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是舒伯特创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首先,本文通过对该作品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和声语言的深入分析,以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其次,根据笔者个人演奏经验,探讨如何在演奏中把握所需演奏技巧,从而表现作品的音乐内涵,以及如何引导听众理解作品的情感走向。最后,本文将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A大调钢琴奏鸣曲》 钢琴演奏 音乐教学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4)10-0093-06
舒伯特是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虽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但他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在人才辈出的浪漫主义音乐大潮中,舒伯特凭借其独特的才华成为钢琴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其作品《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也成为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该作品以明快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舒伯特对音乐语言的精湛掌握,赢得了广泛赞誉。作为钢琴演奏者和教学者,对这首奏鸣曲的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舒伯特的音乐风格,还能够为钢琴教学及演奏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一、作品概述
(一)创作概述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都在创作与探索中度过。他在遵守传统音乐形式的同时,还力求在每个作品中都达到艺术的极致。他的钢琴奏鸣曲在承袭古典主义精髓的基础上,注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这使得舒伯特的钢琴曲在主题选择、调式调性处理,以及曲式结构设计上都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创作特征。
在音乐主题的选择方面,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倾向于追求“条理性”和“规范性”,很少在作品中融入显著的个性化情感表达,音乐主题部分设计多简洁精致,强调理性的美。然而在舒伯特的创作实践中,他在继承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简洁精致的基础上,同时又赋予作品更强的歌唱性与抒情性,使音乐呈现出更加流畅的线条感,开始强调感性的美。
在调式调性的处理方面,舒伯特的写作方式延续了古典主义传统,其调性转变的频率相对较低,伴奏的调性往往与主调或属调紧密相连。同时在和弦的运用上,功能性和弦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同的是,古典主义大多严格遵循传统功能的和声走向,明确避免和声属到下属走向的使用,但舒伯特勇于创新,引入属—下属—主走向的和声。这种和声运用丰富了作品的音响色彩,赋予作品更加自由的调性表达。
在曲式结构的设计方面,尽管舒伯特并未完全遵循古典主义的曲式结构,但在布局上却保持古典主义的框架,同时在音乐表达上则展现出个性化的风格特征。舒伯特在创作中注重情感与乐曲发展的紧密结合,这使得他的作品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
关于《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创作时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作品始于1819年夏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创作于1825年。该作品是舒伯特与友人出游时的灵感结晶,旅途中他入住于一家小旅馆,意外邂逅了旅社老板的女儿。这份不期而遇的缘分激发了舒伯特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创作这首献给旅社老板女儿克拉的奏鸣曲。该作品属于舒伯特创作早期和中期的过渡作品,尽管篇幅紧凑,但已体现出鲜明的个人创作特征,作品的旋律悠扬如歌,结构细腻精巧,情感层次丰富,寄托了舒伯特对幸福生活的深深向往。整首曲子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息,充满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同诗画般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二)音乐结构分析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通常由三到四个相互对比的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多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为慢板,多用变奏曲式、复三部曲式或自由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多为复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更快的急板,多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而《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选用三乐章形式,其中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中快板,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的行板,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
