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它先后被众多戏剧学家、影视导演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和解读,并衍生出同名电影、电视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2010年,苏州市评弹团根据曹禺的同名剧作编演了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令人印象深刻。该剧屡获奖项,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全国高校、知名剧院进行演出,好评如潮。本文将从剧本改编内容、舞台表现形式、演员表演技巧等方面对中篇苏州弹词《雷雨》的创新性表达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雷雨》 话剧表演 苏州弹词 曲艺表演 创新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0-0135-06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经典,自1932年诞生以来,先后被众多戏剧学家、文学家、 影视导演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和解读,并衍生出同名电影、电视剧、京剧、沪剧、越剧、甬剧、黄梅戏、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雷雨》之所以成为中国话剧文学史、演剧史上的经典,是因为它不仅有完整巧妙的戏剧结构、精彩绝伦的故事内容,还饱含生命哲学的主题立意,在美学追求和思想价值上具有永恒性和跨时代性。苏州市评弹团于2010年根据曹禺的同名剧作,编演了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令人印象深刻。该剧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苏州评弹艺术节“节目金奖”,先后在北京长安大剧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地演出,广受好评。曲本由吴新伯、傅菊蓉、胡磊蕾、徐惠新等人联袂改编,剧目最初由盛小云、施斌、徐惠新、吴静、陈琰等人搭档表演。本文主要从改编内容、表现形式、表演技巧等方面对中篇苏州弹词《雷雨》的创新性表达进行简要分析。
一、苏州弹词对话剧《雷雨》文学剧本的解构
话剧文学经典的改编并非简单的删减、嫁接,也不可任由创作者随意曲解、重构,而是在尊重原著、原作者的基础上,精准把握经典的精神内核和美学价值。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不仅将原话剧剧本的篇幅进行大胆删减,还在叙事结构上单拎“繁漪挽留周萍,不让他去矿上”的主线行动,浓墨突出“蘩漪”这一女性人物的心理状态变化,挖掘出更多属于该角色的复杂情感和现实意义。这样的文本解构打破了固有的《雷雨》情节思维,重塑戏剧舞台上“蘩漪”可怜又可憎的形象,为戏剧作品女性人物长廊增光添彩。
从情节上看,中篇苏州弹词《雷雨》在原著的基础上,除了摘去序幕和尾声外,还将原著的四幕情节故事进行三回书的整合改编,分为“风雨欲来”“夜雨情探”“骤雨惊雷”,紧扣题眼“雷雨”。第一回“风雨欲来”,揭示过去周萍与繁漪定情、相爱的过程,并讲述周萍打算离开家去矿上,繁漪诉说旧情挽留;周萍去意已决,狠心斩断不伦之恋。第二回“夜雨情探”,讲述四凤的母亲侍萍将四凤接回家,四凤答应与周公馆断绝来往。四凤、周萍雨夜幽会鲁家互诉衷肠,繁漪心生恨意锁窗断路,暴露二人关系。第三回“骤雨惊雷”,周萍逃回公馆,繁漪与之恩断义绝,将不伦之恋公之于众,周朴园深受打击。周萍、侍萍母子相认,四凤、周冲、周萍精神受创,死于雷雨之夜。
台词上,开篇寥寥几句交代周公馆四主二仆之间的特殊关系和人物性格。其中“鲁贵”的台词点明这个家的非同寻常:“假如这四个人拍一张照,照片上头应写一句话: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但是,你们全都搞错了。”该句台词既点题又挑明祥和的周公馆暗流涌动,展示了评弹中“做关子”的技巧,为观众设下悬念。
中篇苏州弹词《雷雨》的具体改编如下:
原著一:第一幕以鲁贵和四凤开篇,期间周冲、鲁大海皆上场,为后续剧情发展进行铺垫。
改编一:开篇以旁白形式介绍了周家复杂的人物关系,又通过鲁贵的口直接揭示周萍和繁漪之间的秘密。
原著二:繁漪以身体抱恙为由三天不下楼,因为她不愿意见周朴园,她在躲避。另外,听说周萍要去矿上,她郁郁寡欢,不想与任何人打交道,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或是在排遣心中的苦闷,或是在思考如何才能把周萍留下,故而一直躲在楼上。
改编二:繁漪害怕周朴园发现她与周萍的私情,担心周朴园是听到了风声才回来,故而躲避起来。但是周朴园三天都未主动见她,她实在顶不住压力,下楼。而后才从周朴园口里得知周萍要离开家,去矿上。
原著三:周朴园让繁漪喝药时,两人之间的“博弈”不仅是为了展现周朴园一家之主的地位,也体现了他恪守礼教、封建专横的性格特点。
改编三:评弹中的喝药,更多展现的是蘩漪和周萍之间的心理搏斗。两人的内心独白也充分描绘了彼此对这段“不伦之恋”的立场。繁漪,无畏面对;周萍,恐惧退缩。剧中蘩漪的台词是:“我现在最最需要你的支持,只要你现在在我这边,我什么都不怕。”周萍的台词是:“不晓得爹今天是有意还是无心的,哎呀,会不会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故而今天爹是来点我的?”
