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视美术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种形态,其表现形态又涵盖空间置景、美术道具、美术色彩、剧作策划、放映宣传、鉴赏分析与批评等多个环节。本文以中国古典风为主调,结合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观念,探讨中西美术融合背景下影视美术设计空间置景的运用以及色彩的表达与运用,进而分析影视美术创作过程的特殊性与创作构思。
【关键词】影视美术设计 置景 色彩运用 中西结合 审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0-0177-06
影视美术设计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置景与色彩的巧妙运用,为观众营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本文将浅析影视美术设计中置景与色彩的运用,探讨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首先,置景是影视美术设计的基础,它包括场景设计、道具设计和角色造型等。置景的设计需要考虑剧情发展、角色性格、时代背景等因素,以创造出符合剧情需要的视觉效果。其次,色彩在影视美术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不仅能够影响观众的情绪,还能够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色彩的运用需要根据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行调整。例如,在悲剧中,色彩往往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而在喜剧中,色彩则以暖色调为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此外,置景与色彩的结合也是影视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技巧。通过置景与色彩的相互配合,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视觉效果。例如,在悬疑剧中,通过阴暗的场景设计和冷色调的灯光,可以营造出紧张、神秘的氛围,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总之,影视美术设计中的置景与色彩的运用,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还能够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观影体验。
一、影视美术概述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西方银幕影像逐渐被东方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电影则经历了从对新事物的惊讶与好奇,到逐渐形成了用戏剧的观赏习惯来看待电影、以戏剧方式来拍摄电影的独特风格的变化。这种“影剧”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观众的审美取向,实质上构成了中国电影规范性框架的内在制约与导向机制。
在早期电影中,虽然电影艺术的历史并不长,但中国电影美术元素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通过将中国与西方元素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逼真而虚幻的“意境”,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也为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赢得了重要地位。在东方影像艺术中,融合戏剧性叙事手法与民族观影心理需求的影像艺术语言,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大标识。这种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精粹的影像艺术形态,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中国电影走向全球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电影在汲取东西方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影视艺术形态与受众接受习惯。这一特色艺术风格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创新精神与艺术追求,更助其在全球影坛赢得了重要地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融合东方传统文化精髓而形成的独有的东方表达方式,确立了世界上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电影类型——武侠片。展望未来,随着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持续推进,中国电影必将持续绽放其独特魅力与活力,为全球电影艺术的繁荣作出更多贡献。
不论是中国影视美术还是西方影视美术,在总体上都具有共同的艺术性质。随着新的艺术类型的产生和发展,电影与电视之间的媒介融合更加深入 ,二者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综合性是电影和电视的重要特性。从影视特点上来看,电影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特点,能够在特定时间内表达空间,同时在空间的变换中展现时间。在形式上,影视艺术综合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元素,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属性。这些艺术属性将各种艺术表现技能所呈现的效果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表现力。
作为科技进步孕育的现代文化现象,影视艺术以其独特性鲜明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它不仅是人类对超越物质现实的精神世界的创造性投射,更是现代科技手段在文化艺术领域最具革新意义的体现。科技发展使影视艺术具备了实现、存在以及发展的可能。电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颜色黑白到彩色等的变化。这些多样形态以及今天综合各种先进技术所展现出来的不同面貌,积聚成电影的发展历史就是对其科技属性的最好说明。电视发展的进程同样表现了科技进步的过程——从简单摄像设备到数字高清设备,电视艺术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