1.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共133小节,属于典型的奏鸣曲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部分,整体拍号为四四拍。
呈示部(1~47小节)包括主部和副部两部分。主部(1~20小节)采用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为A-B-A1,调性建立在A大调上。前两小节为全曲的主题动机,A乐段的两个乐句便是以此动机为基础写作而成,B乐段则是以低小三度的模进形式写作而成,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最后结束于主和弦。副部(21~47小节)由C和C1两个乐段组成,二者关系为非对称性的模仿乐段,调性转至E大调,连续演奏的三连音使得旋律极富有流动性,从第38小节开始,和声织体逐渐拉宽,节奏逐渐密集,将音乐情绪推至高潮,至第43小节情绪逐渐归于平缓。该部分结束于主和弦,属于收拢性乐段。
展开部(48~79小节)分为主部主题展开、连接部和副部主题展开三个部分。主部主题展开(48~56小节)运用主部主题的节奏型与卡农手法进行写作,调性变化丰富,运用升f小调、e小调和升c小调。连接部(57~65小节)调性转回E大调,大量运用模进上行的八度三连音,将乐曲情绪推至顶点,在最后1小节力度突弱,为后一段的进入铺垫情绪。副部主题展开(66~79小节)调性转至升f小调,并呈现出属准备的特征,整体音乐趋于平静,预示着主题的回归。
再现部(80~126小节)是呈示部的变化再现,主题动机部分增加了一个八度声部,以此充实和声色彩。
尾声部分(127~133小节)同样运用呈示部的主题动机发展,以极弱的力度演奏,结束于主音。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共75小节,采用复三部曲式写作而成,包括首部、中部和再现部三部分,整体拍号为四三拍。
首部(1~15小节)只有一个乐段A,分为a和a1两个平行乐句,调性建立在D大调上。两个乐句均以连续的柱式和弦形式呈现,节奏一长三短,音色纯净且和声饱满,旋律以四度内忽上忽下的走向发展,仿佛在描绘舒伯特压抑的内心情感。
中部(16~49小节)分为B和A1两个乐段。B乐段(16~32小节)在首部主题动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写作,调性转至升f小调与A大调,织体方面采用三连音形式,将乐曲情绪推至高潮。A1乐段(33~49小节)是首部的变化重复,调性转至G大调,41小节开始出现渐强符号,是乐曲的最高潮,随后与44小节回归弱力度,为后段的再现铺垫情绪。
再现部(50~75小节)调性转回D大调,是首部的变化再现,同时音乐材料中还加入B乐段的材料,并融入复调手法进行写作。整段以弱力度演奏,结束音落于主和弦,形成完满终止。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共216小节,同样采用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部分组成,整体拍号为八六拍。
呈示部(1~84小节)包括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四部分。主部(1~18小节)分为a和a1两个平行乐句,结构为非方整性乐句,调性建立在A大调上。前2小节为该部分的主题动机,开头以弱起小节进入,随后运用八分音符与小附点节奏增强主题效果,而左手演奏两个声部,中声部呈现出舞曲节奏,而下声部则作长音的低音铺垫。连接部(19~34小节)延续主部调性,以左右手交替的形式演奏错位上行的十六分音符琶音,在热烈的情绪下将乐曲推进至副部。副部(35~60小节)的调性转至E大调,包含A、B两个对比乐段。A乐段出现呈示部的第二主题,旋律表现出跳跃性,左手以分解和弦为主。B乐段的旋律转至右手,旋律的跳跃性更加明显,将整段情绪推高。结束部(61~84小节)运用副部结束处的材料进行写作,呈现出十六分音符结构,由双手交替完成演奏。随后通过八度音阶上行,将乐曲三次推向高潮。
展开部(85~121小节)有三个主题。主题一调性转至升f小调,运用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材料发展而成;主题二运用连接部材料写作而成;主题三调性转至升c小调,运用大量主和弦,呈现出属准备的特征。
再现部(122~203小节)是呈示部的变化再现,与呈示部结构相差无几,由D大调开始,经过多次离调转调后,结束于A大调。
尾声部分(204~216小节)在第一主题动机上发展变化而成,可以视为对整段的补充部分,最后以辉煌的音响色彩结束于主和弦。
二、演奏技巧分析
(一)触键方式
触键方式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手指所运用的各种技法,是塑造乐曲风格的前提条件,不同触键方式所演奏出的效果都会有所不同,其中体现了演奏者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在作品《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三个乐章的音乐风格迥异,因此对演奏者而言,选择合适的触键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以抒情性为主。在作品的呈示部中,主旋律聚焦于右手的高音声部,因此在演奏时需注意突出右手的线条感,而左手则负责演奏上下行交替的分解和弦作为旋律声部的衬托,由于此处需以频繁的快速跑动来演奏,因此手腕肌肉必须保持充分放松状态,以确保音乐的轻盈连贯。该部分的触键速度应严格控制,双手与琴键的接触角度应尽可能地减小,同时右手与琴键接触的角度尽量减小,以柔和的方式下键,如此演奏才能与第一乐章的整体风格更加契合。