原著四:繁漪对周萍和四凤之间的关系有所怀疑和察觉,第一幕通过向四凤打听周萍去矿上的事进行试探,直到第三幕才通过跟踪确认二人关系。
改编四:评弹中,繁漪换上新衣打算挽留周萍,听到周萍和四凤晚上的约定,明确得知了二人的关系。这一发现,让原本就紧张复杂的家庭矛盾冲突变得更加尖锐化。
原著五:并未特地强调蘩漪的团扇,也未曾提及二人同去看过戏。
改编五:突出繁漪掉在地上的扇子绘有周萍的画像,可见繁漪对周萍爱的浓烈。既点出二人的开始如同戏曲中才子佳人的浪漫桥段始于一把团扇,也暗示这一切的“错误”是由周萍开启的。增设二人同去看过《游园惊梦》的情节,这是明代汤显祖传奇剧本《牡丹亭》中的一出经典折子戏,以此揭示繁漪和杜丽娘一样的性格——她们都为爱而生,因情至死,展现了至情至性的女性形象。
原著六: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侍萍在周公馆的相遇、相认是在试探与暗示中逐渐明朗的。其间穿插鲁大海代表工人向周朴园抗议的支线。在第三幕中,周萍探四凤窗边,繁漪并未登场。
改编六:在评弹中,通过“说”平铺直叙周朴园和侍萍三十年前的旧事。此番改编将原著中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合并,同时删去鲁大海“为民请命”的片段,转而聚焦第三幕中周萍于雨夜窗边寻四凤,以期解开两人之间误会的心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又将暗中观察二人且妒火中烧的蘩漪的所思所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揭示了繁漪为爱而痴而狂而疯的状态。
原著七:话剧《雷雨》的冲突高峰呈现于周朴园揭露侍萍是周萍的亲生母亲。
改编七:中篇苏州弹词《雷雨》的冲突高峰则是繁漪向周朴园亲口承认自己与周萍三年前便产生了私情。
原著八:原作结局揭开周萍与四凤同母异父的身世秘密,突出在这一层关系下所酿造的时代悲剧。周萍与蘩漪的爱情悲剧并未凸显。
改编八:评弹结尾,繁漪终于揭露了自己和周萍不得见日的消散爱情。爱情虽无,但这个秘密见了天。这个被周萍拒绝的可怜痴女,被周朴园否认的自由人性,获得了拨云见日的光亮。繁漪发出生命中最后的哀叹和喘息。繁漪用自己的毁灭推翻了周朴园缔造的“礼教城池”。而周朴园让周萍认侍萍为母,让周萍本就重创的心灵雪上加霜,这一刻的腥风血雨洗刷了周公馆。雷雨是命运之主最后的善意,带走所有落后与混乱。
由此可见,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以独特视角重构了话剧文本,巧妙地将话剧文学经典融入曲艺说书中。它主抓蘩漪和周萍的情感故事线,全剧结构简化流畅、脉络清晰,剧情走向明朗且富有戏剧性。这部作品深挖原著情爱无常、命途多舛的命运轨迹,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周萍和繁漪同时面对不被认可的爱情和逆境人生时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梅侍萍、繁漪、四凤三位女性对待爱情、自我价值的不同观念与态度。这充分发挥了评弹曲艺的最大魅力,堪称戏剧文学经典改编的突出代表。
二、苏州弹词对话剧《雷雨》形式表达的创造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评话只说不唱,俗称说大书;弹词有说有唱,俗称说小书。苏州评弹一般男弹三弦女弹琵琶,主要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评弹源于宋代小说和说话技艺,繁荣于清乾隆时期,历经200余年流传至今,遍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评弹中说唱细腻,吴侬软语娓娓动听,弦琶琮铮十分悦耳,颇具地方特色。
(一)“说”出故事