尽管影视具有产业属性,但其作为艺术产品的特征不可忽视。影视艺术通过再现生活、表达情感和丰富想象,展现其独特的艺术性。电影在演变过程中确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如镜头运动、蒙太奇等,这些元素共同铸就了独立艺术的特殊性。电影艺术家们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元素,丰富电影手法和技巧,开拓了电影艺术的新领域。就公认的具有艺术性的电影而言,它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并确立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方式,如镜头运动、蒙太奇等,从而确立了独特的艺术性质和形式。
电影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形式,它通过声音和图像的结合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发达构成了影视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信息的有效传达成为它们的重要诉求和目标。大众社会的传播要求和传播规律影响着影视的发展,因而尊重传播规律、重视大众社会要求就是影视艺术发展所必需的意识。
二、研究的意义
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无论是从产业经济架构还是文化压力方面都是如此。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微妙。学习的关键并非单纯关注西方好莱坞模式,而应聚焦于如何推动中国电影自身的成长、开放与壮大,这才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置景作为构建故事世界视觉基石的元素,有助于观众沉浸于影片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与环境氛围中。精心设计的置景不仅能增强故事的可信度,还能提升情感的感染力。在电影美术中,置景不仅是背景的装点,更是参与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细节,能够揭示角色性格、情感状态及故事主题。
电影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作品品质不断提升,其中美术设计的作用不容忽视。探究美术在影视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电影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关乎影视创作中的场景设计、色彩运用等多个关键环节。优秀的影视作品旨在为观众提供娱乐体验,其生动有趣的场景设置、扣人心弦的情节推进、贴近现实又适度夸张的情感表达,以及营造的特定氛围,无不与影视美术理念紧密相关。
中国电影所经历的环境变迁与自身形态的演化均颇为显著,这些变化带来了得失并存的局面。中国电影正在逐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进使得人们从最初树立基本市场观念转向深度实施产业建设,中国电影的形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已与以往大相径庭。公众在接纳国际科技影响的同时,也享受着科技产业链带来的种种益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中,中国电影不断追赶世界潮流,加快自身变革的步伐。
三、影视美术置景与色彩的应用概述
(一)置景在影视美术中的应用概述
影视美术设计中的置景与色彩运用是构建视觉叙事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西方和东方的影视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置景与色彩运用。以西方电影《泰坦尼克号》(编剧:詹姆斯·卡梅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为例,其置景旨在还原1912年的豪华客轮,在色彩运用上则突出冷暖色调的对比。这种置景和色彩运用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浪漫主义色彩,营造出奢华与悲剧的氛围。船舱内部的金色装饰和暖色调的灯光,与船舱外冰冷的蓝色大海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展现了泰坦尼克号的辉煌,也预示了悲剧的发生。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霸王别姬》(编剧:李碧华、芦苇,导演:陈凯歌)则展现了东方戏剧的程式化特点。在置景上,电影重现了京剧舞台和老北京的街景;在色彩上,则大量使用红色和黑色,以表达角色的情感纠葛和戏剧的悲剧性。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和激情,而黑色则代表着悲剧和死亡。
西方观众习惯于蒙太奇式的剪辑和快速的情节推进,这要求置景和色彩设计能够迅速传达情感和主题。而东方观众则更倾向于戏剧性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因此东方影视作品的置景与色彩往往更为注重细节和情感的渲染。通过《泰坦尼克号》与《霸王别姬》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影视作品的置景与色彩有着显著的影响。西方影视作品倾向于使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和动态的置景变化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东方作品则更注重色彩的情感寓意和置景的细节刻画,以传达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
总之,影视美术设计中的置景与色彩的运用,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还能够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观影体验。