第二乐章的音乐风格以宁静优美为主,为了充分展现这一风格,演奏时应将速度进一步放慢。因此在演奏这一乐章时,应采取轻松的触键方式,同时保持手臂的自然放松,以确保音符之间的连贯性。此外,还需注意纵向声部上的触键力度区分,由于旋律声部的触键力度较轻,因此织体声部的触键力度一定不能过重,避免压过旋律声部,以确保各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第三乐章转为热情欢快的舞曲风格。在演奏本乐章时,要确保肘关节的灵活放松,手指保持自然的拱形弯曲,并以指尖触键,通过手腕带动手指进行演奏。此外,为了突出该部分的舞曲风格,还应尽量减少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积,从手指的第二关节点开始发力,以演奏出更加清亮透彻的效果。
(二)踏板运用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踏板在钢琴弹奏中逐渐被广泛使用,并在塑造乐曲风格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钢琴踏板主要分为延音踏板、柔音踏板和保持音踏板三种类型。而舒伯特的作品以抒情性著称,因此在演奏他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时,以延音踏板的运用居多,偶尔用到柔音踏板,以此增强乐曲的抒情色彩。
作品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主题动机部分,主旋律主要集中于高音声部,在演奏时,为了保证音响效果的连贯性,前三拍需通过踩踏延音踏板来连接,同时这种踏板运用同样适用于后续乐思相似的段落。演奏至第10小节处,高音声部出现排列密集的和弦,旋律音则在左手,此时踏板应在强拍时踩下,以确保旋律清晰度。而在45小节与前面段落有所不同,由于力度标记为极弱,因此除了踩延音踏板外,还需要同时踩下柔音踏板,如此才能使音量在最低时维持音色柔和。
第二乐章的音乐风格如流水般舒缓。在踏板的应用上,不仅要与旋律的情感相契合,而且需与乐句的节奏及旋律的流转相呼应。由于该乐章的主旋律深藏于和弦之中,因此手指力度和踏板运用都需要精确控制。在第1小节中,首个和弦演奏完毕后不要匆忙释放踏板,避免破坏音乐连贯性。当第二个和弦响起时,左手的和弦应保持按键状态,同时迅速重新踩下踏板,以确保音乐的和谐统一与流畅自然。这种踏板技巧在多处均有所体现,无论是全分解、半分解,还是柱式和弦的伴奏,都可采用这种方式来提升音乐的表现力。
而对于舞曲风格的第三乐章,在演奏时应该注重踏板在重拍的作用,从而凸显出此段的音乐特色。由于该乐章的音乐风格兼具古典与浪漫,因此踏板在这里不可过多使用。例如在呈示部的副部主题部分,演奏时只需在每小节开始时踩下踏板,把重音点出即可。
(三)力度把控
在演奏过程中,力度的精准掌握显得尤为关键。音乐材料的变化或者相同音乐材料在不同音区的演奏,都会导致音乐情绪改变。这要求演奏者具备敏锐的感知力,以捕捉这些微妙的变化,并通过灵活调整演奏力度,使之与音乐情绪变化相契合,从而确保整体音乐表现的准确性。
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其中展开部的主部主题展开和连接部旋律便是通过音乐材料变化来体现音乐情绪的改变。在主部主题展开的首句力度较弱,随后一句的力度短暂加大,但很快又回归为较弱,并在结尾处展现出渐强的趋势,演奏时需着重把握该段的力度变化。而连接部旋律则采用连续的八度上行级进和弦,整体力度较强,为音乐注入一定的紧张氛围,与前面部分在力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该部分8小节的连续强奏,也给演奏上带来一定难度。在演奏这8小节的强奏时,演奏者需要合理安排力度层次。将8小节划分为以4个小节为一组的两个乐句,每个乐句的开头在保持双手协调的同时,应有明显的呼吸感,并以稍重的力度奏出,以确保声音稳定。随后在八度的上行过程中,利用手臂的自然力量逐渐加大力度。到了第三和第四个乐句时,应将力量推向顶峰,同时保证音色的饱满通透。
在第三乐章再现部的副部主题部分,第165小节与第173小节所呈现的两段旋律便是相同音乐材料在不同音区的展现,音乐的情绪和音色均发生改变。第165小节中,右手附点节奏和连跳演奏决定了右手旋律具有轻快灵动的特点,触键的力度要控制在弱范围;而第173小节尽管旋律形态相近,但整体音区的下移为音乐情绪增添了一定的紧张感。同时乐曲中的强标记在此处不能单纯理解为力度加强,而是乐句情感的深化表达,因此在演奏右手十六分音符时,需要在快速跑动的基础上做出强弱起伏,而左手则要通过手臂的横向运动将力量传递至指尖。
(四)装饰音处理
浪漫主义时期,装饰音的演奏方式多倾向于与旋律融为一体,即将装饰音以旋律化的形式呈现,从而达到统一的音乐效果。在《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也是如此,该作品装饰音的使用以上波音为主,需要演奏者在深入理解每个装饰音在音乐中含义的同时,通过个人技巧来展现其魅力。
在演奏装饰音时,首先要明确装饰音与主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并调整手指的触键位置和演奏力度,在保持主音清晰的基础上,快速完成演奏。在作品的第三乐章中多次出现上波音演奏,例如再现部的第157小节,出现双手交替演奏的装饰音,其中两处应处理为上波音。在演奏这部分时,要注意双手配合,确保双手能够迅速地交替触键,以保持音乐连贯性。而在第158小节中,右手演奏稍慢的八分音符旋律,而左手则要在保持同样速度的基础上,演奏带上波音的织体,演奏过程中要保证两个声部的旋律音保持同等清晰度,不能让装饰音成为旋律附属品,且双手在演奏时还需保持相同的触键方式,使音乐听起来更加和谐统一。此外,对于整首作品的装饰音部分,建议不使用踏板,从而保持装饰音的清晰度。
三、教学重点及实施路径
(一)教学重点
1.旋律的歌唱性
在教学过程中,旋律的歌唱性便是其重点之一。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与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有着显著差异,他深受艺术歌曲的影响,舒伯特擅长运用歌曲般的旋律来表达内心情感,塑造出富有生命力的音乐形象,这一点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舒伯特借鉴德国民歌的写作手法。因此大跳音程并不常见,而是集中于中音区,多为二到五度的音程关系,营造出一种平静柔和的氛围。同时乐句之间的界限清晰,连接自然流畅,整部作品的隐约感觉一气呵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旋律线条,把握旋律起伏,使学生能够通过钢琴演奏将旋律的歌唱性充分表现出来,与听众产生共鸣。