区别于传统话剧《雷雨》的演出形式,即演员以角色的名义在舞台上表演,辅之以舞台美术、灯光、服装、化妆等,中篇苏州弹词《雷雨》的表演形式更显简洁:场上一桌二椅,演员至多三人,一人分饰多角,表演形式说唱相间。评弹演员以本色身份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不仅是说书人,可以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还兼具剧作家的身份,传递个人观点、评论故事情节,更可以根据表演需要“起脚色”,“扮演”故事中某个具体人物角色,并以他、她或它的口吻说话。在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中,女演员既“扮演”繁漪,又是旁白的解说者,甚至还会用“口技”表现环境音效,节奏环环紧扣,观众随演员一起“跳进跳出”,获得极大的观赏趣味。
也正因弹词《雷雨》独特的表现形式,评弹演员将人物的外部行动、内心独白,角色的外貌形象,剧情发生的时空环境都直接在舞台上绘声绘色地“说”给观众,让观众从听觉艺术到想象艺术的过渡更为完满,对剧中人物和整个故事走向的把握也更为立体和完整。
同时,评弹演员也有类似西方戏剧中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中副末的作用,点评剧中人物,表达作者对人物的同情和怜悯,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在中篇苏州弹词《雷雨》第二回书中,演员对蘩漪的评价:“繁漪啊,这个就是你与四凤的区别,女人的爱有两种,一种是把对方紧抓在手里死也不放,还有一种是用宽容的心让对方过得轻松幸福。你属于前者,而四凤属于后者。”这一句也暗示了周萍选择四凤的原因,同时也揭示了繁漪对他的占有控制欲已超出了周萍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周萍选择“逃跑”。周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冲破周朴园给他从小设置的牢笼而选择繁漪,可惜繁漪带他进入了另一个牢笼。而四凤不一样,她善良、温柔,又处处包容周萍。是四凤给他死水般的生活撕开一道4KSyJGAOj5ZL0D5kGFjAOA==裂缝,让他过上了轻松幸福的生活。这一“说表”直指繁漪、四凤两个女人最大的区别,侧面强调了繁漪“最雷雨的性格”。
(二)“唱”出情感
“唱”在苏州评弹中的作用显著,其唱腔婉转悠扬,绵软细腻,曲调峰回路转,绵长不绝,非常适合表现儿女情长或悲欢离合的戏剧场面。
第一回,繁漪被迫喝药时的唱词:“敛双眸暗将周萍窥。周萍啊,周家似囚笼,令人喘息难,你父亲似阎君,使我心胆寒。我唯盼你,男儿汉挺腰杆,敢作敢当敢担待,救我怜我在今番。当初你推倒高墙,雷池越,温情脉脉暖胸怀。你说道,我们真情两相爱,世俗路上不平坦。只要心相印手相搀,浊浪狂风有你承担。”
第二回,繁漪目睹周萍与四凤雨夜相拥时的唱词:“大雨倾盆雷隆隆,狂风霹雳天地。浑身冰凉心颤抖,妒火熊熊燃心胸。怨苍天弄人太不公,他另觅心蕊去迷恋小四凤,我的痴情换来一场空。疑是梦,非是梦,醒来依然是伤痛,要逼我癫狂逼我疯。纵然两眼已朦胧,难辨高低路西东,然而困兽之斗也要冲一冲,哪怕遍地刀锋、恶浪汹涌、烈火熊熊,哪怕碎骨粉身,跌入万丈深渊中。”
第三回:侍萍得知四凤与周萍相爱并怀有身孕时的唱词:“这一双儿女有何罪,冤冤相报为何来,即使前世孽债今世罪,这欠债该有哪个还。我要撕开天网让他们双双去,我不管背天道把人伦违背。下油锅,上刀山,哪怕千刀万剐,磨骨扬灰,这地狱轮回由我承担。”
第一回中,繁漪被迫喝药,内心隐忍多年的苦楚比那药水还要凄苦,她似多年前向周萍诉说情肠,极尽卑微之态,就为挽留这个心早就不在自己身上的男人,在幽幽怨鸣声中诉说周萍的“罪状”。第二回中的唱词,则是痴情女子看到心爱男子投入他人怀抱之时,过去的美好回忆瓦解,未来重归于好的希望破灭。此刻的冰冷雨夜,繁漪独自一人内心失意,为这一段不该有的爱恋,对这唯一付出过真心的“负心汉”充满懊悔。蘩漪的痛楚、悔恨、挣扎在演唱过程中,统统酣畅淋漓地展现给观众。第三回中,一方面,作为知道真相的侍萍内心纠结万分,二者都是她的亲生骨肉,她不舍得他俩两情相悦却像当年的自己和周朴园一样,和“挚爱”被迫分离。这样的爱情,侍萍失去过,故而她成全他们。另一方面,对于侍萍来说,四凤和周萍的爱情违背人伦道德。两人同母异父,丫鬟和少爷的身份是两人永远也迈不过去的巨大阶级枷锁,为此她充满担忧。但是,侍萍知道自己的女儿是个痴情的好孩子,若是强硬逼迫四凤与周萍分离,怕是两个孩子都要失去。侍萍做了相当长的心理建设,最终下定决心一人承担全部罪孽。剧中还有诸多优秀唱段不胜枚举,每一唱段都紧密贴合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为角色深厚的情感增添光彩,同时也向每一位观众精准传递了饱满的情绪。