影视置景涵盖以下七个维度:一是单元置景;二是置景容量;三是场景类型;四是场景与情节的关系;五是置景构成方式;六是置景组合方式;七是置景表。置景,指的是每个独立场景的特定空间氛围,是美术设计中最基础的概念,与电影中的大环境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分。大环境通常涉及剧中角色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等宏观层面,而置景则具体指剧情展开中具有实体性的个体场景。如电影《重庆谈判》(编剧:张笑天,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张夷非)的大环境设定为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重庆,影片聚焦于在重庆举行的历史性会谈及“双十协定”的签订。在这部作品中,置景与道具的设计成功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如会议室内,从桌椅的摆放到墙上的装饰,再到毛主席挥手致意的场景由彩色转化为褐色,以及片头片尾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这些元素共同赋予了影片浓厚的历史感,强化了影片的纪实风格。它们无一不力求还原那个历史时期的风貌,使观众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张与庄重。
电影置景的承载能力与其在影片中实际出现的镜头数量并不完全对应。以影片《茶馆》(编剧:老舍,导演:谢添)为例,该片跨越了三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其中敞天露坝的茶铺、鳞次栉比地错落在巷陌间,展现了特有的破旧市井风情;矮桌竹椅铺满舞台,营造出聒噪在耳的“龙门阵”嘈杂场景。所有这些场景都生动地表现了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简单而平实地关照了社会现实,折射出时代变迁中各色小人物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窘迫、无助、惶恐和悲哀,四周都弥漫着时代变革带来的剧烈动荡。通过《重庆谈判》和《茶馆》两个案例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影视作品对置景设计的要求和侧重点各不相同。《重庆谈判》更注重历史场景的宏观再现,而《茶馆》则通过细节的刻画——小到茶壶茶具的变化,大到门前的梯坎,展现了角色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无论是宏观的场景构建还是微观的细节刻画,置景设计都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品的主题、情感和叙事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独特的视觉风格。
置景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依据剧情内容设定进行分类;二是按气候条件及特殊制作场景(如移动式场景)进行分类。置景与情节的关系可分为“景同情异”与“情同景异”两种情况。如电影《骆驼祥子》(编剧/导演:凌子风)与《城南旧事》(编剧:吴贻弓,导演:伊明、林海音)虽同样以20世纪20年代为时代背景,但因主题、情节及人物各异,故置景上需予以明显区分。以《城南旧事》为例,这部作品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小女孩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市民的生活万象。在置景设计上,可以采用长城作为背景,展现清新的北京城,满大街飘舞的柳絮,以及远处卢沟桥的轮廓,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在色彩运用上,采用清亮的早晨光线、蓝色的天空和干净的街道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代表着主角的天真和纯净,与她眼中的世界相呼应。相比之下,《骆驼祥子》则聚焦于描述北京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挣扎。在置景上,这部作品展现了昏暗拥挤的车场、脏乱嘈杂的四合院和凌乱无序的胡同。这些场景的设计旨在反映主角祥子所处的艰苦环境和社会地位。在色彩设计上,则采用更加阴暗、压抑的色调,以强化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这两部作品虽然都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但由于剧情内容的不同,置景和色彩的选择也截然不同。《城南旧事》的置景和色彩清新、明亮,而《骆驼祥子》的则昏暗、压抑。这些置景与色彩的相辅相成,使得这两部作品都能够生动地呈现出20世纪20至30年代北京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到,影视作品中的置景与色彩不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更是为了服务于剧情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置景的构成方式可根据电影主题、内容、风格及场景造型的要求,采用棚内搭建、外景拍摄、内景外搭、实景利用、实景改造、特效合成等多种手段。场景表则在选景过程中同步编制,详列所需场景信息,为后续拍摄工作提供便利。以剧本《小镇之夏》为例,在柳城镇政府招待所的房间场景中,为了表现赵仁富与牌友打牌的情节,可设置一张方桌、两张单人床填充空间,同时关闭窗帘并使用烟饼制造室内烟雾效果。而在梁平县委陈书记办公室场景中,可将文件柜置于陈书记与邓新来位置的斜后方,占据墙面大部分面积,前方摆放办公桌、沙发、茶几、盆景及挂有“人生能有几回搏”字幅的镜框,以体现场景特点。置景设计中,道具应兼顾真实与虚构,确保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相符,避免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牺牲场景的真实性。
(二)色彩在影视美术中的应用概述
色彩在影视美术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影响着作品的各个层面。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色彩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白色代表哀伤与纯洁;红色象征喜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蕴含辟邪祈福之意;黄色则常与权贵、富饶关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大量运用金色调,营造出宫廷的冷峻而压抑氛围,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绿色则常用于表达生命、和平与健康等主题。
