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康复后的社会适应

2024-08-21 00:00:00刘妍
管理学家 2024年15期

[摘 要]我国青少年抑郁高发,且有年轻化的发病趋势,社会和学校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在抑郁的防治领域,较少涉及抑郁症康复后青少年重归社会及控制复发的问题。文章聚焦青少年抑郁症康复群体,探究青少年抑郁症康复后的社会适应现状及社会适应问题,采用个案收集及文献整理的方法,梳理了青少年抑郁症康复患者所面临的困境和现实压力,提出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适应体系的构建设想,以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社会适应;抑郁障碍;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5-0025-03

★课题项目:北京政法职业学院2023年度科研课题《青少年抑郁症康复后的社会适应研究》(ky202310)

一、青少年抑郁症康复问题的研究背景

(一)不同的抑郁状况

文章将青少年定义为14—25岁的群体,其中,1 4—18岁为前期,18—25岁为后期,主要讨论青少年中的学生群体。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在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高达42.3%[ 1 ]。

有研究表明,国内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约为4.82%,这个数据跟国外学者在一篇综述中指出的青少年抑郁的总发病率为6%较为相近[ 2 ]。在一项历时9年的纵向研究中,重性抑郁障碍占青少年群体发病率的2%。相关数据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需要提及抑郁的三种状态:抑郁情绪、抑郁症状和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是一种低落的情绪状态,通常由生活中的消极事件引起,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是学业成绩不理想、突然的人际关系危机或家庭矛盾等,包括悲伤、不快乐、对事情提不起兴致等情绪和行为状态,表现在青少年身上还可能是易怒、极端情绪频发、大声吵闹等。抑郁症状较抑郁情绪而言更加深层和全面,有可能会出现睡眠问题,比如失眠、多梦及早醒,认知症状有自我评价过低、联想困难,以及行为问题,比如不能决策、退缩等。38jNJ8HHXMsQC2LQOby7fw==

达到抑郁障碍需要符合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具体标准可以参考DSM-5中重性抑郁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或者ICD-10的相关标准。相关流行病学的检出率中会包含抑郁症状和抑郁障碍的人群,发病率只包含达到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的人群。

青少年确诊病例中,约一半需要离开学校及现有工作岗位接受住院治疗或在家休养。尽管现有神经生理学观点认为抑郁和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及神经生化因素相关,药物治疗应该作为抑郁症的首选方案,但临床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抑郁,治疗重点应该是心理治疗而非药物治疗,良好的家庭功能支持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疾病症状[ 3 ]。

(二)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问题

社会化是指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学习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持续一生。在青少年时期发生的社会化被称为基本社会化或者早期社会化,是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并且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过程。社会适应是社会化重要的目标,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即个体不断调整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使其与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4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人们期望的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群体相适应的发展标准的程度[ 5 ]。

总之,社会适应最重要的是个体的心理行为状态符合社会环境对他的期望。青少年因为面对学业任务、升学压力、人际交往范围扩大、需要适应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等议题,社会适应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社会适应问题。一些典型的社会适应问题包括自我贬低、抑郁、焦虑、网络依赖、逃学辍学等。

(三)抑郁障碍患者面临更大的社会适应压力

抑郁障碍会损伤患者的社交能力及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损害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功能损害也是抑郁障碍的重要评判标准。很多青少年是因为出现社会适应问题才被家长和老师发现送医的。

相较于其他疾病,心理疾病会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和回避行为,会遭受更多的歧视。抑郁症因为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及歪曲报道,被污名化程度相对更加严重。周围人的歧视和不理解不仅会在疾病初期造成患者不敢求助、隐瞒病情、绝望、伪装等一系列消极行为,对患者康复后或稳定期的重归社会及社会功能恢复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患者的个人病耻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行为的频率;另一方面,患者周围人的歧视切实加大了患者回归社会的阻力。例如,学校需要医生出具并没有官方依据的“复学证明”,有些学校为了降低风险甚至不愿意接受康复的学生,患者即使成功复学/复工,也难免遭受打探的眼神和小心翼翼的对待,甚至会被“保护性孤立”,这样的环境不能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而是使其陷入社会适应不良—出现问题—复发的恶性循环中。

由此提出一个重要问题——被医院确定为治愈或者临床缓解的抑郁症患者如何才能重归他原有的生活?

二、研究青少年抑郁症康复问题的现实困境

(一)青少年抑郁症康复群体庞大

相关研究证实,抑郁症明显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该损害在抑郁症达到临床治愈或者临床缓解之后,没有随着抑郁症状的消失而消失,如果不做相应处理,甚至会成为诱导复发的因素。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在85%左右,这就意味着有相当大的临床治愈群体需要面临治愈后的社会再适应。

(二)复学问题是康复后的突出问题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首次患病时,大多数仍在读书,一般是处于中学阶段或者大学阶段,也有少数患者已经工作。工作患者在复工时可能会面对公司禁止复工、恶意解除劳动关系、恶意调岗调薪等违法行为,需要通过劳动仲裁解决,暂不讨论。公司领导及同事的歧视和孤立与学生被老师和同学歧视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会放在一起讨论。学生的处境会更加复杂和困难。由于转学成本高昂及学籍问题,不少学生在无法解决复学问题后面对“无学可上”的困境。

(三)复学问题中的常见问题

1.复学手续和流程较为复杂

由于学校和医院的沟通缺失及双方对该障碍的认知差异,学校不认可医院提供文件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无法入学。相较其他复学学生,抑郁症康复患者在复学时需要签署更多的“承诺书”“保证书”,这些文件会降低他们对于重返社会的自我效能感。