(三)“噱”出笑闹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的妙用,“噱乃书中之宝”一说,便是突出了评弹表演中喜剧性制造的重要性。在《雷雨》这部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紧凑、结构转折急剧的悲剧作品中,适当地“放噱”可以起到调节戏剧气氛的效果,有利于完善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可以与观众产生巧妙的互动。在本剧中,以下几处例子便突出了中篇苏州弹词《雷雨》在“噱”上对原剧作表现形式的创新。
其一,形容刚换上湖绿色旗袍的繁漪美丽动人,利用间离手法将繁漪与当代明星演员章子怡、巩俐进行比较,突出繁漪出水芙蓉般的美丽气质,也引得观众发笑。
其二,当繁漪听到周萍和四凤要约会时,旁白利用夸张手法形容繁漪心里一酸,哭出两滴眼泪,足足可以冲两缸酸梅汤,借此强调繁漪此时醋劲大发,难掩心中的酸水。
其三,周萍为繁漪设局过生日时,说出“happy birthday”, 缓解了观众紧跟快节奏剧情时的紧张情绪,调节了现场的观演氛围,提高了观众对于情节发展的兴趣。
其四,第二回中,周萍冒雨到四凤家幽会,演员使寮沿(屋檐)拟人化,说道:“这老兄又来哉,想想你今天不能进去啊,你进去了要引起一场泼天大祸,那我来提醒提醒你吧。”遂用两滴寮沿(屋檐)水往周萍头颈里面“答答”以提醒周萍。后繁漪跟踪周萍,见其与四凤相拥,又说道:“上面的寮沿一看吗?咦,这个女人没见过?干吗?两只眼睛盯着里面一动不动。喂!非礼勿视!非诚勿扰!看来这女人有偷窥癖,让我来警告警告她,也弄两滴冰凉的寮沿水,往她的额头上,答答!不觉察?今天碰着的都是木头人。”这段“噱”在发挥幽默作用的同时,也从侧面反射出繁漪此时内在心理情感的震撼和复杂,以至于冰冷的雨水打在身上却毫无反应。
其五,周萍唱段“一声凤,我的爱”后,演员吴静台词:“怪不得都叫他师奶杀手,你听哪,太有女人缘了。”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明夸周萍这一角色,又暗褒饰演周萍的这位演员(徐惠新)音色唱腔悠扬悦耳、充满魅力,起到插科打诨的间离效果,同时,也突出了繁漪这一角色心目中周萍的魅力所在。
其六,周萍跳入四凤家中,二人本应激动相拥,但由于评弹曲艺艺术的独特表演风格,评弹演员无法在舞台上作相拥状,故饰演周萍的演员又放一噱:“这个说书呀就是这点不过瘾,所以只能嘴上热闹一点。”以此调侃评弹演员在人物情感最浓烈之时,演员却无法相拥,只能通过嘴上说说来传达。
三、苏州弹词对话剧《53deca04b9da145d31413b2908f5e874ce224bbdec6f28b6300ea90ee739a6de雷雨》技法演绎的革新
苏州评弹表演着重“说、噱、弹、唱”四功,演员要熟练掌握吴语台词基本功,还要富有幽默感、节奏感,能在适当的位置放“噱”,减少观众审美疲劳。三弦或琵琶的弹奏、运用,使得整部剧目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避免了纯靠演员“说”的枯燥。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中,女演员盛小云是“姚调”唱腔,男演员施斌则以“蒋调”为主,韵味醇厚悠扬。不同唱腔的灵活运用,能丰富剧中哀凉、欢愉、凄惨等情绪情感,使故事娓娓动听,仿若身临其境,如痴如醉。
此外,中篇评弹《雷雨》中对于演员最为考验的是“间离”手法的运用,即演员脱离原有角色回归正常叙述,同时还要承担剧作家“传声筒”的职责来发表观点。这一过程要求演员除了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能外,还要有强大的信念感和真实感,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控制演员的自身情感与角色的舞台情感。在中篇苏州弹词《雷雨》中,旁白、音效、对白皆由三位演员通过声音、表情完成, 配合少量形体动作进行肢体表达,将剧中八人(三女五男)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第一回中,演员施斌既是开场旁白,又是“周仆园”“周萍”“鲁贵”。旁白机灵可爱,仆园严肃威严,周萍怯懦内敛,鲁贵粗鲁狡猾……针对不同角色,施斌在语言节奏、音调音色、表情体态等方面皆有变化,极具创造力。