尽管在单一色调的黑白电影时代,色彩的丰富变化受到了局限,然而,通过对黑白灰阶的精妙调度与运用,电影创作者依然能够有效地传达影片的主题意蕴。步入色彩斑斓的彩色电影时代,色彩元素则跃升为电影艺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视觉表达与情感传达。为营造特定场景的色调氛围,需统筹规划场景结构、道具、人物服饰等装饰色彩,确保色彩空间的整体协调性,无论是暖调、冷调,或是明暗、浓淡对比,均需精心调配。同时,摄影师在此基础上,借助摄影技术如强调、突出、对比等手法,对画面进行精细处理,以实现最终的视觉效果。
举例来说,在电视剧《小镇之夏》第五季第三十三集中,场景是柳城赵仁富家的客厅:夫妻两人就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正在茶几前共进晚餐;刘玉香犹如往常,一手拿着碗,扭头看着电视节目。随着剧情的推演,室内营造了淡黄色的色彩基调,家具陈旧,人物穿着也偏向于暖色调的服装设计。在微弱的灯光照射下,整个室内散发着一抹温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美术和摄影的协同合作下,产生了一种呼应人物情绪和主题要求的“违和感”,而这更加深刻地刻画了角色形象,提升了故事主题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人们与环境息息相关,美术设计应该创造一种自由的三维空间,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为摄影创作提供一切必要的前提条件。
四、影视美术创作过程的特殊性与创作构思
(一)影视美术创作过程的特殊性
影视美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造型艺术形式,其独特性源于电影艺术的特性。影视美术创作过程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一是动态空间造型;二是二次创作特性;三是有机性与限制性的结合;四是屏幕造型的真实性与逼真性;五是电视剧美术与电影艺术的对比。这五方面共同揭示了影视美术创作过程的独特面貌。
其中,运动的空间造型包括:银幕画面的三维性、银幕造型与时间因素、银幕造型与运动因素、电影场景——魔方。除此之外,影视美术创作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在构成关系方面具有特殊性。而影视美术创作的限制性是由电影银幕上各种元素的限制而形成的。这些元素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犹如人体中各器官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凸显了电影艺术的有机性特质。
(二)影视美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影视美术的创作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核心要点:一是树立总体造型观念;二是把握主题意念;三是确定基本情调;四是探求恰当而独特的造型结构形式;五是先期视觉化。这五个核心要点阐述了影视美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首先,影视美术创作与其他艺术创作一样,都讲究和重视构思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立意”。如郑板桥在创作竹子绘画时,所经历的“三竹”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其中,“胸中之竹”是形容艺术家动笔之前先要“立意”,这与东晋王羲之提出的“意在笔先”的理念相契合。总体造型观念,并非仅是置景设计师独有的意识和认识,而是所有参与影视剧创作的人员都应具备的观念。这也是影视艺术发展到现在,区别于其他艺术和科技领域的必然要求。
其次,把握主题意念是置景设计师在设计准备阶段,从总体观念出发的首要任务,即明确电影的主题。而音乐中的“基调”,本质上是指音乐的主旋律,不论其如何变化,无论是悲怆、庄严,还是欢乐、诙谐,影视作品中的基调也是如此,并无二致。
最后,影视作品的造型结构形态,实质上是指其整体的空间构造与色彩布局,这两者共同筑起电影或电视剧造型表达的基础框架。而“先期视觉化”这一过程,可分为“视觉的速记”与“先期视觉化”,它们使影视美术在创作构思中按照影视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要求进行创作。
五、结语
在现代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由于融合了中西方影视文化传统,人们对影视美术的设计要求与需求不断提升。本文着重探讨了置景和色彩在影视美术设计中的运用,强调了其在影视作品中的价值和作用。影视美术设计中的置景与色彩的运用,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进行影视美术设计时,应注重精细化、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的原则。设计人员需结合当前经济时代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对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有效改进和创新。同时,结合影视美术的发展方向,制定全新的设计模式和技巧,以促使影视美术设计在新时代持续发展,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观影体验。
参考文献:
[1]吕志昌.影视美术设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李艺,刘成新.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金畅.精神经济时代下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相关探讨[J].艺术大观,2020(27):58-59.
[5]秦琦琅.影视导演艺术理论与创作表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6]梁颐.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孙宜君,陈家洋.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8]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6.
[10][美]Tomlinson Holman.电影电视声音(第3版)[M].王珏,彭碧萍,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