2.康复患者对学业压力的不适应

由于休学了半年、一年的时间,中学患者普遍出现对学业适应的担忧,大学阶段的患者则担忧休学、挂科、补考以及是否修满学分等问题。一些学校在复学设置方面较为死板,也给康复患者带来了一些困扰。有的患者不想脱离原班级却被强制降级,有的患者因为担忧学业压力想要降级却被禁止,最后只得退学复读。

3.康复患者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复学后康复患者会对学校环境有一个再适应的过程。随着网络媒体的报道,抑郁情绪的负面影响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讨论[ 6 ],抑郁症会导致自杀行为这一特性被扩大影响和妖魔化,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难免会对抑郁症康复患者产生歧视、误解、孤立等情况,难以为康复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适应的环境。抑郁症会导致过分内疚、高敏感、悲伤、空虚无望等消极情绪,即使通过治疗患者已经恢复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但其人格特质仍容易导致对新发生生活事件持有负面看法。

4.家庭对康复患者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会让青少年更顺利地接受复学,但在现实生活中,较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休学和复学过程中都有可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和负面情绪,甚至有个案因为害怕复学后学习成绩剧烈下降让家长失望,而拒绝复学。一种常见的抑郁家庭互动模式是:家庭对青少年一直实行严苛管教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确诊后不知如何教育,就放弃管理、听之任之。这样会造成孩子在休学期间养成较差的作息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及面对困难直接逃避的消极处理方式,复学后难以适应严格的校园管理和快节奏的学习生活。

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适应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统一的复学流程

在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下,各地区应依据学校教育资源及当地医疗资源建立地区统一的复学流程,该流程应起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评估和筛查作用,但同时应尊重家长及孩子的意愿,对达到复学标准的学生提供简洁快速的复学服务,使可以复学的学生真正回归课堂,开启社会适应的第一步。

其一,学生在当地精神科复诊,拿到病情平稳/好转的诊断证明。这个标准可以由当地教育部门和医院沟通制定。

其二,学校核对信息后安排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复学访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认知状况、问题解决方法和策略、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解和评估,对状态较差的学生向其家长进行安全风险和复学流程告知。

其三,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学业情况及班级关系情况,跟学生及家长沟通是否需要降级/调班/转专业等问题。

其四,学校对班主任老师进行培训,确保班主任对学生不带有歧视及先入为主的负面评价。

其五,心理辅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班主任及学生进行回访,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提供辅导服务,旨在帮助学生制定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稳定学生情绪及帮助学生发展人际关系,达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目的。

(二)构建完整的心理辅导体系

根据一项对85位出院抑郁症患者进行的实验研究,相比出院后单纯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药物干预和心理干预的患者的一年复发率降低了近六成(干预组复发8例,对照组复发19例)。相关研究认为,药物可以缩短病期、缓解病情,但很难改变患者的人格特质和认知,这些因素与抑郁症的复发有密切关系,药物干预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对预防复发作用良好[ 7 ]。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其成年后复发率接近50%,如果出现社会适应问题,相关残留症状极有可能复发,在达到临床康复后持续接受心理咨询对控制复发有积极意义。

对于学校而言,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应不止于心理课堂、心理讲座、心理筛查等预防性措施,需要切实加强心理老师的专业能力,确保心理老师可以为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及转介;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多种途径接触学校的心理教育资源,指导家庭选择可靠的医疗机构及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督促学生在医生诊断后遵医嘱服药;指导家长在疗效不佳时尽快陪学生复诊,遵医嘱调整抑郁相关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组合[ 8 ]。必要时还应与社区及医院等相关机构沟通,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制定青少年抑郁辅导的新目标

目前,相关研究大多聚焦防控、科普、筛查,或者具体疗法及改善方法,目的在于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在实践中,由于抑郁症有较高的复发率,很多青少年患者徘徊在医院和学校之间,学业、工作和生活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青少年在愈后往往面临着社会适应的问题,在社会适应中受挫极易成为复发的诱导因素,青少年抑郁的治疗终点应该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社会功能恢复及回归正常生活,而非简单的临床治愈。

(四)加强社会范围内心理健康知识宣教,降低学校群体对抑郁症的污名化

在心理健康知识宣教中,不仅要帮助师生克服抑郁症的自我污名化,而且需要帮助校内群体克服公众污名化。克服污名化不仅需要消除歧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避免由于恐惧或缺乏理解而出现一些消极行为。例如,教师的故意忽视、过于频繁的关心及特殊对待,或同学相处中的小心翼翼及保护性孤立,这些行为不会像歧视行为一样公开和明显,但是对当事人来讲可能仍会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和挫败感。

(五)培养抑郁症康复患者的公正社会信念

公正信念感是个体价值观系统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具有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力及缓冲不良情绪的作用,通过宣教、讲座、课程与辅导等形式帮助患者内化该信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仲敏.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分析和应对[J].江苏教育,2021(76):25-29.

[2]DAS J K,SALAM R A,LASSI Z S,et al.Interventions for Adolescent Mentai Health: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6.

[3]华大萍.青少年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调查[J].黑龙江科学,2022(08):100-101.

[4]王薇薇,刘文,王依宁.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及其促进[J].学前教育研究,2021(12):37-47.

[5]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24-34.

[6]Maalouf, F.T., Atwi, M. and Brent, D.A.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Review and Updates on Clinical Managemen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11.

[7]孙敏,朱金富,马建东,等.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复发因素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2):136-140.

[8]周静,林馨,构建中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J]:2022(0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