人才队伍,每年还是开展雷打不动的“金九银十”和“金三银四”校招,或是利用一直挂在企业官网上的招聘公告招人,形式单一,效率低下[ 3 ]。

在企业的招聘公告内容上,基本上是“管培生计划”和“菁英工程”之类的话术,并没有别出心裁或真正基于青年人才需求和发展而制作招引公告,缺乏讲述、提炼赣州和产业的优势。

在招聘引进人才的方式上,赣州企业较少结合当下的抖音等新兴媒介展开宣传报道,缺乏吸引力。另外,企业基本上是单方面的招聘引进人才,极少借助政府和学校的力量,部分企业虽然进行了“校企合作”,但是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学生就业推荐”的初级阶段,没有深入地进行青年人才招引与培养。

此外,招引青年人才的主体是企业,直接受益方也是企业,很多企业依然是过度依赖政府“搭台子”和“铺路子”,没有与政府通力合作,把招引青年人才的事做实做细。

(四)招引政策实施中存在不足

首先,根据地方政策,到赣州中心城区创业创新的青年英才,其申请的人才住房租金按50%、25%、25%比例由承租人、受益财政、用人企业(单位)负担,然而赣州市不少企业(单位)并未真正执行这一规定,未给予本企业(单位)员工相应的租房补贴。

其次,政府宣传的青年人才驿站项目,其实还在筹建之中,但在招引人才的宣传中并没有进行说明,这未免有点“吊人胃口”的嫌疑。

此外,针对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按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及大专毕业生最高可分别给予每人生活补贴合计5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根据实际调研企业员工发现,政府未按照规定在3年内将钱发放到位。

以上招引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可能会极大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以及降低青年人才对企业(单位)的忠诚度,造成“孔雀东南飞”,继而影响赣州市的高质量发展。

三、赣州企业青年人才招引对策研究

针对赣州企业青年人才招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青年人才、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实际情况,着重从转变就业观念、拓展招引途径、提高招引政策兑现率和企业留才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和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

根据赣州市政务报告,赣州市2022年GDP总量迈上4500亿元台阶,达4523.63亿元,相比于2012年的1700.86亿元,GDP总量翻了一番有余。赣州市GDP增速连续10年居全省前3位,呈现又快又稳的发展态势。除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赣州市政府蹄疾步稳、真抓实干,坚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优质服务”理念,将格力、富士康、吉利、大疆和康佳等知名企业引入赣州产业园区,助力赣州经济再发展。

今日的赣州早已旧貌换新颜,可以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高的平台。对于青年人才而言,应转变旧时的“赣州印象”,与时俱进,打破思想的藩篱,到基层一线去,培养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干事创业的雄心,不要天天想着安稳,没有了年轻人该有的精气神,“青春正当时,建功新时代”!此外,赣州青年人才完全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共享家庭团聚之乐的同时,也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拓展招引途径

招才引智方面,企业除了一些“固定动作”外,也可以灵活一点,利用“两微一端”和企业官网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和报道,定期发布青年人才招引信息和人才政策。这在招引人才的同时,也间接树立了企业形象[ 4 ]。借助当前直播兴起的风口,定期安排企业人事专员和人社局工作人员通力合作进行“直播带岗+政策解读(公司/人才)”,便于集约资源和解决外地青年人才求职困扰[ 5 ]。

可以依托赣州本地高校、中国稀土集团和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开办联合培养特色班级,就地取“才”,就地用“才”;也可以依托赣州稀土领域的“一城两院四中心”科研优势平台、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强力吸引青年人才或者科研团队的加入。

推动“政校企”合力打造“赣州学子家乡行”活动,通过企业参观、政策讲解和实习实践等方式加深赣州学子对企业的认识,以及提高他们对赣州发展的认可度,不断吸引赣州学子留“赣”干、回“赣”干。

(三)提高招引政策兑现率

随着赣州市的招商引资,赣州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地增加和扩张,针对2016年赣州市推出的人才专员到重点企业挂点服务这一举措[ 6 ],目前看来,已不符合发展的需要,机关事业单位改制,人员缩减,但企业数量却成倍增加,显然服务专员的数量已无法正常配备。因此,可以考虑搭建集中的联系平台解决这一问题,如成立“赣州市人才服务中心”,畅通沟通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青年和解决青年人才政策未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和整改。

在成立人才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赣州市人才信息库”,分类管理各类人才,定期做好电话随机访问和召开青年人才座谈会,询问青年人才急难愁盼问题、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和相关建议,更好地提升青年人才在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达到制度留人和感情留人的效果。

(四)招才引才,更要留才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则会趋向于追求更高级的需求。当代青年人才对于“企业的去与留”问题亦是如此[ 7 ]。因此,企业要从物质出发,适当调整和建设完善的薪酬体系,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

尊重人才的发展规律,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树立“人才就是未来”的价值观,积极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专家和高技能人才请进来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让青年人才到生产一线、同行企业和竞技赛场中长本领、长学问和长能力,不断为青年人才创造自我提升的平台和机会,总结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岗位设置和完善人才任用机制,以岗定人、竞争上岗,给予青年人才更多尝试和发展的机会,实施股权奖励,打造“愿干、敢干、能干”的青年队伍。从企业的发展历程、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上归纳,凝练出独特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四、结语

随着“1+5+N”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及“两城两谷两带”的扎实推进,赣州已迎来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当地企业要想搭上这趟“顺风车”,就需要乘势而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青年人才招聘引进上下功夫、出实招,才能奋楫扬帆、勇立潮头。

参考文献:

[1]孟露.A企业青年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23.

[2]张燚,温世娣.“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州人才吸引机制研究[J].卷宗,2017(28):102.

[3]刘小红,邹莹,张恋,等.赣州市人才强市战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8):289.

[4]刘天和,王利刚,朱琦,等.泰州市高层次人才招引现状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22(34):5-9.

[5]王伟,姚佳均.创新招引模式 集聚青年才俊[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3(03):53.

[6]郭海峰.人才专员助赣州企业远航[J].中国人才,2017(06):53.

[7]王红籍.国有企业防止青年人才流失的对策[J].现代商业,2021(0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