2.对位旋律处理
在《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舒伯特大量运用对位旋律手法,即通过不同声部的交织对话来表达音乐情绪。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横向把握旋律流畅性,还需纵向理解多声部旋律层之间的交织关系,确保旋律层次清晰分明。这部作品的核心手法在于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尤其在各乐章的展开部,音乐材料被碎片化,通过对位手法进行展现。例如作品第一乐章展开部的第48小节,运用模仿复调的手法来表现对位旋律;而在69小节则以卡农形式的严格模仿手法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清晰分辨这些对位结构,并教授学生如何在演奏中恰当处理这些声部之间的关系,确保它们在音响上保持独立的同时又和谐统一。
3.音乐情感的把握
作品前两乐章由抒情性旋律构成,甚至连欢快的舞蹈性第三乐章中,也不乏抒情性因素的出现。作品的第一乐章犹如一场歌剧,旋律如同歌唱般流畅优美。第二乐章则体现了作曲家文雅的内心情感。从旋律的结构来看,它主要基于三度、四度的跳进,以及平稳二度级进发展,这种设计使得旋律在流畅中不失变化。即便偶尔出现较大的音程跳跃,也迅速以小跳或级进的方式回归平稳,这样的处理使得整个乐章在保持歌唱性优美特质的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深沉的音乐风格。第三章节所呈现的音响效果在恢宏中透露着抒情元素。在这一乐章中,主部主题沿用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而副部主题则展现出浪漫主义音乐的感觉。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融合,使作品情感表达更为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背景,并通过分析作品的旋律、和声等元素,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并通过钢琴演奏将其表达出来。
(二)实施路径
在旋律的歌唱性训练方面,教师应首先选取作品中的代表性旋律片段,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感受旋律的歌唱性。随后,教师可以通过慢练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旋律的起伏和节奏,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触键方式,如控制手指的垂直力度和横向移动,模拟歌唱音色。同时,教师还需提醒学生注意乐句之间的呼吸和停顿,使旋律的歌唱性更加自然流畅。
在对位旋律处理方面,教师可以从听觉训练入手,让学生通过聆听作品来感受不同声部之间的交织关系。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对位结构,并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听觉来分辨和把握不同声部之间的层次关系。在演奏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声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分别练习各个声部,再逐步将声部合并,以达到音响上的和谐统一。
在音乐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音乐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如:运用适当的力度、速度和音色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变化。
四、结语
在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演奏技巧及教学要点的深入剖析后可以认识到,舒伯特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钢琴演奏技巧的考验,更是对演奏者音乐理解力与表现力的挑战。演奏这部作品,可以提升演奏者的技巧层次及音乐理解能力,同时,与听众达成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罗旭彤.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演奏分析[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1年.
[2]李妍.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D664》创作特点与演奏技巧探析[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0年.
[3]骆璠.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年.
[4]谷雨桐.探索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的演奏及教学[J].黄河之声,2018(14):64.
[5]李娃佳.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抒情性”风格及其演绎——以(D664)第一乐章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田英杰.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的创作风格探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4(04):155-157+164.