一人分饰旁白和多位角色,不仅要从年龄、阶层、性格、人物习惯等方面进行区分,还要准确表现每个人物身上的鲜明特征,极其考验演员的功力和表现力,更不要说在时长近2个小时的表演中对观众注意力的吸引,可见曲艺表演技艺的打磨令人敬佩。
另外,由于评弹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台词中出现大量人物独白将人物心理外化,使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例如,中篇苏州弹词《雷雨》第二回“雨夜情深”中,侍萍来到周公馆看到自己的照片后说道:“哎呀,眼前天津的周公馆不就是二十六年前无锡的周公馆吗?我是不是在做梦?”“我曾经把我的终身托付给周朴园。平心而论,他人不坏。当年的仆园温文尔雅、体贴入微,所以我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人一辈子求点什么,只要他对我好,我愿意一辈子服侍他。”周朴园也说道:“我从来没有把侍萍当佣人看待,侍萍身上有许多优点,以至于她消失之后,我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人能替代她。繁漪,差远了!”这些独白的增加也有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为避免台词杂糅、混乱,演员处理得极其精准巧妙。在旁白和对白衔接处进行有效的停顿或是改变节奏,辅以旁白、音效,以及内心独白用方言、对白用现代白话的方式进行区分,使得演出精彩纷呈。消除评弹语言艺术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疲劳,让观众获得听觉享受的同时,清晰把握整个剧情脉络的走向,并在心中刻画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形象,这正是曲艺表演“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艺术手法的显著特征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评弹《雷雨》在剧本内容的文学表达、评弹曲艺的形式表达和表演技巧的演绎表达方面,都是一个对经典改编创造的优秀范例。观看完弹词《雷雨》,心头余音绕梁、拨动心弦,剧中人物心理层次分明、充盈,通过委婉动人的弹唱,将人物内心的纠结、犹豫、矛盾等多重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万分。
笔者在观看完苏州弹词《雷雨》后,除了剧目情感立意上的共鸣外,更多的是对经典改编的反思。近年来,话剧版《雷雨》的改编在市场上屡屡受挫,不禁引发我们思考,经典戏剧文学的当代改编如何避免“水土不服”的困境,而原封不动地照搬经典又如何脱离照本宣科的束缚。时代的快速发展,带来娱乐消费模式的日新月异,审美价值也随之不断提升。戏剧工作者在创新话剧形式的同时,也要回归到戏剧文学的探究上。笔者以为,雅俗共赏、古典文化与现代人性相结合、通俗文学与严肃正剧相融合,才是中国现代演剧的正道。期待有一天能看到一部放弃情节,一味炙烤心灵的、叙事体的戏剧性话剧《雷雨》。
参考文献:
[1]朱栋霖.经典《雷雨》:从话剧到苏州评弹[J].文学评论,2011(02):26-31.
[2]穆杨.浅议评弹《雷雨》的艺术魅力[J].大众文艺,2013(07):191-193.
[3]赵黎明.阐释·想象·创造——从《雷雨》的苏州评弹改编看现代文学经典教学[J].群文天下,2011(12):56-57.
[4]方同德.与曹禺先生的一次心灵对话——中篇评弹《雷雨》改编絮语[J].艺术百家,2011(05):150-153.
[5]周胜南.创新或是消亡——试论苏州评弹在当下的保护和传承[J].艺海,2014(05):80-82.
[6]曹禺.《曹禺全集》第五卷 [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